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达敏先生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通过“十七年文学”人道主义思潮、启蒙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世俗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掀开了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面纱,在善与爱中生发出对同情人道主义的准确阐释,完成了对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全新解读。这是第一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它的面世,必将对当代文学研究与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定当会引领一代人文价值潮流。  相似文献   

2.
站在世纪之交的十字路口,《作家报》和《时代文学》提出“现实主义重构”的理论命题,以寻求中国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绝非出于制造“轰动效应”的策略性目的.对于广泛影响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发展,并且曾经构成中国当代文学核心要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重新加以认识,尤其是对近年来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强力渗透方式企图消解和取代现实主义,因而从反面促使现实主义自身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的现实加以科学考察和理论总结、阐释,无疑具有重要而特殊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现当代文学关注20世纪初迄今发生在中国的文学活动,统揽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分析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传播及其折射的文化社会心理。30多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本学科力图运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以新的文学史观、教学理念重新诠释屮国现当代文学的内容与历史经验,打破原有文学史格局。同时顾及教材的稳定性和知识点分布的全面性、系统性,注意与高  相似文献   

4.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是一部原创性很强的学术著作。它产生于重评当代文学的学术潮流,力图通过考察一份重要文学刊物的运行方式,揭示当代文学体制形态的几次重大变化,进而在体制的生产性这个层面上,解释不同的文学类型和文学趋向的发生和演变,重绘当代文学地图。该书发明和重新界定了一系列有关文学生产的概念,有助于推进洪子诚先生的"一体化"理论,并将50-70年代文学与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的生产方式纳入统一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5.
与时代偕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艰难跋涉之后,以它产生的一批批作家和作品,以它多姿多采的风格和神韵,以它拥有的众多读者群,显示其特有的辉煌,引起世人的瞩目。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包括着当代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从广泛的涵义来说,也包含当代海外华文文学。它们都是中国母体文化和文学的承续,都是在“五四”新文学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研讨了新时期和新世纪文学的命名、当代各体文学、当代文学与文化、当代文学与性别、当代地域文学与底层文学等问题,促进了学术界对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文化现象的总体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批评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尽可能地发现"真问题"?一个值得期待的选择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多地置身于国家历史情态之中,形成当代文学史与当代中国史的密切对话。国家历史情态是百年来中国文学生长的背景,也是文学中国作家与中国读者需要文学的"理由",只有深深地嵌入历史的场景,文学的意味才可能有效呈现。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而言,这样的历史场景就是"民国";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这样的历史场景就是"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8.
文学泛化时代的想象力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较之近、现代文学体现出很多不同,表现出文学样态的多样化、文学创作主体的泛化、文学思维和技法的幽灵化以及日常生活符码化思维的渗透等新特点,当代文学进入了文学泛化的时代。关于文学想象力萎缩的问题必须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加以探讨。当代中国文学的想象力萎缩既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原创力匮乏的表现之一,也是文学泛化背景下非文学领域与文学互动而引起的非文学想象力方式对文学想象方式影响的反映。当代中国文学并不缺少想象力,而是缺少符合文学这种特殊的语言审美艺术特质的优秀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在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中的地位值得重新思考和定位。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世界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何进行当代文学的教材编写及在教材改编滞后的情况下如何讲解莫言及其作品是当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的大小、深浅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世界文学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俄罗斯文学;二是欧美文学:三是拉美文学。由于复杂的地缘、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俄罗斯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种子和土壤一般的关系。而欧美文学对今天活跃在文坛上的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来说,影响则更大。特别是那些20世纪的欧关作家,可以说引起了中国文学质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动机或者助推器。尤其是卡夫卡。还有拉美文学中的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当代文学今天这个样子。然而.要想在世界文学格局中获得显著的地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需要真正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国的现实与历史中打捞文学的精髓。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今后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双脚踏在自己的土地上。与此同时打开视野,重新阗读和思考俄罗斯文学和拉美文学。  相似文献   

11.
姚刘之争反映的是两代作家、学者对文艺理论问题基本看法的不同,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中出现的观念冲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姚雪垠的历史小说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都是我们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资源。姚刘之争的论争方式是值得反思的,这表现在以政治批判代替文学论争,在论争中使用武断的谩骂式语言。对此,我们需要重申批评家和作家的雅量,需要维护文学批评的正常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始终存在着"组织化"的生产模式,"组织化"生产被视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学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文学组织、文学会议等"组织化"策略引导当代中国的文学生产传播,从文学题材、文学风格、创作方法等多方面对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理论指导和组织规划。但在"组织化"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自由与秩序、个性化与"组织化"的消长平衡问题。因为文学创作存在着"组织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因此也总存在着"组织化"的调整。中国当代文学"组织化"努力的目的就在于结合国家意志和人民伦理,实现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中国当代文学向诺贝尔文学奖冲刺,在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对真、善、美进行整合,都在于对世界文学潮流的认同与超越。创作模式的革新发生在历史、时代、作家与读者这四维审美情感的交汇区。文学大家应该是大哲学家、美学家与艺术家集于一身者,还要善于集中与加工群众的审美智慧。批评家、理论家既要学者化,又要作家化;既有脱俗的审美能力,又要有不同凡响的哲学修养,时代也要求理论大师的登台。  相似文献   

14.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魅力的作家之一,他的魅力就是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方面来论述莫言小说对传统叙事视角模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魅力的作家之一,他的魅力就是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方面来论述莫言小说对传统叙事视角模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时期的散文创作,作为汶川地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灾难文学史上应有其意义。文章通过作品评析,从情感取向、思想内涵以及表现方式诸方面指出,汶川地震散文创作试图摆脱和超越简单地以表现救灾场面、传达集体情绪为中心的固定且僵化的模式,而在更具普遍意义的层面上探索灾难与人性及生存体验的结合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当代灾难文学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7.
当代重庆文学合法化身份的取得是在直辖以后,而空间的地域性与作家身份的地域性是认识和研究当代重庆文学的重要前提。当代重庆文学迫切需要全国性的认同。这种全国性认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学术的全国性认同和受众的全国性认同。本文认为,当代重庆文学要能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中凸现出全国性的所指,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地域性体验的全国性认同;第二,进入全国性的传播体制;第三,加强学术评价与文学创作的良性循环;第四,制造新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既要关注文学演进的纵向考察,又要重视文学发展的横向审视。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关系获得了新的辨认与评价,区域文化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也具备了充分的学理依据。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对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视野: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不可能脱离共时性参照,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也不能排除历时性比较,两者结合起来,方可在时间与空间、历时与共时相互交叉的视野网络中,立体化、多维度地展现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的文化汇通意义。传统文化视野和区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坛与外国文学经典的联系,几乎不逊于与自身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外国文学经典为当代中国作家提供了另外的观察向度、文学标准和技法尺度;对经典作家的反复阅读成为他们寻求精神呼应、眺望文学星空的重要方式。经典译文给当代作家丰富的语言滋养,他们在对经典译文的主动学习中打磨、发展现代汉语。与此同时,如何创造性转化对经典的阅读经验,进而超越经典,亦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的焦虑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地区创作人才的培养机制与"三少民族"作家在内蒙古文坛的崛起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内蒙古文学走向更辉煌的新世纪的历史背景下,围绕文学创作研究班的提升作用、文学会议及评价机制的激发效应、文学机构及文学刊物的聚拢效果等诸多方面反思和检讨内蒙古地区创作人才的培养机制便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