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互联网+"下,自带设备、MOOCs、视频公开课、微课等展现了多种混合学习场景,翻转课堂作为强势力量受到热烈追捧。但同时并存"形似而非神似""效果天花板""认知天花板"等众多问题。为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受到热捧的翻转课堂亦需升级。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知识建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下,该文构建了"互联网+"下翻转课堂的知识建构模型。模型包括课前的个人知识建构、课中的协同知识建构、课后的社会认知网络生成三个阶段,具体包含吸收、生成、形成问题、共享、评价、论证、协商、交流、反思、共生等认知环节。基于此模型在研究生《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中开展了实践,结论表明,翻转课堂中的知识建构模型能够促进学生间的深度知识建构,能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平台认知有用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知识建构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亦是各参与主体冲突协商、相互博弈的过程,而认知偏差作为学习者固有的认知心理现象,易对知识建构协同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为深入揭示深度学习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认知内在机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认知偏差、团队冲突与知识建构的关系迸行分析.研究表明,证实性偏差、自我维护偏差和敌对归因偏差显著正向直接影响知识建构,任务冲突在认知偏差和知识建构之间起中介作用,而关系冲突与知识生成的关系不显著.据此基于脑科学对认知偏差的阐释,从社会连接、心理契约、心智解读、自我意识与控制、情绪等五个维度提出了知识建构有效发生策略,拓展了深层次知识建构的研究范畴,助力深度学习的有效发生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的背景下。对新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对知识理解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顿悟思维”架起了原有的知识背景和需要解决的知识信息之间的桥梁。“顿悟”的发生源自学习主体面临一个与其已有的认知能力相冲突的问题,这种具有动机性的不平衡,促使学习主体对整个学习情境加以分析,发现情境中各个刺激间相互关系的意义。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策略,求得新的认知平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常会产生矛盾冲突,产生大量无法预测的思维活动,时而合乎逻辑,时而不合常理。笔者认为教师没必要回避这样的矛盾,也不需要包办代替。把问题讲透,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与冲突,使学生思维遭遇挫折,经受锻炼。必要时甚至可以人为“制造”这种认知冲突,造成学生的认知不平衡,促使其寻求捷径。自然生成,进而培养主动探究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线教师培训因其方便、灵活等特点,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教师培训也存在知识碎片化、知识结构混乱及缺乏有效交互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提出群体知识图谱建构的策略并设计开发相关工具.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将179位一线小学教师按照不同的培训策略分为4组开展教师在线培训活动,并通过学习分析探讨群体知识图谱建构对教师知识能力水平与交互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群体知识图谱建构可显著提高参训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知识建构交互层次;(2)群体知识图谱建构提供讨论的知识聚焦点,能够有效引导、管理和组织在线协作学习;(3)群体知识图谱建构有利于学习者达成一致,减少低质量冲突;(4)群体知识图谱建构提升了交互的数量与质量,形成"分享—冲突—信息深度挖掘—协商与认同—知识应用"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5.
数学的深度学习源于学生自身内部动机对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展开准确、完整、深刻、丰富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学生运用批判思维学习新知识建构新体验,将学习感受和收获融入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境界、强化认知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当我们聚焦课程标准的落实,关注“四基”的实施,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时,经常能看到学生的学习仍然存在浅层化的现象,那么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摆脱浅层化学习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呢?  相似文献   

6.
知识建构社区作为便利化的在线学习场域,极大地拓展了师生情绪交互的渠道,但是,教师共情预测能力一直令人堪忧。构建知识建构社区共情模型与评价方法有助于帮助教师及时监测师生、生生共情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在线学习体验。在深度分析共情模型流变与情绪交互机制基础上,融合“感知-情感-认知”构建了知识建构社区共情模型,设计感知度、认知量和情感值的计算方法,基于决策融合机制实现师生共情强度评价方法。利用应用案例验证了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研究发现:生生共情存在潜在类别群体,师生共情变化总体共振、局部偏振,共情具有延续性与沉淀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知识建构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理论,强调“对等的知识发展”和“民主化的知识”,重视学生提出的真实观点和现实问题,认为知识建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场合。这种理念非常符合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旨,并为弥补当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足提供了指导。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探究其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探究学生问题的深度、理解的深度等课程内容方面的学习成效,二是探究学生参与度、合作度(交互程度)、创造性等活动品质方面的发展。在研究“交通”这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个人观点的提出”、“小组知识的讨论”、“班级社区知识的形成”三个阶段的知识建构过程。对基于知识论坛的建构学习效果采用问题深度量表、解释深度量表、创造性行为量表以及知识论坛自带的ATK分析工具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知识论坛的知识建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学生多层面的交互合作,促使问题深度、解释深度由低等级转向高等级;不断反思研究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生观点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梁勇锋 《西藏教育》2024,(1):47-50+64
知识图谱为教师精准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是课程资源系统化的有效方式。高等数学课程知识图谱建设具有3个意义: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精准化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关联需要,其内涵体现在“个性化、精准化、系统化”上,建设过程遵循“建用并进、动态更新”理念,建设内容包括图谱设计、资源建设、图谱生成等3个方面,并介绍高等数学课程知识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过程,有助于推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动态生成教学包含了两个方面:“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 “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对学习月标和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时是如何思考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学生认知程度和课文内涵深度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把握、预设,然后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方法,通过互动式的探究、启发、学习,从而达成目标,使学生得到收获。  相似文献   

10.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理念,是指在理解知识本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涵养,发挥学习主体的多元性,发展、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研究学习路径有助于实现深度学习理念:能帮助教师读懂学生、了解学生思维;引导教师挖掘知识内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数学教学实际效果;促进知识的个体和社会建构.结合吴正宪《"比"的认识》一课发现,教师通过解读知识本质,明确数学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分析学生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数学情境、搭建问题支架、借助思维导图等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学习路径实现深度学习理念.  相似文献   

11.
动态学习是在动态环境下,学生以动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组合、交流、创造动态信息,从而理解知识发现规律,构建自身动态知识体系,形成动态思维结构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动力支配性和策略性等认知特征和情感特征,所以对拓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思维、潜在技能、独立能动性、综合协调性都有巨大的帮助。本文将从学生的表现力来探讨:外国文学为学生们创造的动态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逐步转型,教师应该建构适应转型的新教学思维,从知识传递式教学思维转向知识建构式学习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建构新思维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程思维: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导";内涵思维:从"知识教授"到"问题学习";模式思维:从流程式的传递型模式到内涵式的建构型模式;方法思维:从"讲授教学法"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学习思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角色思维:从"接受者"到"体验者";方式思维:从"单打独斗式学习"到"团队合作式学习";生态思维: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复习思维:从"线性复习"到"回归复习";期望思维:从"感知学习"到"理解学习"。  相似文献   

13.
思维导图为小学生建造了思考框架,小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和理解。因其与英语之间有共通之处,故可以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以便小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英语知识网络进行完整构建,使其具有更高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教学之目的在促进学生之学习。有效的学习过程和显著的结果性体现构成学生的深层学习。深层学习关注学习者认知发展和深度参与。内驱力强、学习者参与度高是深层学习的外在体现。深层学习视域下中学阶段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阻点为“教”和“学”双方面投入度不足、知识灌输和认知发展不匹配、学业评价欠完备等。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要解决教育根本问题还需回到教学“根部”,创造多元性、批判性学习环境,实现学生自主参与性、学业评价多样化体系,旨在完善中学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感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依托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围绕创新三要素--知识、思考、实践,提出一种基于创新素养教育的专业导航图、知识思维导图、口袋实验室建设新举措,探索和优化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践行创新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学导式”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以“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学生学习的激发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能,升华学生的思想,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在高考复习中的读书、讲解、归纳、训练四环节中将“学导式”教学法加以运用,对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习者模型是自适应学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学习者模型往往是封闭的,学习者无法知晓模型的具体内容。文章从学习者模型内容开放的视角,设计了能够表征学习者认知状态和知识结构并推送学习路径与学习同伴的开放学习者模型——学习认知地图。基于学习元平台,文章从认知状态评测、知识结构计算和可视化呈现三个方面对学习认知地图的构建过程进行了阐述。之后,文章将构建的学习认知地图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实践结果表明:学习认知地图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对具有学习认知地图支持的在线学习方式满意度更高。文章设计并检验了作为一种开放学习者模型实践样态的学习认知地图的效果,以期为开放学习者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的异步协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延时性交流与协作环境,便于学习者能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参与到学习讨论之中。为了探讨基于BBS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过程,通过以案例形式进行实证性研究,其中,运用了会话内容分析法、调查法等方法,对异步协作学习活动中的帖子总体数量情况、各组发帖时间情况、帖子间关系情况以及基于知识建构模型的异步协作学习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异步协作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因此,研究对于指导异步协作学习互动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海峰  王炜 《电化教育研究》2020,(1):99-106,121
协作知识建构是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场无建构、建构无深度和深度难持续的现象是翻转课堂面临的主要挑战,原因在于学习者的经验知识匮乏、概念建构乏力和持续动力不足。为此,研究基于经验之塔理论和认知冲突理论提出了经验认知冲突探究法,它包括经验生成系统、个体认知冲突系统、集体认知冲突系统和知识建构系统。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通过三轮迭代实验逐步改进了评价权重、问题设计和学习支架,最终形成了一种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深度协作知识建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经验认知冲突探究法消解了以微视频为主的经验学习模式的局限性,提供了多元化经验生成方式,建立了以问题嵌入驱动个体、小组和集体认知冲突的基本方法,开发的学习支架能够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度协作知识建构的连续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学习。但知识论证不充足、知识点状分布、绝对真理知识观等表层知识教学已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及价值,产生了知识教学阻滞深度学习的困局。教学推理是教师根据已知教学条件及个体情境认知,确定问题并生成教学策略的连续性思维活动。它克服了以往僵化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可能逻辑。其中,学科知识逻辑能促进学习触及知识的意义世界,学生经验逻辑能促进学习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实践自为逻辑能促进学习关联自我的生活世界。最后,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推理策略应着力于以"批判与交融"为取向的教学理解,形成以"联结与转化"为纽带的教学逻辑,开展以"假设与证据"为核心的课堂论证教学,创设以"推断与评估"为特质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