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相关数据,结合各具体评价指标,从排名和指标值两方面,对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总体上创新能力不仅比较差,而且呈逐年下滑态势。据此,文章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对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逐年下滑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解析,并针对云南省实际,结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为云南今后提升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一项核心内容。为衡量不同区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兼顾多类创新主体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针对序关系分析法中指标重要性比较由专家通过主观判断给出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客观序关系分析法。运用该客观序关系分析法对中国东部地带11个省市在2009-2013年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不同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且有着较大发展空间的结论,并据此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云南科技管理》2015,(2):22-26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评价地方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的评价体系。云南省在这2个评价体系中,长期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通过对云南省近几年相关评价指标的排位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科研机制、加强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云南科技管理》2015,(6):18-21
创新是推动一个地区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年度报告,2014年,云南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的排位提升了4位,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云南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排位总体仍然比较靠后,创新投入不足、产业结构落后、环境指标下滑,成为制约云南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突出"短板"。针对这些短板,云南省需要采取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企业转型升级和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措施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制定能够长期而持久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战略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创新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西部12个地区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区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进而提出着眼于构建和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长期教育创新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等5个构成要素出发,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对八大经济区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构成要素进行横向比较,然后对其2005—2012年的创新能力进行纵向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和北部沿海的创新能力较其他区域有明显优势,南部沿海、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分别居于第3—6位,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较落后。近年来东北地区提升较快,而西南地区面临较快下滑。最后就提升各区域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黑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五个构成要素建立一套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软件运算,对东北三省的区域创新能力作出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黑龙江省区域创新各方面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该区域创新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区域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水平等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而,在分析分布密度(SPREAD)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高度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等、小样本适应性、训练速度快、模糊处理等特点,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能力与绩效提升依赖于各子系统的有机协同。本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科技创新主体及创新要素的交互作用与耦合效应进行分析。运用2010—2017年相关数据对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该混合评价模型在揭示区域创新系统运行规律的同时,对各相关子系统耦合情况及各内部要素的影响做出判断,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面对高速发展的区域创新发展形势,现有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难以适应。更多样的评价指标在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被合理考虑,从而单一维度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亟须完善,这对于认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可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从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切入,将区域创新划分为创新环境、创新合作、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应用六个一级指标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综合测度将区域创新划分为5种类型:创新正反馈型、创新潜力型、能力引领型、效率引领型以及创新萌芽型。通过对每个聚类的特征进行探究,证实了我国各经济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的适配性存在区域间的显著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ve-binomia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0—2016年我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创新能力等指标建立面板数据库,实证分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影响,而知识获取能力和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负影响;创新绩效对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有着正影响,知识获取能力对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有着负影响。提出地方政府增强区域创新意识和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高新技术企业完善内部治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外资使用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并进行区域差异比较,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次,现代服务业就业水平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现代服务业产出水平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再次,分阶段分析结果表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若干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与科技人才集聚形成正向的交互效应,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人才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大,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产业协同集聚的效应则显著为负,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科技人才集聚的对数值超过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正,低于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则对区域创新起着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以我国各省市为例,利用GWR模型分析了物质资本集聚、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环境规制水平等变量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物质资本集聚带来的资本深化并未转化为技术深化,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集聚通过溢出效应增强了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足迹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效应,当期环境规制政策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滞后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正在凸显,超过了环境成本负效应。其中,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当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玉春  付辉辉  黄钦海 《软科学》2008,22(2):107-112
以专利授予量代表技术创新能力,采用广义熵指数(GEM)、基尼系数(GINI)和变异系数(CV)测量分析了1996~2005年间中国八大地域以及各个省份之间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差异。运用Box-Cox模型对不同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1996~2005年,区域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研发费用的投入水平和地区城市化水平两大因素对增强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有重大贡献,成为区域间技术创新能力不均衡发展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东道国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行为导致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对创新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本文利用2001—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资源导向型FDI、效率导向型FDI和市场导向型FDI三种类型探讨异质性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将政府财政干预纳入研究框架中,深入研究异质性FDI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政府财政干预门槛效应。结论表明:异质性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三种类型FDI都存在政府财政干预的单门槛效应,且当政府干预程度跨越门槛值,各类型FDI 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显著;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因素下,异质性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各地区政府财政干预程度,平衡引资结构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9—2014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整个空间呈现不均衡的阶梯状分布格局;(2)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并非完全线性相关,结构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而认知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效应;(3)RD人力投入、RD资金投入和教育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呈现显著正效应,其中教育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最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