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产生的特殊群体,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对农村留守儿童"五位一体"教育精准扶贫是扶心教育、扶志教育、扶德教育、扶智教育和扶技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精准帮扶体系,旨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对西部连片特困地区陕西省域5县32所乡村学校1051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呈现分化倾向,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志气、道德、学业和技能等方面发展状态良好,但同时还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和引导。农村学校需要整合师资队伍、采取多样化的帮扶方式、实施个性化的帮扶方法和创新帮扶实践体系,以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五位一体"教育精准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2007年暑期,常熟理工学院农村留守儿童调研实践团一行奔赴泗洪县孙园镇开展调查活动。下乡实地走访为3天,共发放各类宣传单1000多份,走访孙园镇12个行政村,调查了500多位留守儿童,发放收回调查问卷1000余份(另一份问卷是未成年人教育问题调查),访谈了数十位政府人员和学校老师。  相似文献   

3.
许福年 《广西教育》2013,(21):9-9,57
我校地处苏中地区南通北郊的海安县,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出现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现象。2011年9月份,我们对本校留守儿童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选取三、四、五、六四个年级各两个班,发放问卷41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03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8%。在403名学生中,留守儿童267人,占66%,平均每五名农村儿童中就有三名留守儿童。虽然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经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命教育"作为一种能够让留守儿童充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且又能够提升留守儿童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得尤其重要。在农村积极地展开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得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54):174-175
本研究立足于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教育问题,以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研究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状况(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情况),找出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习教育不够、道德教育不行、安全教育不足、心理教育缺失、情感教育欠佳等教育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在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社会、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提出解决教育问题的措施,为苏北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合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HHT——CR)》作为测查工具,调查样本为小学五、六年级,回收有效问卷1364份;研究发现,不同省份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农村留守女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孤独体验较少;叔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学习焦虑较少;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组间差别不属于结构性差别。  相似文献   

7.
如今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致使大量的农村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超过三分之一,逃学、旷课、违反课堂纪律和校规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学校的老大难问题。我认为作为农村中学班主任,我们应该给予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学生。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近年来,对"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以我校2010届的107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班学生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寻求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其核心问题是教育体系问题。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留守儿童问题更为突出,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针对留守儿童的深入研究还非常有限。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阵地——学校,应承担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职责,这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对394名儿童施测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得分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变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以593名农村儿童(其中留守儿童367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和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并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附属品"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近年来逐渐受到各方关注。通过对本校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最为突出。鉴于此,以情感教育为支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干预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求助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学业求助问卷对188名留守儿童与20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求助行为与求助对象上差异显著;农村留守儿童在执行性求助行为方面性别主效应显著,在回避性求助行为方面性别与年级交互效应显著。寄养儿童回避性求助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养儿童。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寻求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和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及社会转型过程中众多的社会问题之一。在系列的留守儿童问题之中,笔者将以湖南省南县某完小的240名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围绕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问题及形成原因展开研究。在对留守儿童语文学习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制订了改善留守儿童语文学习问题的可能性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得以运用,帮助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与父母的长期疏离,易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情绪低落、性格叛逆等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乡村教师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大通县逊让乡中心学校设计、发放了“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作了情况分析,梳理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教育问题,并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社会中的一项热点话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其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一直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监管,致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以及道德等方面都会出现一定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社会以及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当前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并针对如何有效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性策略,希望能够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得到一定的优化,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是学校教育“补位”,即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人格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功能。可尝试使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人格教育的内容,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学校中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等方式。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对于推动农村人口向农村人力资源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陕西省的西乡县为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是:留守儿童基数大且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性格孤僻内向,农村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升学率较低。西乡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心理成长受阻,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潜在人力资源流失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应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改善本土经济和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创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管理模式,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积极推进普及高中教育,力争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