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2.
《送友人入蜀》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是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险。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它和《蜀道难》的开头以饱含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叮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写法迥然不同,因为这是为送别友人而作,所以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  相似文献   

3.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寓意,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李白专为西游入蜀的友人而作;也有学者如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际写的是仕途坎坷。我们认为,既然古人云“诗言志”,那么,李白这首代表性诗作《蜀道难》就不可能是“别无寓意”的,从诗作的写作时间来作一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一此诗一种说法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公元742年。诗人出川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漫游,来到长安,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李白把自己的诗作当作“路中投刺(递…  相似文献   

4.
《蜀遭奇》是郭老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八日乘江津轮出三峡时在舟中作的。他在这首诗的题解中说:“李白曾作《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作《蜀道奇》。” 大家知道,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初到长安时送友人入蜀写的一首乐府体裁的诗。这首诗,以雄健的语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笔调,描绘了蜀中地势的险要,道路的崎岖,环境的恐怖,寓寄了作者对当时即  相似文献   

5.
关于《蜀道难》一诗主题之争,由来已久,至今尚无定论,在古今各种评注、诗话、专论中主要有:危房杜说、刺章仇说、讽幸蜀说、咏蜀说、“送友人入蜀”说、寓“仕途坎坷”说等说法,鉴于此,教材和许多参考资料都采取了规避主题的做法,认为“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显然欠妥,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实质上暗寓着作者因人生际遇而生仕途坎坷的感叹,此应为本诗不可争辩的主题,理由如下:一、从作者的思想传承看李白(701-762),幼年时期接受过其父的传统教育,自…  相似文献   

6.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和《将进酒》都是他的扛鼎之作,具有震撼人心的永恒魅力。两首诗都有着独具一格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同时,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一、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蜀道难》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深沉的隐忧。此诗表面上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白《蜀道难》一诗的主题思想,历来说法不一,且大都只是三言两语,并无详尽分析。本论文针对这种情况,密切联系诗作的时代背景,从诗的显著的艺术特点——极度夸张和贴切比喻入手,经过详尽分析,指出诗歌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对蜀道山川极度夸张的描写,暗喻当时政治的黑暗恐怖及文人仕途的艰难,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相似文献   

8.
李白《蜀道难》一诗的主旨,多年以来,比较确定的说法是"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本文摘引有关资料,并试图从他个人的求仕历程的角度予以审视。一管之见,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蜀道难》是李白“送友人入蜀”时,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说《蜀道难》是李白诸多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我们了解李白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殷瑶《河岳英灵集》中称《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诗作中高超的艺术想象,充满张力的描写与抒情,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我们一说起李白,就会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想起李白,就会谈及他的诗作《蜀道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且被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正是这样的一首传世名篇,对其主旨的探研却存在许多疑点,不能不算是一大憾事。无论是唐诗鉴赏还是中学语文教参均把这首诗的主旨归纳为:艺术地展现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我认为这个主旨的归纳颇为不妥。其一是情与景的色彩不一致,让人很难理解蜀地各处…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作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后世诗人从李白的《蜀道难》的趣旨"难"的相反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较典型的有唐代陆畅的《蜀道易》,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现代郭沫若的《蜀道奇》.《蜀道易》系列诗作,在表现内容上,从"难"转"易",实际上是对李白的《蜀道难》的直接继承.  相似文献   

12.
蜀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远在其始名之前北方与蜀地交通关联就已经出现,最早由甘、青入蜀,此证陇蜀道最古。据史料,至迟在商晚期狭义蜀道存在的历史可能性已具备,周代秦蜀交通的记录见多,到秦汉时期蜀道有载,确切的"蜀道"一名出于《史记》应是定论。文学"蜀道"一词,最早见于汉末三国诸葛亮《黄陵庙记》,唐《艺文类聚》所收乐府旧题《蜀道难》系列呈现一种源流现象,源头在南朝梁萧纲,随后的梁陈作者刘孝威、阴铿推动了它的发展,至初唐张文琮铺垫到盛唐李白《蜀道难》思想和艺术水平达到顶峰,中晚唐、五代时期续写者众多但无出其右。蜀道始名,乐府旧题《蜀道难》源流就包含着对陇蜀道的抒写,需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3.
蜀道在历代史书中一直是指“京都长安或洛阳入蜀的道路”,“张力”在英美新批评看来是“冲突中见稳定”的诗歌结构模式。蜀道诗文的审美魅力在于:“汉三颂”文体写作中张力的存在,引发了现代学者们对于历史事实的求证。“蜀道难”与“蜀道易”的建构与解构,在历史时空中构成了此消彼长的张力,折射了时代变迁和人生变故,令我们惊叹文化符号的无限意义。蜀道抒怀诗中的那种拯救与逍遥构成的张力,使我们更加体会到,蜀道因其独特山川和历史遗存,可以为不同的人提供精神家园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它们被安排在了一课。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在教学中,我根据两首诗的特点对其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惜别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  相似文献   

15.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相似文献   

16.
蜀道在历代史书中一直是指"京都长安或洛阳入蜀的道路","张力"在英美新批评看来是"冲突中见稳定"的诗歌结构模式。蜀道诗文的审美魅力在于:"汉三颂"文体写作中张力的存在,引发了现代学者们对于历史事实的求证。"蜀道难"与"蜀道易"的建构与解构,在历史时空中构成了此消彼长的张力,折射了时代变迁和人生变故,令我们惊叹文化符号的无限意义。蜀道抒怀诗中的那种拯救与逍遥构成的张力,使我们更加体会到,蜀道因其独特山川和历史遗存,可以为不同的人提供精神家园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李白出蜀游历时写下了这首情意婉曲、想象瑰丽的送别诗。说它是送别诗,其实又与一般的送别诗有所区别,它写的不是情人、朋友、亲人之间的离情别意,而是蕴含着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绵绵无尽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8.
《赠汪伦》是苏教版第十册25课中的第一首诗,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一、导入新课1.说起唐代大诗人李白,那可  相似文献   

19.
李白《蜀道难》描写由秦入蜀之蜀道,已为公论.然古由秦入蜀非仅一道,李白所述者何?古今注释家多阙.翻检古藉,古由秦入蜀,多由今西安始发,先至汉中以为中转,而后抵成都.《读史方舆纪要》:“汉中入关(指关中地区)之道有三,而入蜀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倘骆道,三曰子午道.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道.”又“汉高祖烧绝栈道(指褒斜栈道),因别开西路,从故道(今凤县东北)出,以袭陈仓(今宝鸡).”此道古谓之陈仓道.据此,由秦入蜀,以汉中为中转之蜀道当划为南北两段:自西安至汉中为北段,其路有四,即陈仓道、褒斜道、倘骆道、子午道.此四者,虽开通有先后,兴废有变迁,然于唐代皆为通途.自汉中至成都为南段,其路有二,即金牛道(古称石牛道)、米仓道.此二者,自秦汉开通以来,通畅古今,唯米仓道路迂且遥,用之者少.  相似文献   

20.
“前《蜀道难炉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