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1世纪下半叶以来,围绕着社会发展与传播学理论的关系进行讨论,是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各种各样关于二者的理论开始兴起,而发展传播理论是关于二者的理论范式。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与技术开始向世界化模式发展,全球传播学领域逐步扩大。作为传播学的分支,发展传播学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自身的理论范式在不断地变换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发挥大众传播的功能,如何将建设小康社会与大众传播学相结合,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是本文需要阐述的。  相似文献   

2.
媒体与司法关系研究,是新闻传播学一个重要的微观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400多篇相关论文的分析发现,经过十余年发展,该领域内一种微观研究范式正在形成。它以媒体监督司法具有合法性为理论前提,以权利-权力制衡理论为解释框架,以改善媒体与司法紧张关系为学术理想,与传播学人本主义范式呈现出相互对应的关系。本文将之命名为权利-权力制衡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3.
袁会 《传媒》2012,(9):37-44
正话题一:新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媒介定位陈韬文:传播学范式的转移——对数字化和全球化影响的反省西方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播是通过信道由信源编码、受者解码、受者反馈再到信源编码的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而在数字化媒体深入发展的当下,传播的过程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第一,信源和受众的边界趋向模糊。传者既是受者,受者也是传者。第二,信源和受众之间的反馈加快,从延时到及时,速度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期问世至今的发展传播学理论一直都是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尝试着把发展传播学理论的范式转换概括为主导范式和新范式,并参照Silvio Waisbord提出的family tree的概念将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化的发展历程构建成形象化的理论树,以期对发展传播学的理论研究领域有更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在传播学领域,由于对范式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统一,产生了多种传播学范式的划分标准,对传播学范式格局及其发展趋势也有不同的判断.因此,要解决传播学的"范式之惑",有必要对范式概念本身进行澄清,察明该概念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及其从自然科学语境转移到社会科学语境之后所可能引起的后果.本文认为,范式概念自身存在的主要缺陷包括:未阐明范式与其构成理论之间的关系、协变谬误导致的僵化、不可通约导致的非理性主义.范式概念从自然科学应用到传播学这样的社会科学领域产生的主要问题包括:不可通约性的多维歧义、在规范与想象之间的两难定位、范式共识达成之难.  相似文献   

6.
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的"传播基础结构论"是近年来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在"媒介系统依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文中详细分析了该理论的渊源、内容和理论基础的区别,指出传播基础结构论是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分析个人、媒体、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间互动关系的传播学新理论.  相似文献   

7.
传媒消费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现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媒体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可以从社会学、传播学、法学等多学科背景去评估传媒消费主义概念,从历史发展、社会经济、心理学、人性论、媒体功能、传播理论和法的维度去考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范式概念的辨析,将目前学界公认的三种传播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研究、诠释研究以及批判研究———进行梳理;并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探讨这三种研究范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最后针对传播学多元范式并存的现状,提出要正确理解范式之间的张力,避免其负面影响,以促进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然而我国的传媒经济学的学术之路上还存在着对于理论认知和范式的困惑.传媒经济本质上到底属于经济学范畴还是传播学范畴?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路径,并结合传播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梳理出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模式和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传播学理应确立起科学与价值的双重维度;进一步超越经验学派的研究范式,成为一门具有解放性的学科,并从而恢复传播学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属性.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保证传播学价值之维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从本体论高度深入理解传播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思考传播学的元问题和元理论,从更高、更深刻的层次反思传播学基础理论,推动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程金福 《青年记者》2017,(24):109-110
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研究兴起,而传播学本科教育于2002年由复旦大学等高校提出设立经教育部批准始兴.在此期间,有关传播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以及传播学是否应取代新闻学的问题争论不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推进了媒体融合,传播类人才培养又当如何顺应此种快速变革的时代潮流重新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及发展路径?本文比较分析香港和上海两地高等院校传播学本科类人才培养,为传播学本科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本文所研究的传播类人才培养区别于新闻类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上以传播学为主的则属于本文考查对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全球化新传播语境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传媒产业迅速发展,各家媒体单位对可参与国际新闻运作的传媒人才需求增加。与此相应的,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也需要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效果研究是传播学领域中最受瞩目的研究环节,一直稳居西方传播研究中的"主导范式".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传播学成果逐渐进入中国传播研究的视野,效果研究在中国开始受到重视,并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出现了加速发展之势.对当下效果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进行认真思考,有利于中国传播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认知传播学是传播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其客观主义经典范式进行反思和嬗变的产物,它受惠于两代认知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刻影响.作为国家教育政策指向的新文科建设为认知传播学的深化创新提供了方针指引和提质动能.认知传播学指出入的身体体验是认识世界的前提条件,并凸显心智主体性认知加工的特色,强调主体间性在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第...  相似文献   

15.
李虹 《新闻世界》2014,(7):356-357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同时,也对传播学研究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从传播学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理论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社交媒体的发展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发展传播学在二战结束后逐渐受到了西方学界的重视,并由欧美国家扩散到世界各地。亚洲地区为发展传播学的学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有关亚洲发展传播学的文献资料,从研究国别、研究议题、理论范式概括了亚洲发展传播研究的学术动态。从研究国别来看,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成果较为丰硕。从研究话题来看,经济发展的“软要素”、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性别平等与家庭生活、农业与农村发展、媒介技术与边缘化社区和传播的权力问题等议题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主要对象。从理论范式来看,包括社会营销、娱乐教育、健康促进、参与式传播等主流理论范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亚洲地区既提供了丰富的发展传播实践案例,也在方法模型层面实现了创新,但在理论范式层面缺乏具有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亚洲中心的”理论群。  相似文献   

17.
托德·吉特林的《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是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实证研究学派与批判学派开展研究范式之争的经典文献。本文尝试将其置于范式争论和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境的历史背景中,解读该文对于大众媒介研究的主要价值。文章梳理了以媒介效果为代表的实证研究,自1940年代起,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因果脉络;并从吉特林的学术旨趣和写作背景出发,揭示其学理逻辑和批判价值——如何评价媒介效果研究在成为主导范式后,对媒介社会学造成的影响。文章认为,《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传播学科的发展缺失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应用性研究领域的主导范式不可避免受权力宰制;而实证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使其难以担当媒介社会学研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田丽 《出版科学》2012,(4):47-51
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正确分析竞争环境和评估竞争能力成为媒体战略管理的重要议题.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足以反映媒体内在和潜在的竞争优势,因此媒体竞争力评价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领域,更加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规范来把目前散落在管理学、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团结起来,围绕核心问题协同探索.本文着眼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致力于构建一个包括学科定位、基本概念、理论基础、方法体系和分析框架的研究范式,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代雅赤 《传媒》2018,(12):83-85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就业难与媒介化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日益上升、用人单位猎寻优秀传媒人才难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进入公共传播时代,传播关系由原来的强主体性特征转变为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传播过程中的公共理念与公共精神成为基本的传播伦理要求,传播目标的公共利益取向日益突出.与之相对应,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公共传播范式转向成为必然,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应转换原来的"新闻传播"范式为"公共传播"范式.  相似文献   

20.
祝建华 :本文描述的“传播机体”理论是“媒体依赖”理论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用于分析媒体、个人、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互动关系。陈力丹 :鲍尔 -洛基奇是前任《传播学研究》的两主编之一 ,她与德弗勒的合著《大众传播诸论》1 5年前就在中国出版了中译本 ,因而被我国传播学界知悉。她在理论传播学方面与时俱进 ,现在已经将她早年论证的“媒介依赖论” ,以美国洛杉矶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生态作为研究对象 ,发展到了现在的“传播机体论”。本期发表的是她发言的理论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