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题组从电商从业者、村民、政府相关部门等几个维度,就青岩刘村的淘宝产业链集聚发展概况进行分析。通过村内空间布局、村内常驻人口数量、村民收入等三个方面探讨淘宝产业链对青岩刘村的影响,在分析当前短板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云计算是国家“新基建”战略的重要支点。云计算产业空间组织机理存在自上而下政府引导和自下而上企业自组织的双重特性,政府提升产业集聚的地区政策和云计算虚拟化、网络化技术属性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是引发本文探索的起点。利用2010-2016年上海市1637家云计算企业数据,描绘城市内部云计算产业空间特性,并分析不同集聚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上海云计算产业呈现中心集聚、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随着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企业的空间分布越向中心城区集聚。(2)云计算产业仍然具有地理性,产业链内部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技术类型企业创新的影响呈现梯度变化特征。政府应审视产业链内部不同集聚模式的创新效应差异性,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创新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3.
王磊  刘圆圆  任宗悦  颜蔚 《资源科学》2020,42(7):1223-1235
村镇区域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建设对破解城乡二元分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调节区域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村镇建设主要涉及居住、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包含村镇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也反映村镇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二战后西欧(德国和英国)与东亚(日本和韩国)主要国家村镇建设的主要类型与村镇功能演变特征,梳理了针对村镇区域居住、产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展的主要政策、规划与法律等,探讨了村镇建设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响应及其影响政府的村镇发展政策与规划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村镇建设的阶段特征、主要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规划政策改革。最后,在国际比较视野下总结了中国村镇建设的特殊性,并从村镇地域系统与主导发展类型的视角,提出了改善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关系,促进村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3-2019年十九大城市群2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群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东部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规模越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效应越明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技术密集型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高于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影响机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促进城市群功能分工,增强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市场可达性和金融集聚度等途径影响城市群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影响与空间距离呈现倒“U”型关系。同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取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质量,而不是拥有的数量。为此,要坚持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城市群合理分工,积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平衡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和虹吸效应,合理规划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5.
以包容性创新理论和淘宝村发展实践为基础,从政策时间、政策主体、政策主题、政策工具等四个维度,对2005-2016年间国家农村电商产业政策进行内容分析。结果发现:政府对中国淘宝村发展有重要作用,12年间33个国家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政策文本67项,运用政策工具884次。在淘宝村发展不同阶段,政府行为先后经历“构建环境-有限作为-积极引导”的转变,政策工具从供给面到环境面转移,多项政策分别从电商意识、硬件设施等8个方面促进要素集聚。建议各地方政府借鉴中央政府行为特点,秉承包容性创新理念,尊重市场规律,从关键要素入手,引导当地淘宝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新兴产业技术的"井筒存储效应",提出通过产业集群缩减空间距离,促进同质型产业技术网状扩散结构的形成和异质型产业技术融合空间扩大的微观机理。从产业集群带动创新人才集聚,加快社会网络建设,降低技术共享成本,完善相关产业链条等方面进一步剖析集群对技术扩散路径优化的作用机制。最后,结合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给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创新生态的优化和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快速扩散。  相似文献   

7.
王鹏  吴思霖 《科学学研究》2019,37(6):996-1005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高技术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研发投入是高新区集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非线性的门限回归模型,探讨研发投入对高新区集聚发展影响的门限效应,并通过分组回归对门限效应的异质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资本投入除了受到自身门限的影响对高新区集聚发展产生逐渐减小的抑制作用外,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高新区集聚发展呈现出“抑制-促进-抑制”的作用效果;研发人员投入受自身门限影响对高新区集聚发展产生逐渐变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才规模比人才质量对高新区集聚发展更有利。在对门限效应异质性进行分析时发现,仅在高校科研水平较高地区才具有门限效应,高校科研水平较低地区的研发投入对高新区集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国家在制定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时应当综合考虑高新区集聚发展水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差异,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因地制宜地引导高新区的研发活动和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90-2008年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制造业集聚、R&D投入与知识溢出效应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R&D投入存在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的产业集聚方式的知识溢出效应不同,专业化集聚比较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区域创新,而多样化的产业集聚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更有利于区域创新.R&D资本投入和区域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的影响较大,而R&D人员投入-产出绩效低下.社会距离与技术距离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开放的社会更有利于知识溢出与消化、吸收及创新,而技术差距阻碍了区域创新.最后,本文给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E-G指数,利用2011-2016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数据,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利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电子商务相关因素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状况,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地区协同集聚程度较高;电子商务水平、跨境电商交易、两化融合水平、快递物流行业水平、电子商务用户基础等因素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均具有显著正效应,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就电子商务驱动浙江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问题备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产业集聚水平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产生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通过竞争效应、合作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学习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等多种机制提升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但过度集聚也可能对创新效率带来负面影响。实证研究证实,产业集聚水平与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为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创新效率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理论分析,厘清了淘宝村发展模式的包容性创新特质及其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国家级67项电商产业政策文本为研究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逐级提炼出国家政策推动淘宝村发展的8个关键着力点,构建了其路径模型图;以宁夏德胜淘宝村为典型案例,对与其电商产业发展相关的41则网络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辨析出推动当地淘宝业务发展的若干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将政策文本分析和典型个案分析的研究结论相结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淘宝村提出了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对江苏省科研人才状况进行研究,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测算江苏地区RD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结合主要影响因素,分别用高新技术产值和专利申请量作为研发产出的代理变量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RD人才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地区RD人才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保障和宜居环境;江苏省RD人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社会保障因素对RD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有正向影响,宜居环境对RD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起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对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才集聚平台是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成为当前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人才高地”出发分析人才集聚平台的本质内涵和典型特征,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三螺旋理论模型,构建主体层、空间层、制度层、目标层四个层面交互关联的人才集聚平台总体框架,明晰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三大主体的协同创新功能以及空间布局、平台载体和人才发展机制的作用机理。通过国内代表性中心城市建设案例剖析,总结出人才集聚平台的四种运行模式。最后,围绕以更高站位谋划人才集聚平台发展格局、基于运行模式异质性推动多层次发展、改革人才发展制度集聚战略人才力量、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政策创新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为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都市区二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可以形成强大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并促进更大空间范围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长江三角洲都市区二级城市已经具备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从空间经济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看,目前该区域二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空间布局的一体化程度和加强制度建设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付珍  李栋 《科技广场》2022,(3):81-88
国家(江西)北斗卫星导航综合应用示范项目落地建设,为江西推进北斗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带来重大机遇。本文通过梳理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形势与机遇,总结江西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其政策机制、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人才团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依托产业基础与优势,聚焦顶层设计、项目推动、研发制造、平台建设、融合创新等领域提出加快推动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助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山东省虚拟现实产业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产业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产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备等特点。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与产业链的构成入手,重点分析总结了山东省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专项扶持政策、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应用面较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六点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扩展产品应用范围、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等,以期促进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湖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在信息基础设施、县域电商、电商扶贫和淘宝村现象的广泛调研,指出了当前农村电商扶贫在理念、品牌、基础设施、人才和产业规划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上述五方面问题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苏州镇湖刺绣经营户开始在镇上集聚并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刺绣产业,同时也出现了刺绣市场无序竞争、绣品缺乏创新、后备人才缺乏、专业化服务机构缺失等问题。针对当地政府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给出了在产业集群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政策扶持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高康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66-1975
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分析路径,基于2007-2016年我国31个分省面板数据,考察了空间关联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本地效应及溢出效应,并对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衰减边界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均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溢效应,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产生“涓滴效应”,但这种外溢效应具有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溢出效应在1000公里内较高,1000公里外则出现衰减;产业协同集聚不仅可以推动本地创新效率提升,通过与研发人员的互动,还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正溢出效应。文章一方面描述了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为实现通过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结构调整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