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博物馆亲子教育活动能够促进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帮助家长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本文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亲子对话,对比了不同类型对话内容的差异、整体对话类型,分析了不同环节、不同家庭之间对话内容存在的差异,希望研究结果能对未来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发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历来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意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从诞生起就肩负着"开发民智、救国图强"的使命。如今,博物馆在发展,博物馆教育也在发展,博物馆基本职能之中"社会教育"的重点就是为青少年观众做好参观服务。目前,社会公众早已肯定了博物馆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对于青少年而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存在以及免费开放的落实更是对他们的德育发展影响深远。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在服务成人观众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和学习如何更好地为青少年观众做好参观服务,并为之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和组织目标。如何衡量、监控和提高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博物馆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已有的关于博物馆观众服务的文献多为理论或定性研究。此研究从观众对博物馆服务的期望和评价入手,以服务质量理论和满意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观众服务满意度调研,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观众服务满意度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它们的量化关系,并建设性地提出博物馆观众服务满意度测评量表,为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的衡量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4.
观众在展览前的对话揭示了观众的学习,如何衡量学习的效果, Allen的“学习型对话框架”在国内外观众调查中引用颇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考察Allen的“学习型对话框架”,说明其在衡量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并以上海自然博物馆25组亲子观众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他们在“灵长类骨架”展品前的对话,借用Allen的“学习型对话框架”对其进行分析。最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途径证实了该框架能有效帮助场馆了解观众对展览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场馆在具体实践时的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博物馆业内外通常把观众总人数作为评价一个博物馆或一个展览好坏的主要指标,却普遍忽视或甚少关注观众的"回头率"问题,导致评价指标和结论存在一定偏差。只有将观众总人数与观众回头率相结合,才能对博物馆及其展览得出更为科学准确的评价。通过对南京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探析观众"回头率"问题,并从博物馆的基础服务设施、展陈教育活动以及发展目标群体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观众"回头率"。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对象是来自社会不同层次的观众,要想最大限度地让观众在博物馆获得更多的知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深入了解观众,对观众的一些动态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以便适当地调整群众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教育效果。为此,我们收集了多年来长春地区部分博物馆的观众调查资料,并对观众的一些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力求探索其内在规律,为  相似文献   

7.
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指前来博物馆参观并接受博物馆服务的所有人民。目标观众(target visitor)是指博物馆期望来馆参观的人,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对象。研究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对于自然博物馆展览设计、展示方式及教育成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及访谈方法,得出自然博物馆的目标观众是学生及亲手家庭,潜在观众为教师。从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过程及参观效果三个方面入手,针对目标观众的取向提出自然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教育活动等工作上应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兴趣、期望。  相似文献   

8.
观众调查研究的内容是由各博物馆为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观众类型—特征研究;观众行为—心理研究;观众活动—反应研究.一、观众类型研究观众分类是博物馆认识自己服务对象,确定和调整自己活动内容以及判断自己工作效益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博物馆观众并不是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观众研究逐渐成为博物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作为博物馆运行评估中的重要内容,科学准确地获得观众意见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常态化工作。当前,关于家庭观众的行为和特点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在案例的丰富性、问题意识和研究深度上仍有所欠缺。本研究以常州博物馆所属少儿自然博物馆为案例,采用跟踪观察及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对目的地选择(即家庭观众如何选择博物馆或展览)、展项或活动的使用、亲子关系在参观学习中的互动性(行为与表现)以及博物馆空间的影响等四个议题做了分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比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终身学习不仅是国家提倡的教育理念,更是博物馆资源应用的重要价值体现,它应该覆盖全年龄层,而非仅限于青少年。然而,结合当下政府要求、市场需求及观众结构,博物馆已然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的第三个教育阵地,承担起不可替代的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社会效益最扎实、最直接的体现。打造亲子品牌,需要对目标人群进行全面透彻的需求分析,通过丰富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优化亲子人群的活动内容和互动体验,可以提升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带动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前言改革开放已过去二十个年头了,巨大的改革冲击波振荡着一切领域。博物馆这个历史的殿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样那样的震撼。几年前《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博物馆为什么冷冷清清》的读者来信,首次引发了博物馆界对观众日渐稀少问题(以下简称为观众流问题)的重视。博物馆观众冷落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近年来我省的有识之士不断撰文呼吁:博物馆受“经费制约”,造成“门庭冷落?”;博物馆“〈客〉多〈知音〉少”;省博“为何沉睡不醒”;省博“你怎么了”。一连串问题的提出,纷纷针…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共同创造的视角,对博物馆在观众参与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探究。在共同创造的视角下,打开观众参与谱系的后三个阶段和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三个层次之间的“黑箱”,从而探索利用共同创造实现博物馆展览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在观众参与谱系与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的各阶段特点和各层次特点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观众参与过程。这些分析细化后的共同创造的过程路径有利于博物馆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对我国博物馆展览中的观众参与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通过自己各种有针对性的周到服务,使观众从陈列展览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有针对性的周到服务,是建立在对观众的正确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观众的认真研究,就不可能对观众形成正确的认识,博物馆也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为使博物馆工作做到优质服务,这就需要博物馆必须认真地去研究和掌握观众的心理,既要了解一般观众的一般心理,又要了解特殊观众的特殊心理,了解他们在心理需求、参观动机、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是博物馆的目标观众,博物馆如何开展对儿童、对青少年的教育,如何利用自身的特色和资源——藏品、展品以及作为教育方法的展览来吸引这些观众,成为时下必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欧美博物馆在开展未成年教育方面取得了相当的经验,走在世界前列。在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我们有必要剖析"他山之石",以敦促我国博物馆更有效地利用其藏品和展品,使其真正走近目标观众,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的科学,它适用于对博物馆观众心理的分析和研究。观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博物馆的观众,因为观众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而博物馆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广大成员,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包括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化素养的各种各样的人。从老年人到儿童,从学、专家到中、小学生,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群众,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欧美博物馆观众人数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留住核心观众成为西方博物馆界的当务之急。而我国博物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观众结构问题的隐忧。“经常性观众”成为探讨这些问题的重要基础性概念。为此,我们在界定“经常性观众”概念和爬梳其研究传承的基础上,针对南京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来馆观众开展定量研究,围绕经常性观众的构成情况、影响变量以及变量与经常性观众的关系进行频次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博物馆绝大多数观众是非经常性观众,据此提出针对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观众的不同策略;主张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将非经常性观众变成经常性观众,并以此作为长期目标,促使参观博物馆渐成日常。否则一旦“博物馆热潮”消退,将会不断失去观众,从而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造成灾难性打击。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促进大众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并且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关于博物馆观众及其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有利于了解观众的构成,掌握不同观众的参观偏好;并且优化博物馆的陈列和安排,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展览教育工作开展越顺利,我国的博物馆及历史文化事业就会发展越长久。本文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观众行为进行了阐述、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物”,但博物馆职能的实现离不开人。博物馆如何利用新技术,发挥其“教育、研究、欣赏”功能成为值得思考的话题。本文结合移动终端、网络服务、定位服。务、移动社交等随新技术、新媒体发展而产生的概念,参照国外博物馆在移动应用上的实践,结合国内博物馆现状,试图从理论与应用层面上勾勒出“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系统,以期为提升博物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多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确地研究和认识博物馆观众是有效地开展博物馆工作的基础。 众所周知,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博物馆观念的影响,重“物”轻“人”的倾向一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倾向反映在博物馆学研究当中,就是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研究和认识远不及对博物馆实物资料的研究和认识。正是由于对博物馆观众缺乏应有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因而导致了博物馆工作常常陷入一种低效、盲目、缺乏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为提升全民素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馆员在教育活动设计或者展览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观众的参观需求以及参观偏好。因此,为了体现“以观众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作者从“观众”的视角,对一次博物馆的参观体验进行观察和反思。本次探索发现,由于观众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面对同一件展品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这种差异性提醒博物馆馆员在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观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偏好。并且,这种参观视角的多样性也为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创意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