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文学性"问题的讨论一直不断,研究者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从定义求解到理性思考,逐步走向深入。理论家们就文学性的内涵、文学的边界之争、文学性与现代性问题、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研究以及文学性研究的具体化等论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些探讨,既是对以往文学研究的反思,也是对未来文论建设的期待。围绕"文学性"的诸种论述都反映出论者对于当前文学研究的关切与焦虑,不少论文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示作用,但有些论者对文学命运及文学独立性的过分疑虑,也使"文学性"话题步入非理论性或庸俗化境地。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文学”之树常青,那么“文学理论”是什么颜色?毋庸讳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学课堂,理论与文学阅读经验为敌、批评与批评对象脱节、文学与文学性绝缘……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同时走入“灰色”困境。就文学理论的教学而言,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当下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而这种“传授”本身又晦涩枯寂得足以让学生逃之夭夭。我是教古代文论的,中国古代文论其实是一棵巨大的长青之树:从先秦的对话体到两汉的史传体,从六朝的骈赋体到唐代的诗体,从宋元诗话到明清小说评点……古代文论始终是诗意盎然,始终张扬着自己的文学性诉求。因此,这组笔谈中拙文的“依经立论”是要承续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传统,而“借石攻玉”则是借鉴异域文论的视界和方法而实现本土文论教学的文学性诉求。冯黎明教授的《文学史:文学性故事》犀利地指出历史理性化给文学研究所带来的弊病,从而提倡一种故事化的文学史,让文学史的教学回到文学性诞生时的语境之中。文学性诉求并不排斥逻辑性思考,因而唐铁惠教授的《文学理论教学中辩证法原则的运用》,主张用辩证法解析文学本质的二重性,用辩证法说明文学文本构成的双重取向;而李松博士《诗性与理性的融合,人格与...  相似文献   

3.
《孟子》“之”字的助词用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一部溶哲学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先秦儒家经典著作.它的语言明快生动,在古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研究《孟子》一书中的语言现象,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淮南先生认为文学性意味着对文学属性的确认,又意味着对文学属性之强弱分析。按照这种说法,应该是先有文学属性的确认,然后才有文学属性的强弱分析。然而他却力主一种文学性的程度论,并否定从文学属性进行文学性研究的路径。这就陷入了一种逻辑悖谬。文学性实际上是文学的根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对文学性的研究应该着眼于文学活动的整体,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文本或者作家创作。  相似文献   

5.
短信并不能笼统地被称为文学,冠之以“短信文学”。短信文学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短信,短信文学是指文学性短信,指篇幅短小、富于意味、用于手机交流的短信;短信文学也是一个文体术语,它是一种篇幅短小、富于意味、用于手机交流的文本样式。以“短信文学”而不以“文学性短信(或文学短信)”名短信中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是因为它具有区别文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性研究有两条路径,即将其作为客观本质属性或作为历史惯例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中国重提文学性问题,出现了新世纪文学性是否存在泛化的论争。文学性被赋予了多种现代内涵,呈现出建构文学性的多维学理思路。这种争论为重释文学性提供了新的思想路径,拓展了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文学性蔓延”的论争始终将文学和文学性置于一个其他艺术文化分类仰望的绝对高度,讨论其是否能以单向度的观照者身份扩张着文学诗意的霸权。结合后现代在文学领域内的互文性理论,笔者认为应该双向看待“文学性蔓延”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看到文学或文学性对于艺术、文化以及社会多维度的影响,也必须看到这些学科门类对于文学发展长期的反作用。这种双向度的互文性关系使得无论文学、艺术和文化都有无限的发展活力,各个领域和学科在互相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借鉴和成长,从彼此联通和无尽的排列组合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相似文献   

8.
随着消费时代临近以及文学边界的消蚀,"文学性"越来越受到文艺学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性",无论是作为本质的"文学性"或作为功能的"文学性"."文学性"概念是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冲动所导致的成果,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文艺学研究应该放弃对"文学性"的探寻,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学活动",结合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样态做出描述.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学散文”概念的提出是一次对散文“在”本体的文学性的逼近。它的产生是 2 0世纪初西方文学观念引入当时中国文坛的结果 ,源于当时作家对西方文化、思维霸权的敬畏和遵从。“文学散文”从众多的散文文体中凸现出来 ,标志着 2 0世纪中国散文依据文学性强弱来划分散文等级的制度已开始形成 ,而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当时作家对文学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对散文本体而言 ,以“文学散文”指称 ,还是以“文章”指称 ,都不过是一种命名而已 ,它不可能改变散文的正宗 ,这必然导致人们对散文本体认识的“遮蔽” ,并深深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批评在思维形态和话语表达方式方面呈现出诗性、感悟、灵动的东方特色,且批评文体往往就是文学文体。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根源,先秦朱子典籍的文学化、散文化对文学批评的"如何说"产生了最早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古代批评家身份和性格的特殊性使之不由自主地选择和契合了生命化批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性新释     
自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罗曼·雅各布森标举"文学性"以来,文学性就成了一个评判文学的重要概念和尺度.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引起争议的"理论话语".合理的文学性规定应该是:文学性等于诗性、语境关联性和诗意对话性.形式主义的文学性是最纯粹最深刻的文学性,但同时也是缩小化的、有着严重局限的文学性,它是一种小文学性;文学的语境关联性和诗意的对话性则是大文学性.文学性具有三层本质和三圈结构:外层为语境关联性;中层为诗意对话性;深层为诗性.诗性不是它的全部,而仅是它的里圈和核心层.今天,小文学性已逐渐为大文学性所包融,诗性、诗意对话性、语境关联性也越来越趋于一种融合态.小文学性与大文学性,或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间存在着周期性、或轮回性的互动倾斜关系,文学性最终应是一个周期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红学"回归文学文本研究的思路有三种:传统方法、西方理论、传统与西方之间的摇摆。这三种思路分别存在文学工具化、非文学性批评、文学性理论原创等需要认真思考和仔细辨析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理念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流动的概念,在20世纪初由形式主义者提出后,一百年间经历了新批评、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对其内涵的补充与深化。发展到以消解中心、崇尚娱乐与消费的今天,解构主义者注意到了它不但在文学而且在非文学中的存在,在这种条件下文学性研究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文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学是美国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五种美国中学的世界文学教科书共选录中国文学作品71篇,包括先秦典籍、中古诗词、现当代作品、民间故事、美国华裔文学等。教科书对中国文学评价很高;在选录时,重视中国文学中能够反映普世价值的作品。教材或以主题编目,或以区域和时代划类。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教学案例很好地体现了五种教材强调的整体语言艺术教学方法。美国的中国文学教学特点表现在:具有系统性,强调整体性;具有广度、深度,而且注重有意义的主题教学;注重从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语言表达技巧、语体风格等各方面去讲解所选作品;注重激发学生思考创作。  相似文献   

15.
李华著述的《〈左传〉修辞研究》首次对《左传》修辞现象和所表现的修辞理论、修辞思想进行全面研究。本文认为如果对先秦时几部重要文学性强、语言表现力强的专书进行分别研究,对于汉语修辞学和先秦时代文学的研究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音乐的文学性因素是通过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题材与内容、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在文学思潮影响下所形成的特殊音乐历史风格而体现出来的,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形成了歌剧、歌曲等;音乐的文学性内容形成了叙事曲、交响诗等;音乐中文学因素的表现又形成了特殊的音乐手法如叙事、描写等;而音乐的时代风格的演变与形成又无不受文学思潮的影响,如浪漫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诗歌等等。  相似文献   

17.
格言和谚语是早期的文学样式,完全符合文学的基本性质。《易经》卦爻辞中格言和谚语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和语言运用的艺术化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作为议论文学的源头,先秦格言和谚语直接影响形成箴铭、哲理诗、寓言等文学体裁,并且对先秦议论文学基本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先秦格言和谚语及《易经》卦爻辞中格言和谚语在先秦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90年代初开始在网络上萌发以来,网络文学已经逐渐成为文学领域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然而与网络文学的一派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我们认为造成网络文学被有意无意轻视或忽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缺乏有效认知,对其抱有成见,简单地斥之为浅薄、低俗、文学性不高,应该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因此,全方位、多角度地厘清网络文学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成 《教育与职业》2006,(26):149-150
目前,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文学鉴赏力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有诸多原因,对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对策,在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文学性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