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随着近代科学的快速发展,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紧密、界面不断拓展,孕育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文化不断向社会各领域延伸渗透,引导公众相信科学能为人类提供理解自然世界的智慧、提供思考未来世界的理性启迪,科学文化争得了社会对科学价值与意义的广泛认同,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与此同时,多元多样的社会文化也反作用于科学文化,形成科学文化的多元多样特性。自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以来,原本孕育于西方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在中华大地落地扎根,并呈现自己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代早期赫尔墨斯主义与科学史的关系为两个问题所困扰,一是事实性的:能否认为《赫尔墨斯文集》与卡巴拉等思想通过激励隐秘科学的发展而促成了新科学观念与态度的诞生,并且通过进入更加宽泛的宗教与政治语境而塑造了作为新科学产生背景的文化与思想;二是概念性的:能否把"赫尔墨斯主义"看作一种可以明确界定的、有确定思想载体与传人的学说,以至于可以清晰明确地谈论一种"赫尔墨斯主义传统"。通过对过去赫尔墨斯主义编史思路的考察,本文认为,一方面"赫尔墨斯主义"这一概念的使用需要经过改造以适应科学史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应逐步将"赫尔墨斯主义传统"的历史叙事纳入对"秘传学说"这一更具包容性的概念的使用之下。  相似文献   

3.
中医要发展 必须过三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制约中医发展的根源可以概括为三大难关.第一是近代科学主义.它主张用西医的观念与方法解释、改造中医,将中医推上了一条"不可能被西化的西化"歧途.第二是近代哲学贫困.它使中医学与自身的方法论相分离,导致中医没有厘清自己的科学定位,未能向这个时代正确地回答"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第三是非典型性文化专制.它是一种"操好心、办坏事"的文化专制现象,将近代科学主义和近代哲学贫困的错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上牢牢地固定了下来.摆脱制约中医发展的三大难关,必须以中医的科学定位为突被口.并在此基础上,牢固地确立起中医的科学发展观.中医的科学定位厘清之日,就是中医复兴和人类医学革命来临之时;也是果断终止"西化"中医歧途,全面改革中医科研与教育,彻底改善中医医疗与管理之时.  相似文献   

4.
从科学文化的视域重新解读梁启超 ,是不同于历史、政治、文化等传统视角以认识历史人物多元侧面的新路径 ,也是通过人文学者理解科学文化的新尝试。本文以梁启超结缘科学与投身文化事业为主线 ,揭示其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传播、科学认识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进而指出以人文情怀为基石的科学精神与内在的“文化理性”是构成梁启超在中国思想、文化及民族精神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者围绕着“李约瑟难题”的解决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解读和反思,从多视角、多层面闸释、比较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传统发展的背景、动力和形态的异同,揭示了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这些研究理论和成果启示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特质的分析和把握,进而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引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关系,推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产生于近代西方并逐渐传入中国,但中国的思维中一直保留着原始思维的印记,科学的理性的思维缺乏,功利性、实用性思想十分强烈.中国未曾经受科学革命,缺少科学文化的洗礼.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缺乏科学文化的因子,因而在移植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便存在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7.
近代早期博物学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是近代早期博物学编史学必须处理的核心问题。20世纪中叶前后,很多传统科学史研究者并不倾向于强调近代早期博物学内部的断裂和革命,在这样的叙事中,近代早期博物学和科学革命的关系多是外在或无关的。福柯则率先主张近代早期博物学中存在一次与数理科学革命有内在关联的认识型转换。八十年代以来,英美科学史界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福柯的看法,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近代早期博物学内部的变革进行了分析,同时也研究了博物学和数理科学在近代早期科学文化上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肖尚军 《科教文汇》2007,(10S):170-172
科学文化产生于近代西方并逐渐传入中国,但中国的思维中一直保留着原始思维的印记,科学的理性的思维缺乏,功利性、实用性思想十分强烈。中国未曾经受科学革命,缺少科学文化的洗礼。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缺乏科学文化的因子,因而在移植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便存在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9.
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  相似文献   

10.
褚秋雯 《科教文汇》2012,(13):99-100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处于愚昧和黑暗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基督教成为了西欧封建社会唯一的精神支柱,而随着西欧科学的衰落,科学逐渐为神学奴役。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却在吸收希腊古典和东方各国先进科学文化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创造了自己的科学文明,在阿拉伯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实用科学也得到了不断发展,为世界科学的继往开来起到了纽带作用,而且也在科学技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也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基础,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就中世纪时期阿拉伯的科学文化成就的兴起发展以及对近代科学所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引发的一股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世界性文化潮流,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为此,要对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与辩证研究,及时有效的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对策措施,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的侵蚀,以期将其引导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概念,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这是近代西方的科学观,是唯西方和文化中心主义,唯自然科学,唯自然科学方法,唯科技理性的产物,21世纪,科学的主体是人民大众,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科学文化是东西方的结合,自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我们对科学观需要有新的认识,科学的概念需要有新的界定,这关乎到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教育等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教士的科学输入,洋务运动的技术引进,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精神启蒙是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的三部曲。本文论述传教士科学活动的动机和效果,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文化认同中的激进与保守。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本价值取向、经验主义传统、批判精神的缺乏几个方面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希望对营造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作为一个有改造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他对近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视。创造二十世纪科学的中国,这是陶行知科技进步思想的最终目标。为此,他认为要实现近代中国科技进步,必须从整合传统文化、注重科学伦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三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陈霄峰 《科技风》2012,(3):212-213
本文围绕英国的宗教文化、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三大文化因素,阐释了英国文化传统对剑桥大学历史变迁和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文化和教育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7.
也谈近代科学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与席泽宗先生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史不仅仅是一部知识史,而是一部人类活动史,特别是一部文化史.科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乃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科学发生与发展的思想史(内史)动因与社会史(外史)动因的统一.仅仅强调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对于希腊文化的批判,而忽视近代科学对于希腊文化的理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或者仅仅承认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否认以往历史特别是思想史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作用,都是置"伟大的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于不顾的非历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葛炜 《中国科技纵横》2010,(23):219-220,209
传统的概念,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这是近代西方的科学观,是唯西方和文化中心主义,唯自然科学,唯自然科学方法,唯技术理性的产物,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重视人文和传统文化,但这不是彻底的人文回归,我们从概念和逻辑上仍然无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这不符合21世纪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的国情,我们对科学和文化要有新的认识。(该篇文章分四次发表)  相似文献   

19.
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以科技实践为基础,以自然为认识的独立对象,进行自觉理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萌芽,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另一个可能方向.墨家科学的兴衰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停留在现象的描述阶段,缺乏实验手段去验证其普遍性.墨家科学为中国古代社会开辟了一条可能走向近代科学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选择墨家令中国古代社会失去了一次可能发展近代科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大学图书馆"文体节"的浸润式课程为例,阐述了山东大学图书馆立足当前形势,创新服务模式,借助"文化节"积极为师生搭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平台,多渠道、多角度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为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