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作业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让孩子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其次是可以让父母了解学校的想法、课程内容和教育方针。现在每个孩子都在做大量的家庭作业,在其他学校终止不必要的家庭作业之前,很难要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为这个制度画上句号。随着家庭作业的逐渐增加,有关家庭作业的抱怨也开始逐渐增多。放弃家庭作业会造成教师、学校和家长心中的恐慌,家长害怕孩子将落后于其他继续埋头苦干的学生,教师担心学生会不会今天学了明天就忘记了。那么,怎样让孩子喜欢做作业呢?  相似文献   

2.
曹力强  赵金丽 《考试周刊》2011,(80):217-219
孩子的创造力、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与家庭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作业这项由来已久的辅助学习措施,为什么会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原因是教育的功利化,学生以分数至上,学校的升学率至上,家长则是孩子的升学、就业至上。作者通过分析国外中小学家庭作业现状和在自己孩子身上做的教育改革尝试,论证了传统式家庭作业可以被废止。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学家就如何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提出如下12点原则: 1.教师与家长保持沟通。应让学生家长知晓家庭作业的重要性,知道教师的期望值,同时向家长推荐完成作业的步骤。寄送一份或若干份单印页函件让家长签名并返回。学校要求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是获得家长支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研究证明,家长的适度介入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家庭作业,甚至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对孩子家庭作业活动的介入包括积极支持、过程监督、适度帮助、家校沟通等。积极支持主要包括帮助安排有规律的家庭作业时间,选择家庭作业场所,排除可能的干扰,提供完成家庭作业所必需的材料,以身示范等;过程监督是指了解学校家庭作业政策,验收完成的家庭作业,控制娱乐时间;适度帮助主要是指培养孩子做家庭作业的条理性,适当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表扬孩子;而家校沟通则指给学校提供相关信息以及与学校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爱波斯坦教授提出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家庭作业中(简称为TIPS)的家庭参与模式,并开展了实验研究。其目的在于让教师通过对交互式家庭作业形式的实施,让学生和其家庭体验到更有积极意义的家庭作业,以更好地建构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在农村小学任教好多年,天天布置家庭作业,以前总以为家庭作业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且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设计的教学环节之一,也是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生家庭作业成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作业量大且枯燥无味、脱离  相似文献   

7.
向学生布置众多的家庭作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社区和家庭的需要以及学校的目标,以求家庭作业达到预期的效果。 1、与家长沟通。教师应把家庭作业的重要性、期望值和建议的程序通知家长,给父母写一封或数封信让其签置意见并返回,定期让家长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并签字。 2、在独立做作业前,要求学生展示教学  相似文献   

8.
<正>家庭作业是孩子巩固在校所学知识的一种途径,家长希望孩子学得轻松,玩得快乐。学校方面也是希望做到:放学早,作业少,质量高。作为教师,如何权衡这两者的感受,在家庭作业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寻找到最佳结合点,让孩子通过少而精的家庭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呢?一、传统的家庭作业的弊端一直以来,不少教师总是将家庭作业的内容作为课堂授课内容的简单重复。无论是机械的抄写,还是简单的背诵,都无法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拓展视野,启发思维了,也很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学生负担过重这把火越烧越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在这把火上"添了柴"。综观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三大误区:一是特别关注学校的文化成绩。现在的家长特别关注学校的文化成绩,总是以文化成绩去评价学校、教师和孩子。家长们不仅介意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还很关注孩子所在班级和学校的成绩,积极地给孩子排名次,将教师分好坏,给学校定位次,这样做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教师、学校的压力。二是一味增加孩子的家庭作业。许多家长不加选择地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有些家长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并不了解知识体系,只是一味地布置孩子做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这种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身心负担。三是过分注重孩子的课外家教。家长们是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教育学家就如何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提出如下12点原则: 1、教师与家长保持沟通。应让学生家长知晓家庭作业的重要性,知道教师的期望值,同时向家长推荐完成作业的步骤。寄送一份或若干份单印页函件让家长签名并返回。学校要求家长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并签名以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是获得家长支持的关键。 2、 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之前要求他们演示教学能力。在班级无法完成作业的学生也不可能在家独立完成作业。监测学生初步能力的途径之一是在每节课后进行四项测验,能够正确回答3项或4项问题的学…  相似文献   

11.
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类型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作业是学校教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时间完成的任务。家庭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其完成的质与量是检验学习效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家长参与学生的家庭作业具有不同的类型及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探讨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类型,以期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车晓丹  王健 《辽宁教育》2013,(11):75-77
家庭作业是由学校教师布置的、要求学生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任务。家庭作业是整个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参与家庭作业具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问题。本文对家庭作业和家长参与家庭作业进行研究,以期为学校、教师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茂 《基础教育论坛》2013,(17):37-38,40
1.向学生讲明家庭作业的要求在开学初布置第一项家庭作业之前,一定让学生掌握有关家庭作业的基本规则。最好用书面形式把对家庭作业的要求明确下来。教师可以和家长、学生共同签订一个家庭作业的协议(协议文本见后),家长和学生共同在这份协议上签字。在开学的前几个星期,教师可以每晚给学生打电话,询问学生是否做了家庭作业。如果学生做了,便让他在电话中读给教师听;如果没做,则问什么时候可  相似文献   

14.
学校阶段性练习刚刚结束,就忙坏了孩子家长。不管孩子成绩怎样,都得在孩子练习卷上签个名。其实,这种让家长在孩子作业、练习和试卷上签名的现象随处可见。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家长得检查并签字;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家长得监督并签字;学习阶段性练习,家长得写意见并签名……签名就如学校、老师、家长的一件法宝,牢牢地把孩子套住。学校、老师认为,家长签名了,学生便再也无法偷懒了;家长们认为,学校这样的做法,孩子学习的自觉性高一点。于是,在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家长签名就这样一天一天开展下来。而笔者认为,如此方法有着一些不妥,应慎用。…  相似文献   

15.
要求减少小学生家庭作业,把学生从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呼声响了多年,不少人以为作业负担重是我国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不然,农村中很多家长反映没有家庭作业,孩子从下午三点多放学回家,直至上床,不读书,不写字。家长让孩子做点作业,回答是老师没布置,不肯做。因此,许多家长要求布置家庭作业。  相似文献   

16.
郑秀丽 《考试周刊》2013,(58):112-112
现在的初中班级人数较多,如何科学地设计英语家庭作业、如何让家长重视并参与孩子的学习中、如何设计学生喜欢的家庭作业都是值得英语教师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阐述了英语家庭作业的现状并根据该现状进行了分析,制订了分层的、多样的英语家庭作业设计方案,并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建生 《家长》2008,(Z1):8-10
顾名思义,家庭作业是孩子在家里完成的作业。家庭作业实际上是孩子课堂学习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如果家长科学地参与其中,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家庭作业完成的好坏,与家长的教育、督促、帮助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何瑛 《教书育人》2012,(34):14-15
如何在孩子、学校、家长三者之间搭建好平台,让孩子爱学,学得有效;让教师愿教,教得轻松;让家长会管,管得有用。一本家校联系本,它每天穿梭于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家长的一些意见与要求,孩子可以及时了解老师、家长交流的话题,勉励自我,增强自省。用好它,一定是能起"一箭数雕"之功用。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不懈努力,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家长们的重视和关心。要在孩子、学校、家长三者之间搭建好平台,让孩子爱学,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不少教师在布置完家庭作业后总要叮嘱一句:“作业做完以后一定要请家长检查、签字。”这样一来,许多学生一做完家庭作业就交给家长,自己不再复查。同时,不少家长也主动代替孩子承担了检查家庭作业的任务。这种家长代替学生检查家庭作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家长的联系似乎是越来越方便了。在办公室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电话:您的孩子家庭作业没完成,请您到学校来一趟;您的孩子昨天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