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构建"文学概论"课程学习共同体旨在通过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真诚合作,探索、改进和解决该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系列问题。这个共同体包含着精神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三层意蕴,在这三重意蕴有机结合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学生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动探索中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共同体对于教师个体和团体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核心特征既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合作共同体。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一要形成"共同体的愿景",二要营造"共同体的文化",三要体认"共同体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参与度不高等现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增强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本文从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背景,以及构建措施方面阐述了数学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后现代主义与人群组织性哲学观等理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应以人为本、以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实现"学习生活化";创设学习文化情境,建设学习生态环境。其建构及演进模式是:教授引领、"以人为本",形成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引领教师间对话、协商,建构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知识管理"嫁接校本教研制度,促成学习文化情境;自组织、自激励、自反馈,催生学习文化生态;使具有文化生态属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走向自进化、自生长、自完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组织结构和教育生态,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地方高校面临的困境,提出用互联网思维推进课程建设,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课程资源,搭建教学平台,构建"一体化课程资源",创新"一体化教学环境",完善"一体化学习共同体",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6.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让孩子们结成"学习共同体",一起思考,一起交流,一起质疑,一起争论.让思想在碰撞中得以提升,让友情在交流中得到增强,让能力在合作中得以加强,毋庸置疑,小组合作学习益处多多.  相似文献   

7.
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既离不开"大学",更离不开"中小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为落实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构建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必然。两种学校的文化融合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重建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制度建设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实验课程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被现在多数工学电路类课程教学采用。该课程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用实验课程检验理论学习。但是多数工学电路类课程设计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课程设计的难度普遍较低,使得实验课程在整个课程设计中仅起辅助作用。为此,提出一种以"实践得真理,学为主教为辅"的工学电路类课程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出先实验、后教学,将传统的教师"讲"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教师"问",并且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以过程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具有自主实践能力,具有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9.
彭惠芬  吴泽民 《天津教育》2020,(2):120-121,134
塑性力学课程作为工程力学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是支撑整个专业学生深度学习、设计并指导工程实践的重要载体,为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从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计划着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塑性力学课程改革,构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拓展学习和实践学习服务于"立德树人"的"四位一体"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模式,对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导致教学理念发生改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1.
温思涵 《教育学术月刊》2015,(2):100-105,111
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活动理论与科瑟根的教师变化洋葱圈模型为分析框架,探索小学教师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层次与课程知识特征。根据研究资料归纳出合作学习教学有三种课堂教学层次,在不同层次中有不同课程知识特征。研究发现,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有阶段性变化,一般从"走形无神"到"有形似神"然后再进入"多形有神"的层次。从实践出发,教师参与共同体讨论和课堂实践,进而建构自身的合作学习课程知识。  相似文献   

12.
为使校本培训少走弯路,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宁波市庄桥中心小学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实施"学习共同体"校本培训模式。共同体的创建首先要强化教师共建者、开拓者、推动者的意识。"学习共同体"模式需要创设多元的合作学习层次与方式,包括钻研学科业务的合作方式、践行理论研究的合作方式、丰富个人学养的合作方式。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模式过程中,以人为本、宽松和谐的管理机制是保证校本培训走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依托"联动"空间形成的班主任网络研修共同体聚焦"学习",其内涵具有在线交互式学习、伙伴合作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等属性,其特征体现在友爱互信中的共商共治、合作互鉴中的共建共享和真诚互助中的共达共赢,其价值指向实践共同体的协商卷入、学习共同体的协同校正和学习型组织的协作修炼。  相似文献   

14.
网络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深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依据,提出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团队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倒金字塔"学习支持服务团队和以课程为中心的"正金字塔"专业课程建设团队两类组织结构,并提出应促使专业课程建设团队"下沉"和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上移",逐渐融合一体,压缩层级,形成供需闭环、敏捷反应的"学习型共同体"。针对网络教学团队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目标协同驱动机制、激励约束相容机制、赋能赋权匹配机制。  相似文献   

15.
虚拟学习共同体可有效弥补传统课堂中的交互匮乏,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协作、研讨和反思的能力,是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并促进知识发展的有效途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功能和活力与结构设计正相关,而构成要素则决定了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态。该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对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重新进行了审视,阐述了其与虚拟学习共同体架构的映射关系;探讨了基于活动理论建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理念、方法和运行机制,重点研究了"学习主体、课程知识、学习者共同体、学习活动分工、工具、规则和共同体支撑平台"这七个主要构成要素,并基于这七个要素,设计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架构原型。  相似文献   

16.
合作活动学习刍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习化课程确立了"课程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文化主体性价值理念。对学习生命而言,合作是基本存在形式,活动是基本优化形式。学习者多样合作与多样活动融合创生了体现学习生命存在整体关联的合作活动学习。合作活动学习实现条件包括内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内容,基于活动的合作,生态化的学习环境,多元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以CNKI-CAJD数据库核心期刊为文献源,对近10多年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由研究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主要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具体应用以及组织策略,研究对象和范畴比较丰富;研究热点中,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应用和网络学习共同体方面问题突出;具有理论深化类、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和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类三个研究前沿方向;已经形成专业的研究学者群,但研究合作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一、IT教育共同体概述1.IT教育共同体的内涵社会学家为"共同体"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的含义,这一概念被移植到教育领域最早见于博耶尔(Ernest L.Boyer)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报告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目前,"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话语,一般研究者将团体行为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合作教育理论融汇到其内涵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培养"双师型"教师一直是职业院校的重要目标。在实践中,各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往往缺乏理论指导。结合情境观的学习理论和校企合作的实践需要,提出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型。该模型对成员在共同体中的发展和共同体的运作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学习共同体运行的保障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是侧重人文素质、语文素养的基础性、通识类教育课程,需要充分挖掘教师、学生、学校潜在的课程资源,通过与时俱进改进课程实施策略和路径,构建聚焦于素质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富有内生动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形成显隐两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同频共振,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