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师范院校应确立教师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是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总称,其实质是实现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我国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单一封闭的教师培养模式,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已显露出种种不适应,并面临新的挑战,作为以师范教育为主体的师范院校,必须确立教师教育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内涵,扩展外延,实现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
时代发展呼唤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中外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与初中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比较分析,无论从培养机构、培养模式,还是从课程设置来看,实行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都是完全可行的。它反映出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基本趋势,适应我国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小学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化为契机,以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机构一体化为平台,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重新厘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培养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合格师资。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化: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实现教师教育终身化;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打破传统的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化、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创造型教师是指那些具有创造性教育观念、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积极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师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教育,刨造型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他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他能够  相似文献   

5.
教育创新的目标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人才需要教师去培养。因此培养创新型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旋律。没有创新型教师,就没有教育的创新。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教师,是实施教育创新的前提,也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培养为主,教师的职后培训一般都由教育学院和地方的教师进修学校来承担。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师范教育开始向教师教育转化,它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种教育的结合,体现了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连续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给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新体系,满足教师终身学习、终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近几年在职前、职后教育沟通,努力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与教师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是发展与促进教师教学专长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培训的效果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因此,在制订实施教师教育与培训方案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师教育观念的培养和教师职业专长能力的发展与培训,建立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与培养的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设定长期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长发展的培训目标。  相似文献   

8.
培养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总体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薄弱,教育科研能力低。因此,要转变认识,走出认识误区,要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浅论教师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教育的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具有调整教师教育结构的条件,教师教育转型的实质是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而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逐步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师外,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可以培养教师。  相似文献   

10.
法国教师培训学院(IUFM)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国教师培训学院(IUFM)是1990年开始在全国各学区设立的统一、专门化的大学层次教师教育机构,直属国民教育部管辖,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培训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层次的各类师资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IUFM是以教师职前培养的大学化、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和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为理念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它集资源整合、教师教育和教育、教学研究功能于一身,对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教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了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是培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前提。只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健康地开展。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体制是为了实现教师教育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管理制度。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一是应该探索和完善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教育机构,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师;二是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将定向教师教育与非定向教师教育相结合;三是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各种制度,为确保教师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今后,教师教育体制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要理顺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的关系,充分有效利用教师教育资源;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优质教师的培养与选聘是实现优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3~2014年发布的报告《教与学:为所有人实现优质教育》(Teaching and Learning:Achieving Quality for All),将教师的选聘与培养作为实现优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优质教师的培养与选聘策略主要有: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领域;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全纳教师;将优质师资分配到最急需的地区;为所有教师提供合理的薪资待遇。  相似文献   

14.
案例教学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发现,在教师继续教育中,专业能力培养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发源并成功应用于工商、管理、法律等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在被运用到教师教育后显示出了独特魅力,为参加培训的教师创设了实际的教学情景,缩短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成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德国教师培养培训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其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教师教育制度不太相同,其教师教育的机构设置、培养培训的发展过程、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及教师资格认证都颇具德国特色,值得研究与学习,对我国目前进行的教师教育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师范院校走向教师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然而,教师教育的开放性、专业化、一体化特征与传统师范院校的封闭性、单一化特点相悖,尤其是传统的师范院校过于狭窄的培养范围已成为师范院校迈向教师教育的绊脚石,严重阻碍了师范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面对严峻的挑战,师范院校扩大培养范围既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走向教师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上游体系,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核心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应从六个关键点发力:一是根据教育发展需要,提升培养培训体系的层次;二是注重协同创新,建立开放、协调、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三是加大对落后地区所需教师的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四是确定教师教书育人素质目标,通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严把培养培训质量;五是建设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保证教师教育者的素质与投入;六是构建“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以信息化助力教师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8.
确立主体性的教师教育观念,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创建主体性的教师教育过程,实行主体性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主体性教师素质的培养要求。本通过主体性教师的概念界说、教师教育的现实反思和改革构想,旨在探寻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在培养未来教师教育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最直接的作用;传统公共教育学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与高师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相悖,必须改革;采取与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相应的教学策略,为新世纪培养创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与教师的素养和教师培养工作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中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今后教师在职培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