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民参军成为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重要模式。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提炼出民参军知识转移的18个关键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融合环境、创新主体、运行机制、主体交互和合作障碍5类主因子,构建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视角下民参军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并结合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因子分析法进行验证假设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军民双方良好的融合环境、运行机制、创新主体、主体交互等影响因素对民参军知识转移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合作障碍对知识转移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运行机制对主体交互有正向影响;融合环境和运行机制对合作障碍具有负向影响;同时运行机制对民参军知识转移绩效的总效应最大,在转移过程中扮演着关键助推角色。  相似文献   

2.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和共词分析对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研究进行可视化,在此基础上梳理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研究重点,为提高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绩效提供借鉴,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真正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支撑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地区的技术转移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地位。但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转移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技术转移政策调整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技术转移链条,改善技术转移环境支撑体系。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方法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转移发展模式的优势、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自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产生以来,学者们对其发展规律和关键成长因素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影响IS成长的关键因素随着时间的发展,发生了遵从一定规律的转移,即从硬因子转向软因子。通过对转移规律的总结和内在原因分析,笔者指出了现代企业建设信息系统的重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技术转移制度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美国世邦魏理仕公司的经济评价报告对LBNL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学者从创新活动、创新要素、创新系统和创新发展阶段等角度,对创新能力形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能力形成影响因素识别、能力发展水平评价上,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外延、建设思路与路径很少涉及。近年来,国家决定起草我国第一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指导和推进全社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这对深入认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内涵外延、把握建设重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系统梳理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并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和重点任务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归纳了研究结论和推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技术转移路径决定技术流动走向,影响技术转化的进度和效果,从而进一步影响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梳理,并在总结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研苏州大学、常州大学等多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总结其在服务地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丰富经验。分析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现状、技术转移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的意义以及构建技术转移体系的必要性,探究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及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究进展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近年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究的最新进展,尤其就该类企业的创新特征、创新种类、创新模式、创新产出效果、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的进展加以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我国主要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国家决定将上述科技创新基地均划拨为存量进行优化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科技创新基地,因此需要对过去的建设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为此本研究着重梳理了上述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布局情况,回顾了它们的组建流程及其运行管理机制,并为新的科技创新基地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Policy》2022,51(3):104471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s (TTSs) and modes of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NRI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shap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is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economies. To fill this research gap,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TSs and modes of Chinese NRIs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We clarify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doption of an academy-branch-institute-level TTS, reveal the policy-driven evolvement of this multi-level TTS, and elucidate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the TTS. We find that the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actors within or across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TTS could enhance the functions of integr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ubl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a thematic synthesis approach, we identify three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s of the CAS. These three modes exhibit an evolutionary sequence from the CAS-region cooperation mode to the incubation ecosystem mode and then to the platform-driven mode, following the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S&T system reform and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CAS mission. These modes have diverse demands for technological cogni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capability that can be satisfied by the co-specialised interaction among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TTS. Apart from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studies, our findings provide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for guiding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NRIs.  相似文献   

12.
国家实验室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高水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原始创新的平台。如何强化目标导向的国家实验室战略性基础研究,并与产学研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提高我国前沿技术和战略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是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是美国开展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核心力量,在世界同类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基于基础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战略性基础研究组织运行模式及产出特征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研究发现,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基于明确的战略定位和研究方向,组织开展战略性基础研究,在经费投入结构和研发团队结构、基础研究产出水平、学科领域布局等方面各具特点;国家实验室通过与政府、非营利机构、大学和企业以及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开展协同研究与创新,同时开展差异化的国际合作研究,形成以发达国家为主、并不断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国际合作模式。研究结果对我国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开展战略性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运行的潜在威胁因素,促进其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建设,从管理安全、意识安全、环境安全及学术信息安全四方面分析归纳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影响因素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得知管理安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运行作用程度最高,其次是学术信息安全。基于此,设计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联动和学校领导、学校专设实验室管理部(处)、学院领导等七级管理的实验室组织架构,根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工作评估4个风险管理环节,提出实验室安全保障的三大核心包括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安全培训考核机制和学术信息安全机制。最后提出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进行系统科学的安全培训与演练以及提高实验技术队伍人员素质等提高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析与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实验室在我国是新生事物,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框架中的核心部分,代表国家在相关领域科技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水平。文中在阐明美国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论述了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国家实验室构成的三要素,提出体制机制模式构建的五项原则,着重研究了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合同管理制、主任负责制、聘任制与聘期制、开放与流动、创新团队建设、绩效考核与评估、竞争与激励、合作与联合、资源和信息共享、产学研合作等,以期对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转移机制可以加快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及共赢。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阻碍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转移成功运行。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转移信号博弈模型,分析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转移成功运行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家实验室建设已成为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迫切需要在管理体制机制上,特别是经费配置与管理方面进行革新。这不仅是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国家实验室拟突破现有科研机构瓶颈的重要切入点。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经验,而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与发展已较为成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从财务管理视角切入,通过详细梳理美国国家实验室经费配置与管理特点,对我国拟筹建的国家实验室及科研机构经费配置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旨在为建设我国国家实验室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研究发现美国国家实验室以联邦政府资助为主的经费分配模式、全程多元监管体系、精准的绩效预算模式等卓有成效。建议我国国家实验室的经费配置遵循以任务为导向的原则,采用弹性制经费分配模式,完善管理程序和立法内容,辅以多元主体共同监督的模式,促使国家实验室经费配置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进而提升经费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7.
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面对政府即将开始的对国家实验室的巨额投入,对国家实验室的运行状况和成果进行综合的评估评价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在对比美国国家实验室评价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将目标管理引入我国国家实验室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并初步探索了目标设定与有效分解等将目标管理引入我国国家实验室评价的关键问题,指出了目标管理在我国国家实验室评价中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鹏飞  林筠 《科研管理》2022,43(3):164-172
    实验室验证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被忽视。结合双元学习理论,基于对企业实验室和高校实验室调研获得的248份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探究实验室验证的研究(R)绩效与开发(D)绩效在双元学习的作用下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并分析政府科技支持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双元学习对技术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验室研究(R)绩效在探索性学习与技术转移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实验室开发(D)绩效在利用性学习与技术转移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政府科技支持正向调节实验室验证对技术转移的支持强度;并分析企业与高校在实验室验证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为推进企业和高校实验室技术转移实现机制中各要素的协同提供数据证据,有助于实验室技术转移的过程、系统和结构进一步明朗化。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作为源头创新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和源泉,是培养汇聚高层次科研人才、取得自主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的重要平台,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科研创新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广东省现有国家科研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和摸底分析,并对今后,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科研基地体系建设工作提出若干建议。加大力度推进以实验室为龙头的科研基地建设,加强协同创新,组建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基地和平台,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直至产业化全过程创新链条的科研体系是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路径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汪艳霞 《科技与管理》2008,10(5):99-103
通过剖析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战略管理的发展轨迹和运行机制,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试图提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管理的一般模式和逻辑,对于推动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