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有一本书上这样写道,“注意力就像阳光一样.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作为一名教师,我以前往往将“注意力的阳光”持续地照耀在那些本身就生长得很好的.“植物”上面,因此它们便生长得轻松和快乐,让人满心欢喜。但是针对那些本来就处于劣势的“植物”,我往往采取的更多是忽略、漠视,换来的则是“它们”一天天痛苦地枯萎。然而,当我把爱的“阳光”分给这些“植物”的时候,发现它们同样开始健康快乐地生长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欣赏迷人的姹紫嫣红的繁花美景时,目光总会习惯地落在那些已鲜艳开放的花朵上,而很少会去关注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尽管大家都明白过些天,这些花蕾也会开出鲜艳的花朵来。这就像我们教育学生,大家都会习惯性地把目光集中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很少会去关注后进生,有时即便去关注了,也会嫌他们“开”得慢,甚至总想硬生生地把他们“掰开”!这样他们不但“开”得不鲜艳,而且还会很陕“枯萎”。  相似文献   

3.
顾秀群 《文教资料》2012,(29):188-189
小学德育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发展,我们认为应以正面引导,即鼓励为主,小学生的对道德的认知有限,缺乏足够的自主道德判断能力,儿童的内心世界基本上还是空白,画上什么就会是什么,所以我们应该画上阳光,让他们内心充满希望,快乐地成长。小学生的行为可塑性很强,因此我们必须以激励为支架,让他们向着阳光生长。这就要求我们以宽容的心态、激励的方式评价儿童的每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4.
一些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面对那种朦胧的好感错误地引申为爱,为了爱甘愿不顾一切,为了爱“轰轰烈烈”,就像急于长大的温室里的小花,贪婪地想直面阳光,但最后,直射光往往会灼伤那些小花们。面对青春的萌动,作为老师,我甘愿做一束“散射光”,引导“小花们”耐心成长,帮助他们认识“爱”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近来我发现班级里面有一些学生.对自己很不“关心”:老师表扬“好事情”.他们就望望那些“佼佼者”:老师批评“坏现象”.他们就看看那些“后进生”。似乎什么都与他们无关.什么对于他们都无关紧要。他们满足现状,不会十分落后,也不会积极进取。  相似文献   

6.
精灵豆,我昨天才插在花瓶里的紫罗兰和郁金香,今天怎么就枯萎了?你不知道它们是“敌人”吗?什么?它们是“敌人”?  相似文献   

7.
关于所谓“问题生”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人们纷纷出谋划策,可是在现实中还是有那么多的事情发生,例如青少年的犯罪率持高不下。这仿佛构成了一个悖论。事情为什么还是再三发生呢?我常在深夜里问自己,我们真的懂得了“问题生”的内心了吗?作为人师,我们总渴望被学生理解,我们有很多无奈,我们需要学生的倾听。而往往这时候,我们会忽略了“问题生”本身,忽略了他们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于是,我开始了思考。我曾遭遇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令我茅塞顿开。我到一个学校听课,教师正在讲发散思维。一个学生,头发长长,是通常教师眼中典型的“烂…  相似文献   

8.
鸟与人     
小鸟问它父亲:“世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是我们鸟类吗?”老鸟答道:“不,是人类。”小鸟又问:“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灵?”“人类……就是那些常向我们巢中投掷石块的生灵。”小鸟恍然大悟:“啊,我知道啦!可是,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或许优于我们,却远不如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他们不如我们幸福?”小鸟不解地问父亲。老鸟答道:“因为在人类心中生长着一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刺痛和折磨着他们,他们自己为这根刺起了个名字,管它叫做贪婪。”小鸟又问:“贪婪?贪婪是什么意思?爸爸,您知道吗?”“不错,就是贪婪!因为我…  相似文献   

9.
郭艾萌 《成长》2005,(10):17-18
自从小学三年级从数学老师口中知道“同性恋”词,我就在潜意识里把它归为“神经病”的一种。随着年龄增长,我对性了解得越来越多,知道了所谓的同性恋就是一个人的性取向而已,那些“同志”、“gay”就是同性恋的代名词。正因为对同性恋的了解多了,我反而对同性恋的态度由肤浅的平静演变力明了的恶心,想到两个同性在做着般人观念里只有相爱的异性才会做的亲昵行为,我就会把他们跟“变态”、“龌龊”联系起来。初一时,有两个男生因为手拉手逛街,就被我们确定是同性恋,并对他们的行力感觉恶心。  相似文献   

10.
赵丽红 《师道》2012,(1):26-26
工作以后便开始正式以“大人”自居了,对那些拖着鼻涕满街乱跑的孩子嗤之以鼻,嘴上、心里都经常冒出“你小孩子懂什么”这旬。可升旗仪式上,班里有谁选上了升旗手,我就变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恨不得向所有人申明:那是我们班的.他厉害得不得了!五星优胜班中有我们班的名字,我感觉就像有两只脚,跳了起来,只差没和学生一起喊“耶”了。  相似文献   

11.
阳光密密麻麻,春风轻轻柔柔,昨夜刚下的那场小雨,使得地上湿漉漉的。下课铃一响,教室里的人就齐刷刷地冲了出去。我冲向了学校的花圃,听说今天正是昙花一现的时刻,许多人都争先恐后地去看,我当然也不能错过这天赐良机。忽然,两个人挡住了我,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两个“恶霸”。“喂,帮我们去外面的小卖部买两包吃的,什么都行。”他俩按住我  相似文献   

12.
阳光容器     
周涛 《新读写》2009,(7):19-20
一看标题,我们就知道“阳光”是这两篇文章的题中之义,但读过文章之后,我们会恍然明白,写阳光可以有如此不同的写法。周涛的《阳光容器》将阳光与景物融合一直,写出了阳光的活泼和姿态,也写出了阳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富有诗情画意。周伟 的《一地阳光雨露》并没有实写阳光,浸透在文章中的是奶奶的浓浓的爱,这“爱”便是“阳光雨露”。  相似文献   

13.
鸟与人     
小鸟问它父亲:“世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是我们鸟类吗?”老鸟答道:“不,是人类。”小鸟又问:“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灵?”“人类……就是那些常向我们巢中投掷石块的生灵。”小鸟恍然大悟:“啊,我知道啦!……可是,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或许优于我们,却远不如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他们不如我们幸福?”小鸟不解地问父亲。老鸟答道:“因为在人类心中生长着一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刺痛和折磨着他们,他们自己为这根刺起了个名字,管它叫做贪婪。一会儿,若看见有人走过来,赶快告诉我,我让你见识一下人类内心那根贪婪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有悔     
韩保席 《家长》2010,(2):90-90
岁月会消磨去很多生活的痕迹,但有一件事让我久久难以忘记。那年,我刚大学毕业,来到江南一个陌生小镇上的普通中学,上班的第一天就有一位老教师告诉我,这里的学生大都是“问题学生”,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要少和他们交往,不要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当时我对那位“好心”的同事很感激。  相似文献   

15.
鸟与人     
小鸟问它父亲:“世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是我们鸟类吗?”老鸟答道:“不,是人类。”小鸟又问:“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灵?”“人类……就是那些常向我们巢中投掷石块的生灵。”小鸟恍然大悟:“啊,我知道了!……可是,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或许优于我们,却远不如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他们不如我们幸福?”小鸟不解地问父亲。老鸟答道:“因为在人类心中生长着一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刺痛和折磨着他们。他们自己为这根刺起了个名字,管它叫贪婪。”小鸟又问:“贪婪?贪婪是什么意思?爸爸,您知道吗…  相似文献   

16.
鲁燕 《四川教育》2009,(5):25-25
今天,又该是孩子们拿着“回头看”这把“金钥匙”去学习的时间了。走进教室,刚在黑板上写下了“我的复习我做主”几个字,孩子们就开始欢呼了。平常,每学完两三个单元,他们就会缠着我问啊问:“鲁老师,什么时候上我们自己复习的那种课啊?”我们一起给这种“自己复习”的课取了个名字叫“我的复习我做主”。  相似文献   

17.
陈瑛 《今日教育》2007,(11):1-1
“宽容是阳光、宽容是甘露、宽容是钥匙、宽容是理解。”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呀!可是,每天面对那么多的孩子,有那么多的“任性”,那么多的“不听话”……我们忘记了宽容,“真烦”使我们少了爱的举动。其实,只要我们多一份“宽容”,多一些爱的举动.就会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快乐和无穷的力量。我曾经尝试过也体味过宽容地对待孩子给我带来的春风拂面般的暖意。  相似文献   

18.
周梅 《学苑教育》2019,(12):33-33
面对一道作文题,我们常常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很多同学会当场蒙圈,无从下手,而少部分同学却信手拈来,挥笔而就。略作调查,我们会不难发现,那些写起作文来感觉轻松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小“数据库”,也就是他们“文思泉涌”的那眼“泉”。再进一步探究,也不难发现他们的“数据库”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教育》2007,(11):24-25
高效经理人遵循了以下八个习惯做法: 他们会问:“什么事情是必须做的?”他们会问:“什么事情是符合企业利益的?”他们制定行动计划。他们承担起决策的责任。他们承担起沟通的责任。他们更专注于机会而不是问题。他们召开富有成效的会议。他们在思考和说话时习惯用“我们”而非“我”。  相似文献   

20.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