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四”新化运动时期,伴随着各种新思想的产生,各类期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国内涌现出来。由于女性解放一直是五四新化运动的一个重要主题,所以在众多的期刊当中,女性期刊尤为惹人注目。当时的妇女刊物主要有1920年1月1日创刊于上海的《新妇女》、1920年5月1日创刊于苏州的《妇女评论》、1920年5月4日创刊于上海的《解放画报》、1921年创刊于上海的《妇女声》半月刊、1921年8月3日创刊的《妇女评论》(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以及1923年8月29日创刊的《妇女周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等等,这些刊物大都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创办的。它们均以宣传妇女解放为宗旨,广泛报道国内外的妇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2.
姜纬堂在《北京妇女报刊考·总述》中这样界定妇女报刊":凡研究、讨论妇女问题,反映、指导妇女生活和斗争者,即是。"[1]3相对于女性文学在界定时的模糊不清、颇多争议,这一定义对妇女报刊的行为主体、基本性质、面向对象等问题忽略不计,主要以反映的社会内容为区别指标,势必引起一些疑问:妇女的解放和斗争是近现代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之一,多数报刊都曾涉及妇女  相似文献   

3.
女性媒介主要是以女性为阅读视听对象的媒介,是反映女性生存状态并服务于女性生活的媒介。女性媒介影响着女性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世界上最早的女性媒介是18世纪英国的《淑女使者》、《旁观者》和《妇女周刊》等。中国的女性媒介发端于“五四”时期。当时的女性媒介包括女性杂志和女性报纸,主要有《新妇女》、《妇女评论》、《妇女声》、《妇女周报》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众传媒对妇女的影响 ,中国妇联于2001年10月在天津、黑龙江、湖南、湖北、宁夏、江西、云南7省(区、市)对600名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597份 ,有效率为99.5 %。被调查者基本上是中、青年女性 ,且文化程度较高 ,分别来自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与此同时 ,我们还在云南、江西两省分别召开了三次“妇女与传媒”座谈会 ,与会者有省社科院、省党校的专家学者 ,报刊、电台、电视台的主编 ,还有街道、工厂、学校等各行业的妇女代表。座谈会上 ,与会者主要反映了对传媒的需求、传媒对妇女的积极影响、批评…  相似文献   

5.
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对于许多女性来说,传媒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她们的观念。传媒在女性的生活中占什么样的位置?她们的阅读习惯是什么?哪些题材是女性最不喜欢的题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杂志社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就“女性阅读习惯和倾向”题目对北京地区的女性读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967份.  相似文献   

6.
梁微 《新闻窗》2006,(5):72-73
《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14曰在上海创刊。百年沧海桑田,中国女性的地位已然从当初的“呼唤觉醒”转变为“世纪关爱”。回望过去,《中国女报》虽不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女性报纸,但她却代表了那个时代妇女觉醒初期第一批女性报纸的办报特色,是诸多女性觉醒呼唤者的精神结晶,也是妇女为自己争取权利的舆论平台,更是19世纪末各类国人办报思想中女性主义部分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女性与传媒这一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这说明学术界已经对媒体促进性别平等、妇女发展以及建立先进性别观念所发挥的重要意义有充分认识,也说明人们的女性意识有一定的增强。随着社会及媒介性别意识的逐渐提高,也随着商品化时代的来临,近年来,我国冠以“女性”名称的媒介数量大增,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等,纷纷推出女性版面、栏目、频道、专刊等。关于女性媒介的概念,当然不是因为其冠名为“女性”,就是女性媒介。女性媒介是指传播者拥有较高的社会性别意识水平,主要以女性议题为内容,以服务于各阶层女性、传播先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妇女》杂志为例,对其女性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兴传媒     
《传媒》2013,(1):8
"中国女网"正式上线2012年12月21日,"中国女网"正式上线仪式在京举行,这标志着面向全国女性的第一家门户网站诞生。"中国女网"由中国妇女报刊协会主管主办、知音传媒集团牵头承办,设立女性维权、创业就业、政策解读、巾帼志愿、家庭教育、家政服务、婚恋交友等栏目,着力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及服务活动。据悉,作为"中国女网"举办的首个群众  相似文献   

10.
试论早期妇女报刊对新女性身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二十世纪初的早期妇女报刊如何通过示范式传播,为广大女性进行了新女性的身份建构,使传统女界逐渐认同新时代的女性身份.文章认为,二十世纪初妇女报刊建构新女性身份的主要方法是示范,表现形式有三种:话语示范、实例示范、直观示范.  相似文献   

11.
妇女报刊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或隐或显地对受众起着引导作用,从而塑造了女性独立、乐观、开放、追求发展的心理状态,提高了女性的综合素养。本文就妇女报刊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播文化中的女性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我国召开。由189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的《行动纲领》的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是“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播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在中国,近年来不断有“男人留岗,女人回家”等算计女人饭碗的说辞;中国的广告、歌碟、新闻报道等传播领域,更是以隐晦的手段,凭借男性话语霸权的现实根基和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性别缺憾,贬低、监控、约束女性。本试就中国传播化中的女性歧视现象、产生的根源及中西方女性解放的现实努力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前各类女性期刊蓬勃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既彰显个性特点又引导舆论,宣扬主流价值观,从而建构起积极的女性形象是制胜的关键。《中国妇女》关注女性的命运,成功塑造了积极向上、有主体意识、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积极形象的塑造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艰苦卓越的全民族解放战争,广大中国妇女通过参与抗战救亡,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业,通过寻求全民族解放来实现个人解放。而在抗战期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的进步妇女报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妇女》(延安)期刊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典型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妇女创造了深刻的社会变迁,然而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话语权受到种种的限制,媒体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展现。媒体在报道妇女方面充满社会性别歧视,而且忽略妇女议题,所以媒体传播中应保持一定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多方面规范传媒的活动,关注女性,帮助女性,促进两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最早法国桦榭集团总裁将女性杂志定位于女性消费类杂志,也称作女性时尚杂志,而国内对于女性杂志的界定,-直是"妇女报刊"的概念和"女性时尚杂志"的概念并行使用."妇女"基本是个政治词汇,而非描述性词汇.这是因为"妇女"这个概念代表了男性和女性在经济上、政治地位上和性别上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1990年以后《中国妇女》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分析。概括出新世纪女性形象的复合性特点,社会系统的复杂化与简化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女性意识缺席是女性期刊的致命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期刊是以女性为目标受众的大众传媒。在我国,女性期刊大多由各级妇联组织主办,以“向女性宣传社会,向社会宣传女性”为办刊宗旨。尽管女性期刊灵活的市场化运作在经营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女性角色定型化描述造成的女性意识缺席导致了女性期刊一直未能改变文化身份的边缘化状态,并开始成为女性期刊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女性期刊的崛起中国女性传媒的真正勃兴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1983年广东省妇联的《广东妇女》杂志改名《家庭》与1985年湖北省妇联创办《知音》杂志是女性传媒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两种期刊以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软新…  相似文献   

19.
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对于许多女性来说,传媒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她们的观念。作为报纸来说,怎样通过女性报道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激发当代女性投身经济、政治、社会的热情,争夺女性读者的眼球,应是办好报纸、提升报纸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西方妇女报刊、妇女解放运动的逐渐崛起,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面对的民族危机以及首次国人办报的热潮等因素都为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传教士以及维新派为广大妇女传播的新思想和观念也为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1898年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首份妇女报刊得以诞生。这份报刊意义重大,是我国妇女力争自由和思想解放的载体,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按时间顺序分别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抗日战争四个阶段对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中找出妇女解放思想对当代女性报刊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