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市綦江县南州中学/程锡云老师撰文说,解答历史材料题的方法可归纳为四步,即审题、读题、链接、答题。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是作好材料题的前提。审读设问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  相似文献   

2.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提供材料(史料),设计新情境、新问题,让考生进行分析、提炼、论证后得出结论,有效地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的题型。材料解析题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的特点。要解答好材料解析题,必须掌握适当的解题技术、技巧。解答材料解析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审题审题要处理好审材料、审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和审题问三个方面的关系。1.审材料。考生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接触的是试题出示的材料,因此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审材料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材料。粗读的目的是要迅速弄清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等基本要素,了解材料的大意。第二步,精读材料。字斟句酌,通晓全文:首先关注材料的介绍、说明、按语和出典,期望从它们透露出的蛛丝马迹中有所收获;其次对材料提供的信息进  相似文献   

3.
唐爱民 《考试》2010,(2):49-51
主观性试题通常有背景材料和设问两个部分构成,根据背景材料的不同,又可以分出图表题。主观性试题的正确解答一定要注意正确的审题顺序。许多考生在审题时都习惯于先阅读材料,然后再看问题;没有目的地盲目地阅读材料,带着对材料模糊不清混乱的认识去解答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4.
解答历史学科的主观性试题,审题是第一步,这是有的放矢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前提。任何试题的设计,总有某种意图是通过文字及图像或统计数据合乎逻辑地显现出来的。考生要透过题面,理解题意,了解题目问什么,要求回答什么。解题思路要能符合命题意图,攻克“制高点”就不难了。高考试题一题一貌,怎样才能审明题意,理解试题的内容要求?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分析试题设问的结构成分,明确题目的要求。一般来说,高考历史的问答题或材料题的设问,都有4项基本构题成分:限定项———规定了题目的时间、空间,或事件、观点等,限定解题的范围;求答项———…  相似文献   

5.
<正>熟练掌握考点知识是答好中考试题的基础,而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则是关键。笔者根据多年教学观察和实践发现,初中生特别是成绩中等生问答题失分的主要因素是审题能力不强,从而造成审题不清,答案不完整、不准确或答非所问。审题能力包括审读试题设问能力和提取试题材料信息能力,下面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审读试题设问的能力。一、把握设问蕴含的信息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包括辨析题)、实践探究题等,一般会在材料后提出问题,即设问。审读设问时,应引  相似文献   

6.
王德明 《考试》2014,(4):22-23
<正>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审题的关键在于设问。因此,在政治主观题审题过程中,我们阅读主观题的顺序是先看设问,后看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使对试题情境的思考有一个主题。因此,要把握情境的主题需要对设问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明确解答政治主观性试题究竟需要从设问部分得到什么。通常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设问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教材知识范围、情境材料范围以及设问模式,应该说这三个部分是解答政治主观性试题在设问部分的"三味真火"。  相似文献   

7.
戴静 《历史学习》2005,(3):25-26
材料解析题作为高考的三大题型之一,以其材料新、情境新、设问活、史味浓而颇受师生的欢迎。近十年来,组合型材料题在此题型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此类题目用最少两段材料,大多是三至四段材料(文字、图片、表格等)组成设问情境,要求学生或联系、或比较、或认识、或概括,其内容涉及范围、包含信息量、设问可比性、解答难度均超过早期的单一型材料题。实际考查中,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尚有兴趣,及至落笔解答时却往往无从下手,或者挂一漏万,或者“感觉良好”,但一对答案方知离题万里。究其原因,这都是审题不清“惹的祸”。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  相似文献   

8.
解分析说明题的关键是审题。审题必须要紧紧抓住设问的限制条件或导语。我们常见的中考政治分析说明题设问导语一般分为内涵式、外涵式和内外涵结合式三种。内涵式是指设问要求根据材料作答,常用“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等导语限定,有时在材料与要求回答问题之间不设导语。外涵式是指把材料作为一种中介或提示,答案要从所学知识中获取,实际  相似文献   

9.
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是多年来高考历史学科的特色。因此,熟练掌握解题基本步骤和精准领悟材料题设问术语的内涵及外延,对答好历史材料题起到至关重要。以下就如何解答历史材料题谈谈自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历史材料解析题经久不衰,备受广大师生赞许。因为它最具有历史学科特色,并且其检测功能正在被进一步挖掘,渐次融入到问答题中。但从历年高考试卷分析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失分较为严重,这与平时缺乏规范指导和强化训练有直接关系,因而是广大师生都应重视的问题。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呢?就我的教学实践经验看,解题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读懂材料,细心审题,以材料为依据,以课本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以课本为依托读题。基本要求是:( 1)粗读。浏览材料的提示语、正文、出处、注释、设问(求答项) ,把握材料的大意。( 2 )…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解答历史材料题的主要方法有读题目设问部分;读材料,找有效信息;总结答案,做到规范、准确、全面。  相似文献   

12.
学生:我们在解答政治题目时,为什么有的题目一看就知道答什么,而有的题目却看不懂? 教师:任何政治题目的答案都来自题目本身。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是解题的前提。从出题的形式看,有问答题、辨析题、材料说明题等;从题目意思表述看,有明示、暗示等;从题目内容看,有道理设问、情景材料及材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2)
如何解答开放性试题呢?我们认为审题是关键。思想品德试题的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审题过程首先要了解这样几个方面:(1)材料中给出什么?(2)题中要  相似文献   

14.
认真审题有助于学生明确答题方向,关联对应知识,达成解题目的。审题要从题干、设问、备选答案三个试题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兼顾试题整体、题干材料、设问语句、选项四个方面,从中揣摩命题立意,解读有用信息,细化答题方向,排除干扰选项,为答题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审题 审题是解答好题目的先决条件,任何题目的设计总是有某种意图的,考生审题要通过题目正确理解题义,明确题目要求并准备解题的材料。根据比较式问答题的设计命题形式,审题时首先要确定该题是有比较项的问答题还是没有比较项的问答题。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材料解析题在历史高考中分值超过一半,要取得历史科高考好成绩,就要答好材料解析题,下面笔者谈谈内涵式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在近几年的福建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模式中,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分外延结合式三种。内涵式题目,解题时完全根据材料,在解答内涵式材料题时,要注意强调"不得照抄材料原文",如果没有此提示,则照抄或摘抄材料原文也可  相似文献   

17.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研读材料,发现、获取并整理有效信息,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比较、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其具有学科内综合性强、分值大、设问角度灵活多变等新特点。在考试中,许多学生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过程漏洞百出,失分惊人。因此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十分必  相似文献   

18.
一、审好题意 每一个综合题都有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因此,审题时,首先要审材料,确定信息的提取方向,就是要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一般来说,试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都是解答问题的必要条件。认真审题,要不放过任何细节;确定有效信息与相关信息的联系方向;确定能力的考查方向,其次,解读地理图表,图表给出的信息可能没有文字给出的信息更加明确,但以图表给出的信息有一定的隐藏性。在对地理图表进行解读时,要将文字与图表文字、材料有机结合。第三,找出题干与设问问的连接点。阅读题干时,要时时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问题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19.
刘元珍 《教师》2010,(25):93-94
综观近几年高考历史材料题的命制.大多以“新材料、新情景”为载体,以“新问题”为设问的方式呈现。这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趋势。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但这类试题因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多等特点,又成为制约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的瓶颈。如何解答新情境材料题.  相似文献   

20.
综观近几年高考历史材料题的命制,大多以"新材料、新情景"为载体.以"新问题"为设问的方式呈现.这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趋势,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但这类试题因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多等特点,又成为制约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的瓶颈.如何解答新情境材料题,使其得高分呢?我认为除了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牢同外,把握解题技巧是关键.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新情境新材料题解答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