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调研方法,分析成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的数量与质量结构、动机机制、工作范畴、工作效果、存在问题与意见;在此基础上,认为成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基本体制已经形成并取得良好效果,与此同时,文章分析了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是当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解这项工作的实际效果,并对完善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支教活动的组织者、支教教师、选派学校与接收学校等四个主体,分析了当地支教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分布的城乡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因此,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大力改善并提高师资水平.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就是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红瑶地区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城镇教师支教与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城镇教师支教存在的问题;城镇教师支教走持续发展轨道等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资讯     
教育部召开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座谈会为总结交流各地开展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深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于6月22日召开了有15个省(区、市)教育厅(教委)  相似文献   

5.
城镇教师支援农衬教育工作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做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9月7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指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和充实农村师资力量。首先,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做出部署。《意见》下发以来,各地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组织大中城市教师支教、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支教、组织高校毕业生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等积极措施,并制定出台了相关保障政策。目前此项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7.
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政策选择,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策在执行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试图发现影响政策实施及其效果的内在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队伍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龄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为了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将实施六项举措推进城镇教师下乡,尽快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质量。这六条举措是:第一,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各省要重点充实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和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第二,要把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作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  相似文献   

10.
和平县教育局为推进全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去年开始实施了“城镇支援农村、超编支援缺编、强校支援弱校”的支教工程。一直以来,和平县城镇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校际之间、区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镇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紧缺,教师结构不配套、队伍不够稳定,教学质量相对偏低。针对这些问题,县教育局按照“城镇支援农村、超编支援缺编、强校支援弱校”的原则,从去年秋季起,在教育系统开展支教活动,采取组织安排与个人…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正在大力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迫切要求实施城乡幼儿教师均衡配置。从成都市调查情况看,目前城乡幼儿教师配置差距较大,尤其在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只有结合当地学前教育实际,从政策导向、经费保障、定向培养、合理流动等诸方面进行保障机制构建,才能确保城乡幼儿教师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家首个部省市共建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成都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教师队伍的补充、交流、培训和退出等机制体系,以此推动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这对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针对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探索过程中存在的教师素质衡量标准单一、农村优秀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城乡教师互动交流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建议提高教师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实施倾斜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破除影响教师交流的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为个人发展提供了较为基础、全面且十分必要的知识与技术支撑。城乡教师互动发展对统筹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加快城乡教师队伍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成都市武侯区在优质教育"全域成都"满覆盖思想指导下,从相关职能部门到各子系统,都在以"联手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双方教师共同提升"的宗旨下,以名师资源为主导,创新合作形式;以"共同体"为目标,创新活动内容;注重人文关怀,加大保障力度,从而创新城乡教师互动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拥有较长海岸线的辽宁在经济发展上却陷入了发展瓶颈。究其根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辽宁农村教育的落后。相对于城市教育,辽宁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学校数量总体少、教师素质整体低、教育经费总量小、农民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等等。解决辽宁农村教育问题,关键在于运用城乡统筹这一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善教育设施、培育高质量师资、提高农民素质,以达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会宁县教师集体出走”事件投射出诸多社会问题,最直接反映的则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其发展动向深刻影响着乡村教育。文章从事件回顾着手,指出其反映的乡村教师信念动摇、流动失衡、待遇偏低、编制短缺等主要问题,并从身份认同、城乡差异、教育经费、编制管理等角度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协助乡村教师回归角色、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等举措。以期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实现乡村教育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教育发展的难点、聚焦教育冲突的重点、化解教育矛盾的焦点、关切教育公平的痛点,既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名校集团"出场"的起点和归宿.将教育公平正义与成都教育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就是解决和实现成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择校"等问题.名校集团既是教育公平正义理论与成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现实选择,也是快速促进成都教育公平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周巧  冯文全 《成人教育》2013,(12):67-69
城乡教师流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本流动,而它特别之处在于,流动的主体是特殊的群体——教师,主体所在的环境是学校。建立起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能够均衡师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利用人力资本流动论对城乡教师流动的原因及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教师人力资本的使用性、增值性及其生产性与消费性对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乡师资统筹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教育一体化,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一体化,即城乡师资统筹。现今城乡师资统筹主要面临城乡师资来源及构成不同、待遇差距大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不公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向农村适度倾斜的城乡双轨制编制标准、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建立相关激励制度、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完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和农村小学教师对融合教育态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ttitude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from the selected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China toward inclusive educ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eachers’ attitudes are composed of three dimensi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inclusion, and benefits of segregated special education; (2) most surveyed teachers demonstrate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segregated special school education while supporting inclusion; (3) rural and urban teachers hel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and urban teachers were more negative toward inclusion than rural ones; and (4) teachers’ attitudes were not essentially influenced by resources, teaching years or relevant special education trai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