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4月23日卫星云图上显示意大利地区上空出现了云异常.其特征表现为云的边界清晰,呈直线分布,并且云系不受风力影响,稳定不动,在整个欧洲地区只有意大利地区的云系表现出此类异常.因此认为该地区的地质活动增强。于是作出意大利在1个月内要发生5.5—6.0级地震的预测.2012年5月20日意大利北部发生6.0级地震.证实该预测是准确的.研究还表明,2012年5月6日意大利出现了同样的异常云系,这些异常的时空特征与Mogi Doughnut假说吻合.  相似文献   

2.
依据卫星热异常和仪器观测数据异常,于2013年11月做出东经102°~104°,北纬25°~27°附近将发生6~7级地震,时间在3个月内的预测.2014年4月根据卫星热异常和云异常,继续确认了震级和地点,但是对地震的时间预测上不好把握.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证实我们预测的震级和地点准确,时间在上年度正确,短期月份错误.通过分析地震日期,发现鲁甸地震和汶川地震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首次组合运用卫星云异常和长波辐射热异常方法,依据2012年10月四川西部地区的云异常和热异常,较为成功地对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7.0级地震做出了中期预测,并于2012年10月22日向中国地震局提交了正式预测卡片.2013年1月18日在紧邻理塘的白玉县发生5.4级地震,4月20日在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事实证明,这次预测震级准确,时间推迟了3个月,距离误差若按中心点计算为250 km,若按边缘计算为50 km.若能结合其他观测数据,则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误差.8月份在我们划定的区域周边又发生了迪庆5.9级地震和西藏6.1级地震.雅安7.0级地震的日期和2012年10月19日雅安4.2级小震的发震日期呈明显的对应关系,显示其可能受某种天文因素的控制.以上发现有利于对今后的地震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2014年11月我们依据卫星云图做出了大西洋中脊地区在3个月内要发生6.27.2级地震的短期预测,并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研究中心相关研究人员.2015年2月13日,美国地质调查局报道大西洋中脊地区发生7.1级地震,地点、时间和震级都在我们预测的范围内,可以看作是一次成功的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5.
2016年我们使用卫星云图技术对全球地震做了为期一年的预测,共42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预测15次,本文重点讨论了这15次预测,另外还有1次加利福尼亚的4.3级地震预测,总共16次.统计结果显示,在地点预测方面有10次预测的地点较为准确,震级上有10次预测准确,时间上有11次预测准确,总体准确率在60%~65%.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2010年10月24日周口4.7级地震前的电离层总电子浓度变化以及向外长波辐射变化,认为电离层变化异常值出现在6月17日,在河南南部出现一个电离层低值区,向外长波辐射异常值出现在10月22日至23日,表现为震中区附近的向外长波辐射值为全国最高值,同时稳定分布在该区两天时间.研究认为向外长波辐射异常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震中位置,与电离层异常相结合,二者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震级和震中,但是对于时间的预测还存在有困难.  相似文献   

7.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因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而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据公元358年至今全球发生的近5000次破坏性地震海啸的统计,约有85%的地震海啸分布在太平洋中的岛弧(呈弧形分布的岛屿)———海沟地带;其他15%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印度洋中的阿拉伯海以及地中海等地。在太平洋中,平均10年发生一次4级(最大涌高20米左右)地震海啸,平均3年发生一次3级(最大涌高10米左右)地震海啸,平均每年发生一次2级(最大涌高5米左右)地震海啸,零级(最大涌高1米左右)地震海啸平均每年4次。纵观海洋全貌及地震海啸的孕育条件,显而易见,地震海…  相似文献   

8.
忻定断陷盆地是山西断陷带重要的地震活动区域,历史上曾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本文通过对忻定断陷盆地地震地质特征、地震活动性分析,对忻定断陷盆地未来10a的地震趋势作了预测探讨,未来10a忻定断陷盆地地震活动水平有可能增强,但发生M≥6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有可能发生个别5级左右的地震。  相似文献   

9.
粟周熊  吕媛 《科技文萃》2004,(11):150-152
2004年8月10日,我国云南省昭通市发生了5.6级地震,造成近600人伤亡,受灾情况严重.显然,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天灾真的就毫无办法预测吗?近日,俄罗斯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爬行动物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地震前的热异常大多是使用极轨卫星数据来研究,例如AVHRR和MODIS数据,其时间分辨率为一天2次.由于观测时间间隔约12小时,有可能会漏掉一些异常信息.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静止卫星数据,研究了1998年1月10日张北M s6.2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首次精细地刻画了该热异常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月5日夜间热异常出现在北京西北部,随后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展,整体覆盖在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上,到1月6日凌晨消失;其温度高出周边地表温度4 K~5 K;热异常的扩张与风速、风向有关,在卫星云图上表现出明显的随风摆动现象;该异常带之下的地表的温度与周边地表温度相同,据此推断该异常出现在空中,而不是地表,这是与前人完全不同的新结论.综合以上特征,推断认为该异常可能与地下气体溢出或者异常电磁场有关,而不是岩石受力破裂所致.  相似文献   

11.
大姚数字化水温自2008年开始观测,通过对水温分钟值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姚水温动态在川滇菱形块体和滇缅弧发生7.0级以上地震前会出现基值大幅度下降、周期变化形态消失的异常特征,均为短临异常.异常指标对预测川滇菱形块体和滇缅弧发生强震有较高的实用性.进而初步探讨了大姚数字化水温分钟值强震前动态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震期间电离层异常来进行地震前兆研究是当前地震前兆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IGS提供的电离层格网地图资料对3次Ms7.0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离层TEC异常扰动研究。结果发现: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10天以内;从空间变化上看,昆仑山口西地震震前第6天电离层TEC正异常变化幅度超过100%,其余几处震前电离层TEC异常的相对变化幅度约为20%~30%;3个震例震前电离层TEC异常站点多分布在震中东南方向。该研究可为地震前兆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2010年4月4日墨西哥发生的Mw 7.2级地震为背景,分别利用NOAA和AIUB提供的两类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数据进行时空和空间分析。在沿用"滑动均值-标准差"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利用震中TEC峰值和低值区间进行震前异常分析。研究发现:①本次地震的峰值区间为每天的9:00~12:45,低值区间为每天的18:30~22:15,4月2日出现峰值区间震前的最低点,4月3日出现低值区间的震前最高点。②无论是基于NOAA还是AIUB的数据分析均发现,低值区间表现的异常更为明显,峰值区间异常不明显或无异常。③本次地震震前出现明显的TEC异常,4月2~4日的TEC异常应该和本次地震有关。④由于AIUB数据精度的原因,较难利用此数据发现本次地震震前TEC异常。  相似文献   

14.
1995年伊始,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破坏性较强的地震。1月4日下午3时。我国广西西部大化县贡川乡等地发生了3.8级地震。虽是小地震,但震源距地表仅2.5km左右,破坏较为严重,有2人受伤,经济损失达200万元。1月10日,广西北部湾沿海又发生了6.2级地震,由于地震源位于海上,损失较少。而在同一地区的10天前(1994年12月31日)发生了6.1级地震,受伤者达400多人。广西在10天连续发生了三次地震。  相似文献   

15.
新疆是我国的一个多震地区。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分布很广。一百年来,新疆发生6级以上地震102次,7级以上地震12次,其中8级大震2次。 2003年2月24日10时03分(北京时间),在新疆伽师县城东约40千米处(北纬39.5度,东经77.2度)发生6.8级地震。这次地震区在塔里木盆地内的平原区,位于西昆仑地震带和南天山地震带的交汇区。这一区域1997年至1998年间曾发生6级以上地震9次,产生了强震群。  相似文献   

16.
高精度、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在我国多数矿区,不仅可以控制落差大于等于5m的断层,而且对大于1/2波长的地质异常体也具有较高精度的识别能力。以淮北矿区某煤矿为例,应用叠前时间偏移二次处理技术、地震属性技术及多属性聚类分析等方法,获得了研究区令人鼓舞的从未有过的对开采有重要工程价值的地质成果,证实了所用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三维地震资料二次处理解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1999年9月21日凌晨1点47分,台湾省花莲西南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这是一次发生在夜间的强烈地震。在此之前的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北部,当地时间凌晨3时左右,发生了里氏7.4级的强烈地震,造成17997人死亡,42442人受伤。这次强烈地震也是发生在夜间。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地区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使整个唐山市处于瘫痪之中,这次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42分。我国的地质学家作了地震统计,仅在1985年,我国就发生过25次里氏5级以上的强地震。其中有20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日落后的19点到次日早晨6点之间,占本年地震总数的80%。为什么地震多发生在…  相似文献   

18.
正树木与地震,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科学家却从树木年轮的变化中,揭开了人类尚不可知的地震秘密……美国加州圣安特里斯断层曾导致了伤亡严重的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威胁着洛杉矶地区的安全。这个断层上的下一次地震将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这一问题毫无疑问对于地震灾害的评估至关重要。美国的树轮学者们曾沿该地震带断层采集了树木年轮样本,通过专业的树木年轮交叉定年与测量,发现断层上的树木自1813年以来出现了急剧的生长下降,并且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恢复到被干扰前的生长水平,野外调查还发现一些树木曾失去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陕西省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陕西地震信息网实测资料,对2001年以来陕西省地震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统计、比较、图示等研究方法揭示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近10年来共发生地震846次,其中3级以上地震87次,平均每年10次左右,处于长期平静过程中的相对活跃期,但以中小震为主。2008年主要是受汶川大地震及其余震的影响,陕南地震发生频率较高。陕西地震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地震的发生次数比较少。  相似文献   

20.
素材观察 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18次、8级以上地震1次,但地震发生时间非常不均匀,有的时段地震较为密集,有的时段地震较为稀疏.地震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大灾现大爱,大爱显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