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他用了"四瓶化学物质"为他们的"人造细胞"制造了染色体(基因组),然后把这个基因组植入另一个修改过的细菌细胞中,这个由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具有自行复制的能力——这就是人类成功制造的第一个"合成"生命,取名为"辛西娅"。肯定者说,这项技术或可用来制造特定的藻类,以净化导致气候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可能为炼油厂生产新的碳氢化合物清洁能源。该技术有助于加速疫苗生产,以及制造新食材和化学物质。否定者担忧,这是取代"上帝"制造生命,违反自然规律。核心技术一旦被恐怖分子掌握,有可能创造出杀伤力巨大的超级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而他对这喧嚣的争论充耳不闻,一头扎进自己的实验室,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疟疾疫苗     
<正>寄生虫是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其基因组比大多数病毒和细菌中的基因组大500~1 000倍。使其能够通过无数种方式的基因突变来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寄生虫病。其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该地区的病例约占全世界的95%。每年有60多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是5岁以下的儿童。202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批准了世界上第一种对抗由蚊子传播的致命疾病的疫苗—疟疾疫苗。  相似文献   

3.
<正>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成簇有规律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及其辅助蛋白(Cas蛋白)一同构成CRISPR-Cas系统,保护细菌和古菌等原核生物免受外界噬菌体和质粒的侵染。CRISPR阵列由长度序列完全相同的repeat序列和长度相近序列可变的spacer序列交替排列,其中spacer序列来自于  相似文献   

4.
资讯     
正最简人造细胞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设计并制造出最简单的人造合成细胞,是生命世界中基因数量最少的有机体,但依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2010年,该团队合成丝状支原体基因组,然后将其移植入一种细菌里,制造出被称为Syn1.0的合成细胞。这是在世界上首次制造合成生命,当时曾引起科学界轰动。现在,研究人员在首个合  相似文献   

5.
《学会》2002,(8):29-31
链霉菌的完整基因组序列 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是一组生活在土壤中、产生大量不同二次代谢产物的细菌中在遗传学上被研究得最彻底的一种,这些细菌所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包括医学上所使用的来源于自然界的抗生素中的三分之二.本星期的<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重要的放线菌类细菌的完整基因组序列.该细菌的基因数量比以前发现的任何一种细菌的基因数量都要大,这一特点是由横向获取和内部复制所导致的,与该细菌分异状态的多样性和对复杂环境响应的多样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毛黎 《金秋科苑》2011,(4):127-132
在认识生命方面,美生物学家在实验室制造出了首个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细菌。将8个由60个核苷酸组成的DNA片段,人工合成了实验老鼠的线粒体基因组。科学家称在实验室利用老鼠细胞培植出可分解毒素的人造老鼠肝脏,这标志着"订制器官"技术的进步;利用死鬼狒的皮肤细胞制造出了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是细胞内微小的细胞器,平均每个细胞里有300-400个线粒体,整个人体里有1亿亿个.本质上所有的复杂细胞里都有线粒体.线粒体看上去像细菌,因为它们从前是自由生活的细菌,后来大约在20亿年前适应了寄生在大细胞里的生活.它们还保留了基因组的一个碎片,作为曾经独立存在的印记.它们与宿主细胞之间纠结的关系织成了生命所有的经纬,从能量、性和繁殖,到细胞自杀、衰老和死亡.  相似文献   

8.
一株嗜热梭菌β-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嗜热梭菌(Clostridium.sp)基因组DNA,首次通过PCR克隆了该菌的β-葡聚糖酶基因全长,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040bp,ORF为1003bp,编码334个氨基酸,计算分子量为37.8kD,等电点为7.67。经Blast分析,该序列与热纤梭菌同源性最高(99%),而与基因库中嗜热梭菌的同源性为94%,该基因已被GenBank接受(AY225318)。用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目的片段和表达载体pET鄄30a( )后相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鄄clo,并导入BL21细菌中表达.酶学特性表明:SDS鄄PAGE电泳在37kD左右有表达蛋白带,该工程菌最适酶活29.4U/mL,是出发菌的15倍,最适温度在80℃左右,最适pH在9左右。该工程菌可构建耐热性好、酶活高的杂合基因工程菌。  相似文献   

9.
信息     
《科学》最新内容 细菌的感染机制 两项新研究为引发几种致命疾病的感 染机制带来了更深的了解。这个机制是一 个类似针头的结构,它将细菌引发疾病的 蛋白输送到宿主细胞中。这个结构被称为“注射体”,带有这个结构的细菌引发一系 列的疾病,包括鼠疫、志贺氏菌病、沙门 氏菌病、伤寒以及婴幼儿腹泻。志贺氏菌 病每年造成约100 万人的死亡,新的研究 解释了志贺氏菌在进攻时如何保护自己。 Nicholas West 和同事用了一个矛和盾的 比喻。这个细菌用它的注射体进攻宿主, 激起肠道内膜中大范围的炎性反应。为了 保护自身不受与发炎有关的抗…  相似文献   

10.
嗜酸乳杆菌是一种很常用的益生菌株之一,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免疫调节、降低血清胆固醇等多种益生功能,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和饲料等领域。2005年报道第一株嗜酸乳杆菌NCFM的全基因组序列,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该菌株的部分生理和代谢特征,加速重要功能基因的进一步挖掘,为该菌的筛选和应用打下基础。本文就嗜酸乳杆菌基因组的最新研究进展、重要功能基因和比较基因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捕菌网     
最新的研究发现,人体细胞能自制捕获细菌的网以阻止病原体入侵。 处于人类免疫系统和外来细菌战斗前线的是嗜中性粒细胞,它是白细胞的一种,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白细胞。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该细胞的重要性——它能摧毁入侵病原体。但是最近科学家才发现它摧毁病原体的秘密武器:捕菌网——由酶和DNA组成的嗜中性粒细胞外捕获网。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传染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最近发现这些网能弹射出死亡或即将死亡的嗜中性粒细胞,去俘获、削弱并最终杀死细菌(图中的桔色组织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温州西门岛红树林根系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产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的能力,从西门岛红树林根系沉积物样品中,共分离到128株海洋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分属于13个属,35个种,其中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表明8株细菌为潜在新种。利用群体感应报告菌株检测发现31株能产生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占可培养海洋细菌总数的24%,均为变形菌门细菌。弧菌属和假交替单胞菌属的群体感应研究已较为清楚,而Celeribacter、产微球茎菌属、Poseidonocella和海杆菌属细菌具群体感应能力未见报道。本研究结果表明,西门岛红树林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尚有未知的微生物物种等待研究发掘,另外,大量具群体感应潜能的细菌可能对西门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鸡蛋是重要的日常必需食品,其储存品质和质量安全备受重视。本研究从新鲜收集的鸡蛋表面分离到多种细菌,经细菌培养、菌落纯化、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16S rDNA序列测定、BLAST序列比对等步骤,鉴定出3株新型Staphylococcus agnetis菌。该类细菌属于一类较新的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可能与肉鸡、蛋鸡炎症相关,并可能影响鸡蛋储存期限和食品质量安全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的食品微生物污染及质量控制奠定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动物的消化道内经常有大量微生物存在。虽然口腔、食道、胃及小肠内,或因其酸度高或物质的流速快,均没有很多的细菌(少于每毫升10万个),但大肠内物质流速慢、有机物多,微生物就有机会增殖至极惊人的程度。如大肠下端每毫升物质就有1000亿至1兆个细胞,成年人肠内菌总数可达100兆,是人类所有身体真核细胞的10倍,若每个细胞都拥有投票权来决定人到底是属于“细菌国”还是“哺乳动物国”,则人铁定归属于“细菌国”,且是一个大细菌社会。  相似文献   

15.
农林科学     
<正>破译鹅掌楸基因组南京林业大学施季森教授团队与国内科学家合作,揭示了木兰类物种中国鹅掌楸的基因组组装,从全基因组水平解析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确定了以鹅掌楸为代表的木兰类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的演化地位,相关论文发表于Nature Plants。该研究基于全基因组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鹅掌楸为代表的木兰类植物形成于单、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为解决长期困扰学术界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主要谈了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组的内含子的作用;2、基因相间排列;3、端粒长度与细胞寿命。  相似文献   

17.
正流言:广州一位老人被螃蟹夹伤后不治身亡,引发了人们对螃蟹体内食肉菌的恐慌。部分民众认为食肉菌就是一种能吃肉的细菌。真相:食肉菌并非指一种细菌,而是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肌肉组织损坏的一类细菌的总称。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原有化脓链球菌和创伤弧菌,其他的还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感染这种细菌后如果不能尽快切  相似文献   

18.
《大众科技》2008,(10):8-8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某些细菌具有清除农药残留物的作用。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新的细胞分辨技术分辨出了存在于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名为Wratislaviensis红球菌的细菌,这种细菌能够降低和矿化Terbutilazina除草剂或其他成份类似的物质。通过分辨这组细菌,既可作为受此类除草剂污染的土壤或水域自然净化潜力的评价指标,也可用于污染地区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是所有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有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苗、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蓝细菌(蓝藻);有真核生物的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小型藻类;还有没有细胞结构的各种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微生物由于个体小,基因组简单,有许多不同于高等生物的奇特本领和难以想象的特殊能耐。了解微生物的这些能耐对我们与微生物和平相处,预防它们的危  相似文献   

20.
以"青海蕨麻2号"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TSA、R2A和2216E三种培养基分别对蕨麻根际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共分离得到菌株73株,鉴定成功39株,其中来源于非根际土壤的细菌12株、根际土壤的细菌27株。实验获得的优势菌属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别占46%、15%和10%;获得的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考克氏菌属(Kocuria)、谷氨酸杆菌属(Paeniglutamici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假芽孢杆菌属(Fictibacillus)、雷勒特氏菌属(Lelliottia)、莱茵海默氏菌属(Rheinheimer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鞘脂菌属(Sphingobium)各1株,各占2%。TSA、R2A和2216E三种培养基筛选细菌的能力无显著差异,都分离出了芽孢杆菌属和节杆菌属,相比之下,R2A培养基筛选细菌的能力更好。蕨麻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均高于非根际,优势菌属有芽孢杆菌属、节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表明蕨麻的生长发育变化改变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