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罗荆 《精武》2013,(18):10-10,12
随着篮球运动在全球的大力推广,篮球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作为一项身体接触多、运动强度大、对抗激烈的体育项目,篮球运动过程中板易发生运动损伤,直接影响了运动技术的发挥,这是长期困扰篮球爱好者的难题。而在这些运动损伤中有很大一部分损伤是可以预防的,而且受伤后得到及时处理也能将伤害降到最低。因此,了解篮球运动损伤的原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2.
李大昭 《精武》2012,(12):42-42,44
本文对篮球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路径进行了研究,指出只有切实树立起学生安全运动意识、针对篮球项目的特点,充分完成课前准备活动、科学安排篮球教学内容及合理组织、教师做到准确示范,及时指导等,就能有效预防篮球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以期为篮球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冰球运动是身体接触最多的项目之一。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损伤已属司空见惯.尽管教练员和医生一再强调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但仍有许多人不以为然,无动于衷.其实,伤害事故是困扰运动训练和影响成绩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轻者难以胜任大负荷训练,重者常导致运动生命夭折。在我国冰球史上,由于主力队员受伤而使全队坠入低谷的教训时有发生.伤病造成运动员心理障碍及其对全队实力的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上发生伤害事故如何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体育课上学生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运动,有大量的身体接触、激烈竞争与肌肉用力,难免会发生一些伤害事故,发生了伤害事故如何处理才合理?目前尚无法规可依。去年江苏、浙江两省发生了两起教学事故,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现将他们...  相似文献   

5.
<正>体育与健康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在课堂上,学生常以徒手或借助各种器械进行一些非正常体位的、不同剧烈程度的,甚至会发生身体有力接触的活动。特定的学习条件使发生损伤成为可能。作为育人的场所,学校要提供安全运动的环境,体育教师要树立运动安全意识,了解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预防、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 一、引言当前篮球运动的发展特点是:对抗性强、身体接触越来越多,接触的速度越来越快,突然性强,力量大,接触的方式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所以,这就给裁判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在临场宣判上怎样才能做到适应当前篮球对抗运动发展的需要。二、选题的依据近年来,我国篮球运动员在身高上已基本具备了同世界强队抗衡的条件;但在身体  相似文献   

7.
姚霄 《新体育》2023,(24):34-36
篮球运动员需要在激烈对抗的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并将球准确投到篮框内。本文调查对象存在身体接触剧烈对抗时重心不稳和投篮命中率低等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在篮球训练过程中增强核心肌肉力量,则有利于身体重心稳定提高投篮率,提高运动成绩。运用实验法探究中学篮球队14名队员,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对其篮球投篮命中率的影响。试验取得了以下成果:核心力量训练对促进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增强篮球运动员稳定性、提高篮球运动员命中率,核心力量训练值得深入推广,尤其在篮球训练中。  相似文献   

8.
《时尚球类》2005,(3):27-27
竞赛特点 对抗激烈 对抗激烈是手球竞赛最主要的特点。在激烈的篮球对抗赛中,比赛双方是不允许身体接触的,篮球规则中有身体阻挡犯规的规定,而在手球比赛中,规则规定防守队员用身体阻挡进攻队员的动作是合法的。而且在执行中,如果持球队员身体没有失去平衡,还能够继续进攻,裁判员就不会中断比赛。由此,手球比赛中身体接触异常频繁,对抗自然也就特别地激烈了。  相似文献   

9.
尽快立法和保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体育课,教师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动作示范,学生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运动,甚至有大量的身体接触。激烈竞争与肌肉用力,难免会发生一些伤害事故,有个别学生不听教师的话,不守纪律,也会造成一些伤害事故等。发生了伤害事故,就要涉及医药费用,事故责任等处理。目前,很多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教育经费紧张,各种教学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不规范,体育设施简陋、奇缺、教师人心浮动。如果一旦有学生或老师在体育课中发生了伤害事故,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很多学校的校长在“安全事故”通报会上强调,公开宣布:为了安全,不准学生在校内踢足球,哪个教…  相似文献   

10.
关于身体接触的论述以及处理身体接触的基本原则,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出现在1956-1960年篮球规则的注释中。后来,根据比赛的需要,身体接触列入1964-1968年篮球规则的正文。自此以后的多年中,由于处理身体接触的问题需作更详细的解释,故又放在注解中。至1990年,又写进正式规则。这些变化表明,不论身体接触及其处理的原则放在哪里,都是因为这个问题越来越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规则的一再修改,要求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提高认识,正确地运用技术和身体接触。处理好这个问题,既是现代篮球比赛的要求,也是体现现代篮球的重…  相似文献   

11.
理解、运用“正常的篮球动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8年的篮球竞赛规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正常的篮球动作。这一概念的提出,既规范了争抢的技术,同时也给裁判员判断身体接触是否构成侵入犯规提出了明确的依据。 所谓“正常的篮球动作”,就是规范化的篮球技术,是队员为了获得控制球所采取的合理的身体动作,是由时间、距离、位置等因素限定。篮球比赛,十名队员在有限的场地上进行争夺,不发生身体接触是不可能的,但决不是所有的身体接触都构成侵人犯规而予以判罚。那些在规则允许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正>体育教学是以"动"为主,以身体练习为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激烈的身体运动和对抗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这也注定体育课伤害事故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另一方面,学生的运动越来越少,家长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学生在校伤害事故及由此引发的诉讼案件呈快速上升趋势,给学校教育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3.
张磊 《体育世界》2010,(7):55-56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比赛中表现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所带来的就是身体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因而在青少年篮球训练中应该着重注意加强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使之适应篮球运动的特点与需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应充分考虑到其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和力量训练特点。然而不少教练急功近利,不顾身体发展的基本规律,拔苗助长,造成了不少青少年运动员过早的运动定型,限制了它们的发展,更有甚者则结束了运动生命。改变这种普遍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体能和技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运动。在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中,身体协调性的提升是提高运动表现和降低受伤风险的关键。因此,该文主要对身体协调性对篮球运动员的重要意义、身体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身体协调性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训练路径建议,旨在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的潜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身体协调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密执安大学运动生理专家爱德华·华依迪斯教授最近通过一项专题研究发现:比起男运动员来,女运动员的膝部较易受伤。 据统计,从事诸如足球、篮球、曲棍球等对抗十分激烈、身体又频频接触的运动项目的  相似文献   

16.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快速、协调、敏捷、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人体运动技能、神经反应和各种身体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的灵敏性较差,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技术动作,且易发生伤害事故。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去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已经成为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手段,在  相似文献   

17.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竞争较激烈,对抗性较强,身体接触较频繁的运动项目往往会撞伤鼻子。造成鼻孔出血,影响运动员水平的正常发挥。同时,也给队医(教练员)带来一时的麻烦。如:摔跤、散打、拳击、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中经常发生撞伤鼻子  相似文献   

18.
问:接触与犯规是什么关系?怎样看待接触?新规则有何变化? 答:接触与犯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侵入犯规必包含身体接触,而身体接触并不都是侵人犯规。 新规则规定,如果确实为了去抢球(正常的篮球动作)而发生身体接触,而此接触没有把接触的对方队员置于不利,这样的接触则可当作意外情况不必给予处罚。 从背后发生接触是不正常的篮球动作,后面的队员常对此接触负责任,因为就他与球和对方队员来说  相似文献   

19.
通篮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它不仅要求运动员有出色的技、战术能力,对运动员的体能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为了进攻得分或者防止对方得分,篮球运动员之间有大量的身体接触和身体对抗,这样无疑增加了运动员受伤的风险。本文结合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原因及其运动损伤的康复原则,针对性的给出了常见损伤康复训练的方案以及伤病防治的建议,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参考,以利于篮球运动员运动伤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篮球运动作为是一项竞技运动,身体的接触相对较多,并且运动强度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而加大,篮球比赛也较为密集,这就造成了运动损伤。制定相应的篮球运动损伤风险管控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