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的写作--浅谈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娜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81-82,96
从解读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和余华的《第一次出门远行》两篇小说,见证卡夫卡所给予余华盼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余华的写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层面都有了相当的突破,这就是自由想象和自由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余华小说《第七天》问世以来获得的评论褒贬不一,但贬大于褒的现象更为突出,多数读者和评论家都在质疑这是余华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比其以往的小说,《第七天》的风格的确迥然不同,可对于作家,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个人写作的发展改变,更需要看到这种改变给文坛的发展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小说是一个意义缺席的世界,余华无意通过自己的小说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恰恰相反,余华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虚妄的世界,正是这种虚妄,揭示了我们生存的深度真实性。《在细雨中呼喊》就是一个典型的颠覆和消解意义的文本。余华在一个意义缺席的话语资源中,不可能找到并赋予这种本能生存以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们已经注意到出版了《兄弟》的余华与曾经作为先锋实验作家的余华好像判若两人,但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很容易就能看出,余华的创作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即已呈现了与80年代不太一致的面貌。有人专门撰文分析过这种“写作变迁”背后作家的精神现象"!;余华自己也在与杨绍斌及李哲峰的谈话中承认这种变化"#。然而对读者而言,仍需进一步了解的是:变化是何种意义上的变化?以及何以会有这种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余华的理解,也是对当代先锋小说的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索。一、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在我看来,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把他一生中的各种苦难连缀在一起,从而使小说透露出一种人生苦难无边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和作者余华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而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突破了传统的情节逻辑和语言规则,运用陌生化叙事手法,使故事显得荒诞、离奇.文章以形式主义批评的视角来探析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陌生化",感受小说中情节、语言和叙事时间的陌生化,体会余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增添对余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一批作品的相继发表,作为80年代新潮作家代表的余华逐渐开始了他的转型,他的小说开始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坛上。余华迎来了他创作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是他小说理论转变在创作上的  相似文献   

8.
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小说创作。《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最具代表性、同时是音乐性最突出的文本。论文对《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文坛著名作家,自新时期以来,余华一直颇受关注。2012年,余华及其作品研究近200篇,呈现出以下特点:小说《活着》再度引起评论热潮;《兄弟》、《现实一种》和《许三观卖血记》等的解读繁花似锦;对余华创作渊源的考察,突破了以往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影响研究的藩篱。今后的余华研究应该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0.
吴俊 《文学教育(上)》2008,(10):114-115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入选人教版高中教材,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特殊的取材和个性化的语言而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平淡厚重,感情内敛,奇异突兀,反差感强,是作家余华小说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这种独特且耐人寻味的语言自然有赖于作家成熟的修辞技巧。从小说修辞的运用上讲,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以《变形记》和《一九八六年》两部短篇小说为例,分析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对中国先锋作家余华的影响。余华的《一九八六午》在叙事风格、情节模式、细节处理和主题思路方面,均与20世纪现代文学鼻祖卡夫卡遥相呼应。这种影响使余华的写作无论是在形式层面上还是在思想层面上,都有了相当的突破与创新;在卡夫卡的深刻影响下,余华的创作同时有了一个自由表述的空间,而不再拘泥于现实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13.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余华在《呼喊与细雨》反复提到"恐惧和颤栗就是人的至善"这句名言,在小说《颤栗》中,余华甚至不惜笔墨,成篇累牍地诠释他对"颤栗"的感悟。余华对"颤栗"情有独钟,文章结合小说文本,探寻人物"颤栗"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5.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16.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在流放地》以完全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是一篇意义多元的小说。在流放地,极度残酷的司法程序将人性扭曲,人们对暴力的痴迷,对权力的敬仰,对刑罚表演的热衷,以及对刑罚机器的顶礼膜拜达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与非理性的观念开始碰撞,流放地的人们也开始选择不同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自92年以来,作为先锋小说领军人物的余华先后推出了《细雨与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中长篇小说,其写作风格令坛大跌眼镜。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有人认为这是作为先锋小说的余华从先锋小说中溃退的表现,也有人评论说是余华对自身写作形式及内容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小说《鲜血梅花》从文本题目、文本语言和情节结构上看,都带有父仇子报式武侠小说文体类型的明显特征。在父仇子报式武侠小说中,情节模式与情节内涵高度一致。从这种关系看《鲜血梅花》,其情节模式与情节内涵却是相悖的,即仿武侠的情节与非武侠的旨归悖反地结合在一起。对武侠小说的戏仿色彩和反讽态度意味着余华对传统武侠小说"复仇"模式及其背后道德伦理根基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20.
余华:在细雨中无声的呼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的冷酷和残忍,多少都有点"作秀"的意思,是他在先锋精神笔罩下,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写作策略。在作家心中是暗藏着热情的。余华小说的变化,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本质上仍然故我,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仍然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余华在现实力量感召下创作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时,他真切地体会到,描写现实比形式探索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