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一个关键概念,与传统的历史观把历史当作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对象不同,效果历史观强调研究历史的主体就处于历史之中,主体对有历史流传物的理解有一定距离,同时,历史流传物也是主体能够进行理解活动的桥梁。这样效果历史观就彻底地转换了“看”历史的视角,不再有完全理解这样的概念,同时也不会走向瓦解理解的虚无主义,而是在问与答的辩证运动中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学说。现代解释学从人的语言、理解、历史、意义出发,其所主张的本体论的理解观,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解”的认知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域。对于我们理解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多启示。在现代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理解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想,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存在,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解释学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作为理解对象,既表现为符号系统,也表现为意义,理解的实质则是把握文本的意义。理解是意…  相似文献   

3.
一、“前见”的内涵 “前见”也称先见、偏见或成见,但这种“偏见”决不是我们在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对某一事物的片面的错误的歪曲的意见,诠释学意义上的前见是一种历史流传物,是构成个人的历史存在,它是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理解得以展开的前提,一切理解都不可避免地要包含某种前见。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言词”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众多思想家探究的哲学命题。“言词”从其发端以降,就被纳入不断地注解和阐释中,从而导致了多种“意义”的生成。“意义”作为对对象价值的把握,因为“言词”的介入而得以明晰。“言词”与思想、观念一样,都是一种存在,它们在彼此构架和创造。文章从分析“言词”与“意义”的关系出发,通过探讨“话语”、“文本”和“时空历史”,认为:理解者的偏见、先在、前结构、不同视角等造成了解释的多样形态,每一种形态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理解者解释“言词”、“话语”、“文本”、“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解释自我的过程。但说与不可说浸透于整个解释过程中,人类将永远面临“说不可说”的尴尬。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认识论中,“文本理解”被视作是人对文本意义的诠释,是指文本意图与作者意图的视域整合,是在问答逻辑中所形成的交往互惠和重叠共识;而在存在论意义上,“文本理解”则被视作对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理解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对人的存在的自我理解,其根本旨趣在于揭示人的自我生成性本质。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诠释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把握好理解的限度问题,即在怎样的范围内才能正确把握文本或者说历史流传物的意义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西方不同诠释学做出了不同回答,其主要倾向性可做三种形态的划分。其中有追寻作者客观意图、有强调文本自身语言意义以及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强调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但作为文本的意义,它既不单在主体中也不单在客体中,理解活动应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中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7.
语言论转向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哲学在从语言论转向后现代释义哲学过程中把理解从本体论上规定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既是人的归宿,又是人的使命.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存在就是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与历史文本的视界融合.而理解就是生命创造性的展开.通过对理解的超越,人类不断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文本,获得新的自我理解,从而走向永恒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既体现了“超然存在”的主观存在,也体现了“超然存在”的客观存在。而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常常被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裕所遮蔽,也被现代人所遗忘。“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对扩展人们的历史视野或者说理解人类历史的总体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旨趣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悄悄的转向,形成了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分立。就其本性而言,作为解释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作为哲学解释学之研究对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具体科学,哲学解释学属于哲学。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基本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11.
本体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与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的东西。真正成为本体的“本体”即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本体”,既与人密切相关,又与自然万物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所说的本体实际上就是隐含于广义的生态系统中最为根本的东西。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哲学本体而以生态美为美学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与生态哲学观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生态关学的实践意义除了对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有指导意义或影响作用之外,还表现在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助于美好人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之“道”是生存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中的《淮南子》之“道”不只是一种宇宙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形上实存,它本质上是一种生存之道。在一种切乎人之生存本质的终极境城中开启人类生存与个体生命的原始视野,并因之而凸显其人学本体论性质。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批评话语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哲学批判”的转向先使整个文学批评从过去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进入到文本、叙事、结构、张力、语言批判层面,又从纯文泰、纯语言的解释转化为历史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批评话语,从而使文学理论和社会理论获得了全新的把握世界和自我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实在本体论推重逻辑思维,直觉则与生存本体论相联系。只有从实在本体论跳开,立于生存本体论视域,才能解除“计算性的思维”对人的感性生命和审美直觉的遮蔽。审美直觉所形成的心物相通,可引导我们达到感性生存本身和生命自由意识的深处。文学艺术审美是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文学艺术语言是产生于直觉或被直觉所激活的。  相似文献   

15.
古典本体论是一种把世界严格地格式化为1的理论,是人把自己人性中的受动性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的思想认识。因为将生命的意识抽入到“本体”,也必然是意识与存在同一论。因为消灭了人之生命的内在独特性,而把人生的绝对价值外化了,从而必然导致外在于生命的绝对价值体系。老子是秩序论者,并不是古典本体论者。老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越过了受动性思想占主流的时代,主动性文化的特征已经相当发达,以至于老子要创造一个思想体系来批判和扭转,这正是老子思想在其时的价值扣寻找老子思想现代启示的根据。在古典本体论之前存在着多种哲学认识形态,把古典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开端是狭隘的。从生命的能力、行为层面来说,人的超越有限指向无限的思维——“玄思”,才是“哲”的本义,理解了“什么是哲”,“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才能破解。人性除了受动性一面,还有主动性一面及自动性一面,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只有讲求人性的三个层面,才能完整地认识人自身,完整地对待人和实现人,学术探索才可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出完整的福音。  相似文献   

16.
When applied to education, Heidegger’s analysis of Da-sein suggests that in his ontology the epistemological problem of clarifying cognition is replaced by the existential problem of the cogni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Thus, Heidegger treats “education” ontologically as the ability to achieve Da-sein as one’s own true and integral being whose Da-sein always takes precedence in understanding. On this basis, we can say that Heidegger treats education as a transcendental ontological structure that he, like Scheler, calls “disclosedness.” And although Heidegger almost never uses the term “education” in his analytic system, preferring instead to use expressions such as “authentic being,” “projection of the self,” etc., all of this content that he invests in this term closely follows Scheler’s interpretation, because it also characterizes human existence as “open” and “not foreordained.” For Scheler, the same “open” existence is an expression of existential human freedom, since it serves to manifest the spirit as the ontological principle. Considered in epistemological and value terms, this freedom, according to Scheler, is what he refers to as “education,” a transcending state of being that is manifested for another thing in existence as something that is “known” by loving participation in it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one’s authentic self.”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道家之"道"的真正意涵一直众说纷纭。"道"本身的模糊性和解释视角的多样化不仅带来理解的歧异,而且还引发意识形态的纠缠。其实,"道"作为道家形上之思的突出表征,乃在其为我们敞开了一个超越一切"有限"而又不离一切"有限"的"自然世界"。"道"物不二,天人本一,道家"道"的形上学不是一种本体论兴趣的形上学,而是一种生存论兴趣的形上学,一种实践论兴趣的形上学。  相似文献   

18.
罗朝慧 《天中学刊》2012,27(4):44-50
关于政治哲学的后现代研究,可以说"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可能有多少种后现代形式"。总体来说,后现代主义者一方面试图否定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总体性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却又试图在排除形而上学总体性、基础性原则的条件下挽救非理性、偶然性以及他者和异质性,最终同样没有走出形而上学的视野,实际上仍然以单一、静止的眼光将人类自身的全部自由本性及其权利分割开来,从而造成对政治世界真理和意义的认知性分裂与扭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重读马克思和反思教科书体系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有着不容回避的缺陷和不足,究其原因,大多与人们对"辩证"与"历史"、"自然"与"历史"的狭隘认识有关。在重读马克思的语境中,辩证法因其植根于人的生存实践应当在本体层面得到理解,辩证与历史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通约,自然史与人类史在人们的活动和发展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美源于感性,美本于人生,美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希望、一种憧憬,是人类不断追求的历程,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结果,是人类在追求中发展起来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传统美学偏执于"形上"与"形下"两端,或为追索虚空的所谓美的本体,而忽略了人的生存、人的存在;或执着于对主体与客体作孤立的、静止的、精细的分析,以偏概全.以致翻覆不定,陷入迷惘.正本清源,返朴归真,关注人的生存,致力于感性的完善,还人以美的感觉,发挥美的启"真"导"善"功能,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给感性的个体以审美的关怀和美学的指导,引导人们走出个体独立后的孤独和精神世界的空虚,这是时代对美学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