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进入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培养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度学习备受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深度学习如何发生”和“如何评估深度学习发生程度”,也成为亟待研究的两个关键学术问题。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学和具身认知为理解深度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引人们从人—物互动视角认识个体的认知变化过程,打开了个体学习的内隐机制“黑箱”,实现内隐机制和外显表征的桥接与理解。基于这一认识与分析,通过信息输入、深度加工和学习生成三个环节,初步构建了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模型,并设置相关的学习状态指标。而要实现对深度学习发生程度的精准评价,则应依据深度学习的多模态数据测评框架,综合性采集与分析学习者的生理数据、自我评估数据、在线学习平台数据和课堂参与数据等多模态数据。但是,在采用多模态数据测评深度学习的发生及其程度时,多模态数据仍存在异质性差距、数据建模缺乏精确度、常态化评价开展困难、数据安全和伦理道德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亟需未来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针对深度学习的灵活性诉求,研究尝试构建一种灵活的框架形式——学习架构。为此,研究从“架构”的词义以及其在建筑学领域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含义入手,经过两次探究分析并类比教学结构的定义提出了表征灵活性的学习架构界定。之后研究论述了三种现有学习架构模型,并从深度学习特征的角度进行解析,得出它们最多只能关注深度学习某方面特征的结论。基于这些认识,研究构建了一种能够表征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进程、教学决策四方面灵活性的深度学习架构模型,并论述了其理念机制。希望研究能够加深学者对学习架构的认知,为深度学习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学习者模型是自适应学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学习者模型往往是封闭的,学习者无法知晓模型的具体内容。文章从学习者模型内容开放的视角,设计了能够表征学习者认知状态和知识结构并推送学习路径与学习同伴的开放学习者模型——学习认知地图。基于学习元平台,文章从认知状态评测、知识结构计算和可视化呈现三个方面对学习认知地图的构建过程进行了阐述。之后,文章将构建的学习认知地图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实践结果表明:学习认知地图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对具有学习认知地图支持的在线学习方式满意度更高。文章设计并检验了作为一种开放学习者模型实践样态的学习认知地图的效果,以期为开放学习者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超越认知心理学的局限,深度学习研究从狭义走向广义成为必然.复杂科学为广义深度学习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学习科学为学习系统简化提供了合理依据,以此可重新审视深度学习的缘起、内涵、机制及过程.研究结合人工智能历史演变,指出深度学习缘起于认知心理学的重塑、课程与教学论的变革以及教育技术学的突破;基于对既有内涵的梳理,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科学视阈下对信息深度加工过程、教师深度引导过程、技术深度支持过程三者的最优整合;依托影响因素分析,点明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以知识内容为客观载体、以真实情境为客观条件、以心理机能为主观意识;从纵向优化和横向整合两个方面建立了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模型,其间三个"深度过程"和"三维机制"不断趋于最优整合,共同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5.
为超越认知心理学的局限,深度学习研究从狭义走向广义成为必然.复杂科学为广义深度学习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学习科学为学习系统简化提供了合理依据,以此可重新审视深度学习的缘起、内涵、机制及过程.研究结合人工智能历史演变,指出深度学习缘起于认知心理学的重塑、课程与教学论的变革以及教育技术学的突破;基于对既有内涵的梳理,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科学视阈下对信息深度加工过程、教师深度引导过程、技术深度支持过程三者的最优整合;依托影响因素分析,点明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以知识内容为客观载体、以真实情境为客观条件、以心理机能为主观意识;从纵向优化和横向整合两个方面建立了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模型,其间三个"深度过程"和"三维机制"不断趋于最优整合,共同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9,(12):35-40
文章基于知识深度模型,对促进课堂深度学习进行了设计: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思维层次不同的学习问题,创设探究、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学习活动,实施一致性教学测评,并以"递归算法的实现"内容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知识深度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实现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教学的一种研究路径。该模型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认知理解、知识迁移应用,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的全球学习格局的形成,社会变革带来了学习概念和学校组织的相应转变。21世纪学习范式转型与深度学习“发生问题”的研究吁求,从实践改革与理论发展两方面要求我们必须重审学习者深度学习。基于此,首先在对深度学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习者深度学习行为的课堂观察指标;其次,通过测试卷对“深度学习倾向的学习者”进行聚类识别,为选择性观察提供意义的聚焦对象;再次,基于课堂观察和滞后序列分析法,从实践层面对“课堂中深度学习如何发生”进行学习行为序列的提取与分析;最后,在分析上述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行动进向:关联知识与行动问题情境的深度学习触发源点、支持身份建构的对话-协作共同体的深度学习中心逻辑以及促进自我扩展的反馈素养的深度学习中介环节,以此在研究转化的意义上回应“学习者深度学习何以发生”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夯实学科知识的基础上,STEM教育以跨学科思维解决真实问题,注重反思迁移,为深度学习的实现提供可能。文章首先概述了STEM教育的特征,分析了STEM教育与深度学习的关系。接着,文章设计了深度学习的发生路线,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STEM教育的实施过程。随后,文章以STEM教育的实施过程为横坐标,以深度学习的发生路线为纵坐标,构建了指向深度学习的STEM教育模型。最后,文章以"抗震建筑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为例,从预热、酝酿、发生、成熟四个阶段阐释了指向深度学习的STEM教育模型的具体实施过程。文章的研究推动了深度学习与STEM教育的融合发展,可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变革,深度学习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表征。深度学习是高阶思维的认知重构过程,是深度参与的交往互动过程,也是积极投入的主体成长过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演进经历了接受学习、参与学习和创造学习三个阶段。从认知内容、学习动机和社会互动三个维度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机制和发展价值是:从原理记忆到项目实践的认知内容高阶化,促进学生文化性发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的学习动机内化,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从主客体互动到实践共同体的社会交往深化,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基于此,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为:重视价值观引导和生涯规划、重构充满“获得感”的课程体系、创建学习实践共同体、打造智慧学习生态。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设计、研学单的分析、知识结构化这几个关键层面围绕深度学习精细化操作,一定能构建成为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课堂。构建基于课前研究而展开的课堂自主学习,为促进学习而教,真正将学习这个过程指向"深度理解",指向"学生的深度思维、高阶思维"。学生的数学思维决定教学的进展,决定师生互动的方式。这是"为学习而教"的教学理念,它倡导遵循认知规律与课堂教学规律,循认知起点、抓学科本质、落核心素养,它发展的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深度思维,是学生自主的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它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协作学习中学习投入与学习成效紧密相关,是学生进行有效参与和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针对个人学习投入,缺乏在协作学习中小组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从认知投入、行为投入、社会投入、情感投入四个维度构建了在线协作学习中小组学习投入的分析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探索小组投入分析模型各维度与小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组学习投入中行为投入、社交投入与小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积极、消极、困惑三类情感投入则与小组成绩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同时发现,高分组在中立情感投入、认知投入的问题和元认知维度中的均值都高于低分组。最后,通过分析在线小组学习投入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为今后优化学习支持服务以及提高小组成员协作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and test a model of effectiv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ased on effort expenditure we discerned effective self-regulators and less effective self-regulators. The model comprised achievement goals (mastery, performance-approach and -avoidance goals), metacognition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regulation and experience), study strategies (metacognitive, deep cognitive, surface cognitiv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relationships in the model were tested with controlling for intellectual ability, gender and 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ffectiv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volved two pathways: a metacognitive and a strategy pathway. The first pathway involv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of mastery goals an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of performance-avoidance goals with metacognition. Metacognition positively affected the use of the four study strategies. The strategy pathway involved positive effects of mastery and performance-approach goals on the use of metacognitive and deep cognitive strategies. Further, performance-approach goals positively affected the use of surface cognitiv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use of metacognitiv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had a positive and the use of surface cognitive strategies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exam scores.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被划分为三大维度:认知领域、人际领域和自我领域。已有的基于问卷、测试题和访谈等方式进行的学习效果分析,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深度学习中的动态、过程和综合的分析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社会认知网络特征(SENS)结合了社会网络分析(SNA)和认知网络分析(ENA)两种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对深度学习的三个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对原有的SENS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适合深度学习SENS方法的一般步骤,并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以两个典型案例展示如何利用SENS来促进深度学习,并将深度学习和在线协作数据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应用SENS的一些经验与建议,以期为今后研究深度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深度学习回应时代诉求,指向“核心素养”改革,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回归了学习本质。知识图谱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深度学习。但以往知识建构存在组织静态、孤立的局限,基于ARCS动机模型和知识建构理论,从协同知识建构、动机策略和学习环境建构面向深度学习的动态知识图谱模型,具有动态生成、及时反馈、交互共享等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增强学习体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挖掘、滞后序列分析等方法评测动态知识图谱建构模型。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学习成绩、注意力程度等方面均优于控制组,尤其对中低水平动机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显著提高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感知注意力、自信心和满意度。动态知识图谱建构发展思路可从重塑任务前计划、社会认知开放性、意义协商及生成性教学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催生深层次认知能力与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16.
深度学习是学习科学的主旨,也是现阶段所要破解的e-Learning难题,因此,对学习科学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进行研究,追溯起源,把握热点对推进e-Learning学习意义深远。在梳理e-Learning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剖析了学习科学领域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以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有意义学习是深度学习的主旨、高水平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等理念为依据构建了e-Learning环境下深度学习分析模型,继而又以此为据,对e-Learning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研究发现,为了进一步推动学习科学的发展,深度学习的研究必须在学习过程的评估与分析、情感体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在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方面进行多角度创新,研究应该更精细深入,多进行相关的量化研究,以充分利用学习评估技术对深度学习的现状进行把脉。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learning approaches to study on part‐time, distance‐learning management courses, and transfer of their learning to the workpl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has rarely been considered before, as they emanate from research areas that have remained distinct. Three learning approaches are identified by ASSIST, the instrument used in this study: the deep approach, the strategic approach, and the surface‐apathetic approach. Transfer of learning was measured by student self‐report. The deep approa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ransfer of learning from the course to the workplace but strategic and surface‐apathetic approaches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academic grades also showed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transfer of learning.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hanges proposed to occur during transfer of learning.  相似文献   

18.
深度学习研究在国际上历经40余年,经历了蛰伏期、萌发期、新兴期,目前正处在迅发期,已得到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推崇。国内外的深度学习研究态势呈现出各自特色:国外偏向深度参与学习以及高阶学习策略研究,国内注重学生高阶知能的发展与迁移应用。40余年里,深度学习发生了两个方向的转变:从索求理解到追求迁移、从注重过程到侧重结果。深度学习已不再仅仅是为了理解基本知能而采用的学习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理解、追求迁移应用的有意义学习。它通过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适性地采用高级学习方略来促进高阶知能的发展,实现这些知能在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新高阶知能生成。目前国内外尚无研究关注深度学习的灵活性问题,而灵活性却是深度学习的诉求。这种诉求触及到顶层框架结构的变化并且需要一种认知灵活性,其实现极具挑战,可通过学习架构并借助智慧课堂的赋能作用尝试解决。  相似文献   

19.
The advancement of mobile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s having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sign concept of learning activities.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 to integrate field study into the inquiry-based mobile learning model; moreover, a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allows students to access both physical and virtual resources is developed accordingly. During the in-field learning activity, the mobile learning system is able to present the learning tasks, guide the students to visit the real-world learning targets for exploration, and provide them with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via the mobile device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this mobile learning model on students' cognitive load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 The 51 sixth grad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research were assigned to an experimental and a control group. From the pre and posttests as well as the cognitive load questionnai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who learned with the inquiry-based mobile learning approach had better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ss cognitive load than those who lear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bile learning model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elementary students in local culture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