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 ,小学生作文最苦恼的是“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并非真的没什么可写 ,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差 ,不善于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作文 ,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什么文字”。仔细体会 ,我悟出一些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一、教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人的生活。解决“没有什么可写”的最好方法是教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同时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告诉学生在观察时多想想“为什么?”。这样观察仔细了 ,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就多了 ,这就是作文素材。比如 :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要引导…  相似文献   

2.
一、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小学生在作文时,由于语文基础和文字组织能力本身就欠功底,作文写多了,往往觉得没有合适的素材可写,或是不知从何去写。写的作文往往也成了罗列具体事实经过的“流水账”。其实呢,不是生活中没有作文素材,而是学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因此,老师也要为学生创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张记保 《河北教育》2005,(19):39-39
作文类似居家度日,“手里无粮,心里发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和积累生活素材,一遇作文便惶惶然,茫茫然。学生作文材料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对事物的观察。但他们活动的范围有限,经历少,见闻少,脑子里的印象多是零碎、散乱、肤浅、朦胧的。教师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是他们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学生作文之所以言之无物是因为他们平时不注意观察。其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运用感官感知世界,进而认真思考,探求事物内在奥秘,并仔细揣摩、体味,必能广泛地获取各种素材。“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在习作时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  相似文献   

7.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没有“源头”,是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而这里的“源头”,就是指写作的素材。学生平时大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机会也无心观察生活。哪来的素材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通过创设观察情境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为此明确指出:“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王艳兰 《学语文》2008,(5):50-50
观察能力.就是观察周围事物及生活的能力。存整个写作过程中,观察起着“龙头”的作用,是学生获取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作文素材的直接途径,也是学生提炼作文主题的前提和基础。于漪老师曾这样概括:“教语文,忽视生活的活水,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那无疑是沙上建塔,底气极差,虽煞费苦心,但终难见效。”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非常重要。结合教学实践,我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归纳为“六要”.述之于下,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0.
赵兰华 《现代语文》2014,(10):148-149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是增加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悟世界,在感悟中去发现美,进而去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个性回归作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学会观察,增加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学会观察,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第一须观察。”学生作文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观察。因为学生平时没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或是观察不得法,所以他们缺少相应的生活体验和写作素材。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是作文训练的重要一环。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将游戏引入作文教学,就是在作文之前,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2.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薄弱环节。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常常是看着《作文》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观察,缺少写作素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观察训练十分重要。1.观察要有序。观察的顺序有好多种,根据观察的对象、观察的范围、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及表达的要求进行有序的观察,就会在众多事物中把握所要观察的对  相似文献   

13.
曹丽霞 《考试周刊》2013,(47):61-61
<正>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写起作文来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不然,小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是眉头紧锁,冥思苦想,有"无米下锅"之感。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只是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不注重积累。学生只要有目的地感知事物——观察,就能发现并积累生活中的大量作文素材,就不会感到写作  相似文献   

14.
不少学生一提到写作就头疼,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一样,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们缺乏写作素材,缺乏生活情趣,缺少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关心。那么,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孩子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呢?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多接触事物,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所以,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予以补充,如组织郊游、踏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第一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指导观察是使学生获得作文素材、写作信息的必要手段。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固然是各学科的共性问题,但是,观察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多种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语文作文是小学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语文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技巧,还需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事物和观察事物的一些重要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积累作文素材,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篇作文的质量。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但初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社会经历浅,缺乏对身边事物观察的能力。许多学生在作文时都苦于没有材料,造成记叙时缺少内容,议论时缺少实例,文章显得空洞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从初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1.养成观察的习惯。契诃夫曾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练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  相似文献   

19.
杨秀祖 《甘肃教育》2001,(12):20-20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而这真切的感受又来源于对生活中周围事物的观察和体会。生活每天都会给人以新的感受,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事物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并把这些情感体验随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积攒成作文的素材,作文时就不愁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小学语文新大纲中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关键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众所周知,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了解,都离不开观察。小学生如能学会观察,并把观察所得积累下来,在作文时…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多数教师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是由于缺乏写作素材,于是便开具“药方”,让学生观察生活、补充素材。其实,这种方法很难落实。且治标不治本。鉴于此,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汤继良老师认为,作文难的关键不在于有无素材,而在于学生有无发现素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