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西人生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崇尚一元化,理想生活和世俗生活合二为一,较少超越意识;西方人崇尚二元化,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可以独立存在,并行不悖,有强烈的超越意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追根溯源在于中西宗教意识起源殊途而不同归。  相似文献   
2.
以《门外》为代表的三十年代诗歌,充分体现了辛笛诗歌中西融合,古典性与现代性有机结 合的特点,这一特点的挖掘既说明了辛笛与穆旦等其他"九叶诗派"诗人的差异,也纠正了以前对辛笛诗歌地 位的误判,为解读辛笛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伤逝》、《离婚》虽然讲述爱情、婚姻故事,但爱情、婚姻从根本上说只是当作了自由的试纸,小说正是通过讲述五四时代最为敏感也最热门的话题来探索自由的最大可能性以及人们所求自由本身可能隐含的巨大陷阱。  相似文献   
4.
"自由"是中国伦理现代性的基本表征,但鲁迅经由叙事却发现时代张扬的理性"自由"暗含巨大的伦理危机。同样,在理性伦理反传统面孔下,叙事却对传统伦理不时回眸和眷念。这种伦理吊诡现象,一方面源于中国现代性伦理进程中内在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叙事伦理与理性伦理之间的张力存在,而其个体逻辑元点则是"中间物"意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反封建伦理的时代要求,而且在形式上第一次觉悟到封建伦理的潜在制约,因而改变了传统的叙事者、人物、作者的关系,建立了一种内在的论争式、对话式的叙事伦理秩序,这是现代性伦理的形式体现。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界思潮迭起、风云多变。在摇曳多姿的风景中,我们看见“人文精神”这根红线特别醒目,事实上,正是两次大的“人文关怀”串起了近二十年此起彼伏的思想浪潮。第一次是七十年代末,人们从文革十年的噩梦之中一朝醒来,震惊地发现自己成了阶级斗争的机器,个人成了集体的数字符号,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双重层面上,人们已经不由自主地删削了前一层面,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后一层面。因此这一次人文关系思潮的矛头直指阶级斗争的扩大化,认为人在阶级性之外还存在着普遍的人性,其核心是提倡人道主义,为个人价值正名。第二次发生在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次的主旨是针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物欲横流、道德衰微、人心不古的现实,反对拜物教,反对纯物质主义,认为人是生产的中心和目的,而不是生产的手段;反对让人成为物的奴隶,要求永远要把对人的关怀放在首位。它所展开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关系,核心则是提倡人有高于物的价值和尊严。两次“人文关怀”思潮无疑极大地冲击了思想理论界和现实生活的旧有框架,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尤其是第二次,虽然在有些人看来只是知识分子的独自喝彩或呐喊,但我们认为,它在当今“唯科学主义”一统天下的暗室中开启了一扇人文的视窗,  相似文献   
7.
中西人生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崇尚一元化,理想生活和世俗生活合二为一,较少超越意识;西方人崇尚二元化,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可以独立存在,并行不悖,有强烈的超越意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追根溯源在于中西宗教意识起源殊途而不同归。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人生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门外》为代表的三十年代诗歌,充分体现了辛笛诗歌中西融合,古典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的挖掘既说明了手笛与穆旦等其他“九叶诗派”诗人的差异,也纠正了以前对辛笛诗歌地位的误判,为解读辛笛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人们已经注意到出版了《兄弟》的余华与曾经作为先锋实验作家的余华好像判若两人,但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很容易就能看出,余华的创作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即已呈现了与80年代不太一致的面貌。有人专门撰文分析过这种“写作变迁”背后作家的精神现象"!;余华自己也在与杨绍斌及李哲峰的谈话中承认这种变化"#。然而对读者而言,仍需进一步了解的是:变化是何种意义上的变化?以及何以会有这种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余华的理解,也是对当代先锋小说的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索。一、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在我看来,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0.
中西人生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崇尚一元化,理想生活和世俗生活合二为一,较少超越意识;西方人崇尚二元化,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可以独立存在,并行不悖,有强烈的超越意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追根溯源在于中西宗教意识起源殊途而不同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