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历史上对“比、兴”有三种不同的解说 ,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文学的解说最有意义。最具有代表的说法是刘勰的“比显兴隐”说。徐复观在解释刘勰的观点时提出新论 ,认为兴句的意义不是表示实在的具有概念的意义 ,而在于“形成一首诗的气氛、情调、韵味、色泽的”。笔者认为 ,还可以把刘勰的“比显兴隐”说的解说推进一步。这里的基本理论假设是 ,“比”主要是接近认识论的 ,所以“比显” ;“兴”主要是接近存在论的 ,所以“兴隐”。  相似文献   

2.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等五篇作品在学术界一向被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其实,它们决非严格意义上的史诗,而且对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反,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是《诗经》中的“诗史”精神。“诗史”一词虽然最初是用来评价杜甫的诗歌创作,但自《诗经》起,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就已形成了“诗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诗经》之赋、比、兴 ,历来解义分歧。宋人李仲蒙以“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说赋、比、兴。“情”、“物”二字统贯 ,通过“情”与“物”双方的不同结合关系构成艺术形象 ,抒发诗人情志 ,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揭示了《诗经》情物交感、托物言情的形象思维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兴"是中国文论中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滥殇于上古时期《诗经》"六义",在明清王夫之达到集大成。"兴"是贯穿王夫之文论始终的,我们纵观王夫之的文学活动,发现"兴"无论是在创作论、接受论和文学功用论都有明确的阐发,它在王夫之这里不仅具有方法论的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本体论意义。本文试从创作之"兴"、"兴"之接受、功用之"兴"3个方面加以阐释,以彰显王夫之对兴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赋、比、兴”是出现甚早,影响又很深远的一组诗论范畴。其中,“兴”的含义格外复杂,历代的解释纷坛多变,因而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认为“兴”的含义最为“缠夹”。应当说,“兴”的含义如此复杂、多变,其原因既在于理论认识的多层面性与不断深化,又在于中国古诗不断发展带来的诗歌现象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兴是中国传统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历来众说纷纭。但大体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以刘勰为代表“物感说”。二是以宋樵为代表“声兴说”。两派论说的分歧集中在兴语是否与后文相关联。笔者认为兴的艺术功能涵盖两派论说的观点。即,两派的观点都是兴说的组成部分,因此它们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照“思无邪”在《诗经》和《论语》里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阐发它的原初文化指向及其后的儒家诗学内涵,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孔子以“思无邪”对《诗经》“一言以蔽之”的缘由。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并以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本文将以《诗经·国风》为例来探讨《诗经》中的"春天",从中反映出"春天"的体现方式"、春天"与"兴"的关系以及"春天"的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10.
1.吕叔湘先生说:“追溯汉语发展的历史,大概自古以来书面语和口语就不一致.秦汉以前的情况,文献不足,难以详究,魏晋以后言文分歧的痕迹,才逐渐明显起来.”秦汉以前有雅言,这已无庸置疑.但是否也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它们各自是一个什么面貌?由于时代的遥远,我们只能从现存的先秦典籍中去寻找答案.长期以来,《诗经》一直被认为是先秦雅言正音的代表,这过于笼统,不清楚它代表的究竟主要是书面语音系统,还是口语语音系统.而且近来随上古汉语方音研究的广泛开展和《诗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诗经》作为上古汉语“雅言正音”的地位遭到越来越多的怀疑,《诗经》一统天下的局面似难以维持.这促使我们跨出《诗经》的范围,更广泛地去研讨其它先秦典籍.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比较可靠的上古实物书面材料,直接保存了两周时代语言文字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近年,笔者对目前已见著录的八千多条两周金文进行了全面梳理,找出了有韵铭文三百余条.通过系联整理,发现作为两周时代通行于朝庭、宗庙等重要场合的典雅的书面语,两周金文不仅文字统一,用韵也有极强的统一性.较之《诗经》,我们认为《诗经》反映的是两周雅言的口语情况,金文则是两周雅言书面语的代表,两周雅言也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正如罗常培先生所说,这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以金人瑞、贺贻孙、王夫之等为代表,上承中晚明戴君恩、钟惺等以"臆"说《诗》的余绪,挣脱"经"的束缚,充分张扬诠释主体的主动性,潜入《诗经》的艺术世界,展开想象,实现了艺术再创造。这种诠释符合文学规律,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为《诗经》学尤其是为文学诠释《诗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不但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且其重言的运用也对现代汉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对《诗经》重言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各类重言在现代汉语中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发展是本文论述的重点。谈到了它的发展成因及渊源,并举例说明了它在形式和数量上的发展。最后简要谈到了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对《诗经》重言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体育运动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心境状态量表>,即POMS,是人们在对体育领域中的情绪问题进行研究时最经常使用的测量工具.在对使用POMS进行情绪研究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分别从情绪与操作成绩之间的关系、赛前情绪对运动成绩的预测功能和体育活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可以用来区分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前者表现出了比后者更积极的情绪状态;只有在考虑了练习类型、持续时间和被试个人特点等变量之后,赛前情绪才有可能较为准确的预测运动成绩;恰当的体育练习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5.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略论《诗经》的乐歌性质及其认识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周代礼乐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诗经》的乐歌性质,它首先是实用性的乐歌,在周代社会承担着多种实用功能,这是我们认识其思想内容的基础。同时《诗经》也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乐歌,充分体现了周人在制礼作乐中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一点,正是我们重新认识《诗经》艺术成就的取得和如何评价先秦诗歌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理论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构成文论的因素却在先秦、秦汉的文献中陆续产生。诗经中孕育了"美刺"和"兴寄"的文论母题,两千多年来,一直积极地影响历代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8.
子思、孟子、荀子代表着战国儒家中的三派,孟子代表的是王道派,荀子代表的是制度派,而子思则代表道德派。子思一派的《诗经》传本与今本《诗经》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是战国众多传本中的一种。此派于《诗》没有多少解读性的话语,而全部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兴喻与确立。《诗》在这里已不再是"礼"的说明书,而变成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精神法典,体现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