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服装本身是一种符号,服装设计需要服装设计者在剖析服装符号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服装设计方案,并通过其所传达的符号意义作出相应的设计思路判断和设计方向评价。发掘符号的潜能,探寻其原理,分析其在各个应用学科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娴熟地把握符号系统的运作,将其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这样能创造出更为个性化、人文化的设计思路及理念。  相似文献   

2.
服装反映人的生活情调和审美理想,象征着个人的品德情操,也是特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服装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服装是审美情感的外在表现,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是服装个性化、时尚化的审美符号。服饰美传达出一种整体的美,为创造符合于人的具有不同个性、不同思想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服装美,服装设计师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服装形式美的原理与法则,形式美的创造是服装设计美学的重要内涵,同时,形式美的创造离不开服装设计内容美的表达,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服装设计的整体美,这是服装设计美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雅克?德比奇等在《西方艺术史》中认为艺术是“通过打上记号而投身于世界和把世界据为己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既是艺术行为也就是符号行为的最主要的动机。设计活动的前提是为人服务,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这一点出发,服装设计活动就具有了艺术性、符号性。因此研究服装设计的符号性就十分的有意义了。服装的整体视觉效果所传达的信息就是服装设计元素的符号语意的表现。在探讨造型元素的形态语意时必须先了解服装设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竞赛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为例,阐述了服装设计竞赛教学的内涵、服装设计竞赛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服装设计竞赛教学实践的创新点。并认为服装设计竞赛教学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对锻炼和提高师生服装设计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涂鸦文化的蔓延以及多元价值观的日趋成熟,服装与涂鸦艺术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设计联姻,诸多的服装品牌和设计师相继成功推出了以涂鸦为主体的消费产品和创意作品.对现代服装设计来说,涂鸦艺术不仅对其有着特殊的设计价值,也为其带来了全新的营销理念,更是影响了其产业的消费文化.对涂鸦艺术的社会背景、艺术特征及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诸多关联进行了阐释,举例分析了涂鸦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设计价值,阐述了当代服装设计中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呼吁了广大服装设计师观察生活,融入社会,创造出具有时代语境的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6.
在服装设计风格中,服装的元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们首先看到的是颜色、配饰,其次是服装造型,最后才是服质材料和工艺,所以服装元素作为服装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组成服装的元素与服装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简述服装元素的作用、服装元素的基本原理及服装设计中元素和风格的关系,把元素和风格准确地运用到服装设计领域中,进行服装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逐渐提高,不以商业运作为主的服装文艺演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增强服装文艺演出的观赏性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增强演出的观赏性可以从场地、舞台设计、灯光、服装、模特、编导、化妆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现在,服装文艺演出更追求服装设计的别出心裁、舞台布景的匠心独运和表演的创新.将创新、科技、艺术三者相结合来增强大型服装文艺演出的观赏性,将是今后表演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字在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当今时尚引领着服装设计师创新意识的与时俱进,文字亦表现出特有的意境。服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文字在服装设计中起到锦上添花作用,书写着服装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羊毛材质有着深远发展历史,在早年间人们主要将其作为保暖的首选材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在现代社会中,羊毛材质作为一种特殊的手工艺制作品重新回归到了大众的视线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中开始广泛运用羊毛材质,为服装设计注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对此,本文详细阐释了羊毛材质在服装设计的运用意义,说明了其对服装设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服装面料、服装图案、服装款式以及服装风格几个维度,论述了羊毛材质的创新运用表现,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服装及其面料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新性的想法与灵感。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行业呈现一派繁荣发展的局面。在此形势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也应主动适应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合理需求,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促进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成长,加强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要。由袁大鹏编写、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服装创新设计:思维与实践》一书,主要以服装设计创新思维理论为基础,进而明晰服装创新设计的步骤——设计主题的拓展与灵感的挖掘,服装设计元素的提取,  相似文献   

11.
因目前服装设计教学手段的滞后和教学情境的拘泥,许多中职服装专业不能在教学实际中铺叙学生就业"真实性"空间和搭建教师教学"有效性"平台。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校企合作中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多维创新模式构建艺术教学特别强调情境。服装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服装或者与实际服装相关的背景,解决学生认识服装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践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引入服装企业的生产情境,使校企合作的实践具有更明晰的重点和落脚点,从而形成独特的中职学校服装专业  相似文献   

12.
服装设计贵在创新,创新是服装设计的灵魂。对服装设计中的设计创作过程和作品的考察表明,服装设计者的思维活动和他对形式法则的运用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其设计成败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必然选择,思维方式的更新是首要途径、美的形式法则是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而树立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是服装教育目前要点,然而,在现阶段服装设计教育内容和观念普遍滞后,服装设计信息不发达、不适应时代快速发展需要,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李川 《成人教育》2009,29(3):76-77
随着社会对服装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院校相继设置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文章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中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意识在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服装艺术设计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服装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有游离性,消解性和融合性.然而,其在中国服装领域的应用尚处在形式上的"拿来主义",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只有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市场、消费者等情况,才能实现中国服装设计真正意义上的风格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研究服装设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现代服装设计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人们的审美观念进行创新,同时分析了民族特色服装和现代服装设计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论证了传承性和创新性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服装的流行趋势既引导现代服装设计也决定着服装的销售和生产,甚至左右着整个服装行业的进程。服装院校要培养市场需要的服装人才,在服装教学上就需要有新的思路,将服装教学与服装市场潮流和流行的创新理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绿色服装设计是在服装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内,重点关注服装产品属性的一种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要保证服装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而且要满足生态环境的目标要求.按照现代“绿色”服装整体市场的发展趋势,研究“绿色”服装设计主要内容及具体应用,应该成为我国服装设计行业重点关注的新课题.目前,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在中国发展的非常火热.绿色服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服装绿色化设计理念、服装绿色化生产过程、服装绿色化产品品质、服装包装设计绿色化.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的具体应用主要有自然主义风格、简约主义风格、环保主义风格、褴褛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19.
服装设计创意使广大消费者在欣赏过程中接受到许多新观点、新理念、新趋势,满足和丰富了广大消费的时尚需要和流行需求.服装设计创意是服装消费产业环节中的原动力,当服装设计创意与服装消费心理产生共鸣,服装设计与服装消费才会产生共振.  相似文献   

20.
王小红 《考试周刊》2011,(4):217-218
本文指出了服装项目化教学方法现存的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课程内容单点设置、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客观等。社会的发展对从业者提出了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此为指导思想,提出: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对旧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研究,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充分发挥服装CAD与服装设计专业各门主干课程的串联作用。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建更加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