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经济理论是费斯克对“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阐述:文化商品是在这两种经济领域中流通的,金融经济流通的是金钱,表征统治的力量;文化经济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显示了消费者的解码差异。该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性意义是: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创造的,而不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大众文化是一个斗争的场所、符号的战场;大众文化是微观政治的进步文化。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是由现代传媒技术支撑的、服从于文化制造商的利润考虑的文化形态。一般大众仅仅是被动的受体,大众基于日常生活也对大众文化的虚构产生怀疑和反抗。互联网使大众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其本质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直接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大众对文化的创造与享有,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关联与互动。在文化上,与之相对峙的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开始,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有所区别,大众文化似乎包含更多的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分析大众文化产生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结合过程。它是一种以消费、消遣为基本特征 ,以现代传媒为手段 ,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新型文化。由于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现代化进程而发展的 ,所以 ,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大众文化具有其鲜明的总体特征 :首先 ,大众文化所表现的文化艺术已不再仅仅是文化精英的事情 ,而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并且大众也开始参与文化的生产消费 ,使文化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其次 ,大众文化“既不满足于传统的以精英文化为…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6.
大众是大众文化的显示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的灵魂必然被赎买的观点缺乏普遍性。因为这一观点混淆了大 众文化的消费者与一般商品消费者的本质区别。受众消费大众文化的过程也就 是他们再造大众文化意义的过程。而受众是由不同的利益关系、政治立场和社会 关系的人群构成。这使受众必然处在不同的语境中,必然会运用不同的码符来解 读大众文化文本,使得单一的大众文化文本显现出多样性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文化需要的大背景下,要清楚地看到中国语境中的大众文化与西方语境中的大众文化的根本差别,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大众文化观决定着大众文化研究的目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大众文化建设需要做到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消除文化负面现象,制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正确处理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提高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素养等,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现实环境下大众与文化的定位,引导大众对和谐文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是由现代传媒技术支撑的、服从于文化制造商的利润考虑的文化形态,大众仅仅是被动的受体;互联网使大众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网民的主动参与,但是,由于现代传媒技术所制造的虚拟和符号的世界产生了统治人们思想的力量,人可能在获得更多信息和发言权的同时失去了主体性,互联网并没有改变大众文化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与高教文化的冲突及调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文化是指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以来,伴随着日渐繁荣的商业文化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消费性文化。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迅速占领着中国的文化市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呈三足鼎立之势,甚至逐渐取代了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的空间。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出现有其合理性,有其无法否认的积极价值。它是中国以往的政治文化或启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也是从传统的审美文化创作向文化产业的转型。这大大推进了文化平民化的进程。如果说,大众文化更多地给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普通大众带来了接近文化的机会、亲近文化的可能的话,那么随着它长驱直入地进入高校,逐步占领高教文化的阵地,它给高教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却几乎都是负面的,也可以说,二者在基本特征上是互不相容,甚至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类实践方式和实践产物的文化,是一个自身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有机体,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必然引起特定文化体系的变化和革新。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根本跃迁也带来了人类文化体系的重大改观,而大众文化就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生和发展而兴盛起来的文化样式,它顺应了大工业社会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大众文化自身的非批判性、非创造性、非选择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很大的现实局限性。因此,批判地建构健康的大众文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股强大的文化潮流,它不同于以往所谓的俗文化、市民文化抑或工农兵文化。大众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运作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消解,对艺术进行普及,并且在客观上促进了自由民主观念在中国的实践。同时,其对市场以及大众心理的迎合及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又极大损伤了艺术的独立审美价值。但中国仍需大力发展大众文化并使其成为多元文化碰撞中的一极。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风光无限,文化个性化创造的空间一天天在缩小,主流、经典、高雅的文化何以哺育深患偏食症的大众,怎样才能避免文化生态的恶化,这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把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特定的考察视角,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古代和我国古化“文化”的概念是在道德理性的孕育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西方的“大众文化”是指文化工业,未必是一种文化。以西区国家为典型的西方市民社会相对进步的市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话语语境。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所处的文化话语语境是完全不同的。我国文化批判话语中的“大众”有其传统的内涵,以“文化工业”来界定“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似乎更准确一些。社会转型时期,胡我国公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基础上,单由文化工业和资本支配操纵的大众传媒是很容易形成文化话语霸权的。我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是由西方理论本土化来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依赖于大众媒介、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研究大众文化,首先应摒弃的是站在精英立场,应打破文化研究的精英立场,消除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国家喉舌、民众依托的大众媒体的自律和责任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等精英群体对文化的使命感和创新的勇气和能力都是大众文化走出僵局的支撑。部分大众媒介及部分受众的批判和相应反思正是一股将现有大众文化相关事物走得更好更远的主要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梁刚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114-117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能够向数以亿计的受众传递大量的信息,它的社会影响广泛而深刻;电视产品为赢得稳定甚至固定的收视群体,其制作具有明显的类型化或模式化特征;电视不再寻求正襟危坐的观众,而是深深介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用媒体”;电视节目力图使观众的休闲冲动获得释放,满足他们的日常娱乐要求;电视产业的发展无疑要受到大众文化背后的商业机制的强力的塑造和制约作用。总之,大量化、类型化、日常化、娱乐化和商业化构成当代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象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大众文化的兴起,不仅打破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元化格局,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而且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促进了民众思想观念的自由发展。然而,中国大众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与缺陷。因此,应辩证看待大众文化意义的双重性,全面提升大众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促进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是由民间主导、老百姓自己约定俗成长期积累的一种文化,在多种形式的大众文化冲击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文学经典成为大众需求的主流文化,诱发民众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需。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作为精英文化的大学审美文化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以及加强大众的审美教育,提高大众的审美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是建立在面对面交流的共同活动中,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大众文化成为跨越时间和空间、阶级和阶层、性别和年龄的共享文化。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取消的只是具有有限空间的公共领域,而建立的则是更为广大和开放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的更新与传媒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互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当前的大众文化潮迫使我们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大众文化的更新与熏构,是一个困难极大的系统工程,但是,作为主体的有能动创造精神的人,能够促进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积极互动,保存大众文化中合理的方面,使大众文化更加符合大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建构更加健全的价值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大众文化和人类大众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