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度报道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深度报道的基础。也可以说,调查研究的深入与否是决定能否写出、写好深度报道的关键。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  相似文献   

2.
《新闻导刊》2004,(6):57-57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报道活动,它以深刻和全面为报道理念,运用解释、分析、评论等报道方式来认识、反映新闻事实的潜层信息,灵活运用各种新闻表现方式.来阐明新闻事实因果关系、预测新闻事实发展趋势。深度报道就是在对新闻报道理念、方式和体裁的合理要素进行整合中形成、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深度报道?有学者说,深度报道是讲求从总体的联系和结构上把握新闻事实,把新闻事实"还原"到其现实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发展中去的"第三代主流新闻写作文体";也有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新闻执着于追求深刻性的一种写作旨趣;还有人说,深度报道是围绕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具体问题,用特定的方式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使受众感知特定社会事实和意义的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4.
一、评论本体属性对独立品格的要求新闻评论的本体属性也对新闻评论者的独立品格提出了要求。要厘清这一问题,有必要掌握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一是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闻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评论文章中涉及的事实具有新闻性,这也是新闻评论区别于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属性。新闻评论所选用的事实需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针对事实所发的评论才有针对性,才有说服力。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作评论,是写好一篇评论文章不可少的基本前提。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类:新近产生的事物、新近消亡的事物、新近发现的事物、新近变动的事物、新的经验和新的问题等。二是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所谓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  相似文献   

5.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新闻事实作纵横交错的综合、分析和透视。它在交代事实的同时,更侧重于提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后果,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及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则应该是“求是”。与传统的动态新闻相比,深度报道在内容上不再流于简单、肤浅,对事物的反映也更加全面深入。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7.
教育新闻就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教育事实的报道。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系指那些通过教育事实的现象层面,揭示其内部本质的报道。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给读者以一般新闻所没有的启迪和教益。(一)教育事实的本质,存在于这一事实的内部联系中。内部联系是事实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关系。时间关系是指这一教育事实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空间关系是指在这个过程中的多种要素之间此起彼伏,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性的立体结构。时间关系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纵向展开,空间关系是事物内部要素间的横向作…  相似文献   

8.
刘敏 《新闻前哨》2010,(4):23-26
2009年的新闻实务研究,一方面.延续和深化了2008年的某些研究热点,如党报改革与创新、深度报道、经济报道等,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了新的研究关注点如报网融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庆典报道、民生新闻走过10年、公民新闻的发展、60年中国报业改革和新闻报道等。在研究方法上,有研究者从史学角度研究分析以预见未来,有研究者从理论角度进行思考总结.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越来越多地见诸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大媒体中,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所谓的深度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努力阐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力图对事件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测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薇 《记者摇篮》2009,(5):18-18
深度新闻节目每期应同绕一个主题进行,这个主题可以是新闻人物,也可以是新闻事件。人是新闻事件的主体,探究人就是在解读新闻本身;新闻事件的调查过程就是与昕众共同了解事实、追求真相的过程。面对面的人物访谈:最耐读的是人,以人为主题的专访,在深度上力求体现探究事实、印证态度、挖掘感情等多重内涵。新闻事件调查:新闻凋查的过程也是设置悬念的过程,通过提问,新闻真相抽丝剥茧的披露过程,也有它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果。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新闻文体——“立体”写作顺应时代潮流脱颖而出,在我国新闻媒介——特别是报纸上迅速崛起.具有权威性的《经济日报》、《经济参考》带头编发立体经济新闻就是例证.目前,经济新闻向立体方向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新闻改革潮流. 什么叫立体经济新闻?顾名思义,就是要求经济新闻(一篇一组或系列)象一个有边、有缘、有棱、有角的活的物体,富有立体动态感是有事实、有背  相似文献   

12.
武汉都市报业的新闻竞争,已转向深度报道的竞争阶段,深度报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面貌出现,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目前深度报道在武汉都市类报纸中的生存状态,也许将酝酿出新的报道模式。深度报道与市民报所谓深度报道,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实的背景,用客观事实解释和分析,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报道方法,它既要有深度——深入新闻事实内部,揭示新闻事实含义,又要有广度——详尽报道有关新闻事实的一切情况。作为市民报,武汉几家“小报”给人的印象是:注重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信息量。具体表现为:在体裁上…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深入成就深度。所谓深入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获得的事实越多。离深度就越近。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让笔者深深地感悟和体会到:新闻的深刻归根到底是事实的深刻。哈尔滨电视台一档以新闻深度报道为定位的《新闻观察》栏目开播近两年,直着力把新闻事实作为核心,围绕主题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实用信息。  相似文献   

14.
背景材料的种类和作用 在新闻报道中,常常需要融入背景介绍来揭示新闻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加强新闻的表现力。所谓背景,是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产生、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它是新闻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有不少新闻,特别是当前日渐增多的“热点”新闻、追踪报道、社会焦点透视、新闻分析等深度报道,缺少了必要的背景构料,就难以求深,会影响到传播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普遍联系着的。一个新闻事实的出现,都有一个动态性网络体系孕育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譬如,画家画一个衣着破烂不堪的农夫挎着篮子外出逃荒时,背景往往是破草房和干裂无青的土地,意在衬托其穷困的情状。把这种表现手法运用于新闻写作中,就是交代新闻背景,用背景材料来加强新闻的表现力度,刺激受众的接受欲,强化宣传效果。新闻的深度报道尤其需要对与新闻事实有关联的方面作恰如其分的交代,以使受众能更清楚地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在深度报道中运用背景材料及其作用,一般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好新闻意识是新闻工作者头脑中对新闻事物这一客观物质价值标准的反映,是一定的超于采访写作前对新闻事实的感觉、思维、判断、分析、提炼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所以,做新闻工作的人必须有好新闻意识,只有有了这种意识,才会在新闻实践中不失方向,才能使自己的新闻作品走向新的高度。 新闻作品的成败与新闻意识息息相关。新闻工作者面对众多的新闻事实首先就是对其价值大小的判断,然后就是选择、取舍、加工,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脑子中的新闻意识作指导。对新闻事实价值判断能力的大小,表现出新闻工作者好新闻意识的强弱。好新闻意识…  相似文献   

16.
策划式报道又称报道策划,是媒体主动介入生活或新闻事件从而挖掘出有一定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或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快速反应式的集中报道。策划式报道是对传统的“一事一报、一事一因”的报道模式的突破,其特点是由某一个事实或线索入手,主动挖掘各种背景材料,对报道的内容、形式  相似文献   

17.
电视深度报道是以电视手段把新闻事实置于时代或历史的大背景中,将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原因、过程、结果、社会影响、社会意义等方面深入、细致地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报道形式。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新闻,它更侧重于新闻内涵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对重大事件及有影响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度剖析、对事件穷尽其理之特征使其文本内部,文本和他文本之间以及文本与非文本之间形成互文关系,本文拟从互文性来分析,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电视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8.
深度报道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越来越多地见诸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大媒体中,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所谓的深度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努力阐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力图对事件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测的报道方式.[1]  相似文献   

19.
常江 《编辑之友》2018,(3):70-76
文章对浸入式新闻及其引领的主流新闻编辑理念的转型过程做出全面的考察.通过文献梳理和深度访谈方法,厘清浸入式新闻的编辑理念的内涵,探讨其构建的新的编读关系,同时对这种编辑理念影响下的数字新闻业的发展路径进行归纳.文章认为,浸入式新闻塑造了一种“类导演”的编辑角色,而如何对“新闻导演”的个体创作倾向进行抑制以维系新闻的公共属性,将是浸入式新闻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失源"后记录事实的可证性问题,长期困扰着新闻实践和理论研究.文章通过文献收集、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考察后发现,新闻"失源"后记录事实的可证性研究是新的研究视角,关系人在新闻报道"失源"后的再言说加大了新闻记录事实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新闻可证性应与新闻事实一起成为新时代新闻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在实践操作方面,要注重相关信源和关系人再言说的交叉互证,发挥新技术在新闻"失源"后的记录事实可证性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与新闻事实选择、制作和发布平行的可证性知识体系以及考证指标体系的知识创新,助益新闻实践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