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话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关键角色,应为阅读教学创设合理的情境。这是实现阅读课堂深层次对话,达到个性化鉴赏目的的重要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本身、问题设计、活动组织等几个方面着手,创设阅读对话情境,使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2.
赖斌 《语文天地》2013,(13):64-6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对话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过程中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注重教师、学生、文本间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学生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对话体现了阅读的本质是主体与文本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心智活动。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把关注点从阅读客体(文章)向阅读主体(学生)转移,重视阅读主体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让他们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必须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人本对话,夯实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个三维互动的过程,可见"人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与核心。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突出"人本对话",强化师本对话、生本对话。1.师本对话是前提阅读教学,开始于教师与"文本"教材之间的对话。接触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是一名读者,要揣摩作者的旨意,要解读课文的内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实现阅读对话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实现学生和文本对话的"中介"。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采取一种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和发展的方式,"评读"这种阅读模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6.
朱彩群 《文教资料》2012,(25):52-5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这一阅读理念,作者把阅读教学分为五个"对话"的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及评价性对话等,尝到阅读的乐趣,认识阅读的价值,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相似文献   

7.
陈英 《中小学电教》2009,(11):64-64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已经扬弃了传统的"训诲—驯化""传授—训练"的教学方式,走向"对话式"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阅读者与自我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的课堂形式应以情景导入激发阅读兴趣、感知体验显现阅读特征、对话探索拓展阅读途径和课堂生成实现阅读目标。  相似文献   

9.
张永芳 《学子》2015,(6):38
语文课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主要任务是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本质要义是通过师生、生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达成阅读的终极目的。但这种对话,不仅仅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教师与编者的对话。但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反映出来,对话的中心人必须是每一个学生。只有激  相似文献   

10.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提高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呢?一、尊重个性化理解,深化语言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理解,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深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例如,在教学《绝句》这一首古诗时,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进行品读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对话"的平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话题",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促成体验性学习。要实现"为了发展每一位学生"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12.
樊玉杰 《甘肃教育》2011,(15):67-67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也是阅读者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将获得他人无法取代的心灵体验。多重对话相互作用,能形成"对话场",而营造对话空间,能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空间。学生与文本对话,生成个性化感悟文本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生活的缩影。阅读文本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读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那么,如何有效进行个性化阅读呢?1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认为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强调阅读教学活动的性质,它是一种对话行为过程,其中包含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是一种群体合作活动;二是强调个体学生的阅  相似文献   

15.
陈小云 《广东教育》2009,(6):115-115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那么,该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需要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需要教师注重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将文本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进行多元性解读;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的心理场。唯有如此,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很难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因此,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在于教师要准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存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就像一个"搭桥牵线"的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化解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善于捕捉师生在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而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往往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的阅读活动完全是被动的,他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感受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阅读活动显然偏离了阅读的本质,是与新课标相悖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意味着学生主体的回归。对话从形式上来看,即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在这些多重对话中,学生和文本这一特殊的对话活动,无疑是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是一种开启智慧、沟通心灵、闪动灵性、实现成长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个性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引导学生充分调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体验与见解,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为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还学生以阅读的动权,让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的主体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