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敖久丽 《承德师专学报》2004,24(1):111-111,113
鉴赏中西绘画须从四个不同方面入手,即形似和神似、线条和色彩、空白与充实、透视方法.这四点不同,造成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极大反差,鉴赏者如果能抓住这几点,就可以进入到东西方绘画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领域中.  相似文献   

2.
苏轼为北宋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主张诗歌和绘画中以“神似”为主,“形似”次之,着重表现出创作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之间存在站用光的差别,中国绘画理念追求神似,忽略设色和光影运用,西方绘画擅长表现明暗对比,注重配色,用光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临摹,是学习掌握绘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临摹要以读画为前提,形似更要神似,要忠实于原作和培养自我的个性特征。临摹是绘画入门的起点,是练习基本功的有效方法,是我们学习国画艺术与技法的重要途径。对于继承传统和中国画的发展创新,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栩栩如生"与"惟妙惟肖"都可以用来形容绘画、雕塑、语言描摹等生动逼真,但也有区别:前者侧重神似,后者侧重形似。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之间存在着用光的差别,中国绘画理念 追求神似,忽略设色和光影运用,西方绘画擅长表现明暗对比,注重 配色、用光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由于文字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汉语方次字和印欧拼音文字之间差异极大,形似是极为有限的。绝对的对应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无论再艰深的原文,通过译者的艰苦努力。对原文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译得比较准确,比较通顺是完全有可能的,神似是可以逐步达到的。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讨论了译事中的形似与神似,着重论述了形似之有限神似之可达。  相似文献   

8.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他的诗“以庄老为意,以山水为色”别具一格。他的诗极力追求对自然美艺术表现的神似和形似兼备;善于将诗情与画意和音乐美熔为一炉并能深刻揭示出景物蕴涵的幽静妩媚之美。  相似文献   

9.
古代艺术家们把情感注入客观对象,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构成作品,关注所绘山水之外的境界,蕴涵于画中的诗情便油然而生。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对笔墨有意、韵、活、趣的要求,追求情趣和气韵,神似高于形似。在画中“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画形神合一,得神于形。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诗歌如果没有鲜明的形象,那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在探讨绘画、诗歌艺术特征时永远用的是“情”“趣”“神”“韵”“气”“势”“意”“境”“妙”“味”这些生命姿态所照应的元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傅雷的“神似论”及“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即“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似与形似应浑然一致,不能取一方而舍另一方;不能两全时,应不拘泥于字面,死于句下,略于形色而得神气,即不求貌同,正由神合。如此,方能再现原文精髓,再创文学艺术于译文之中  相似文献   

11.
浅谈戏曲人物表演中的理解和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戏曲表演十分注重表演的外在形式,锤炼出各种细腻、优美的表演程式,这一点肯定是表现派所赞赏的,但是戏曲表演恰恰主张既要“形似”又要“神似”,认为“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形似者为下品,神似者为上品”。“神似”就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这只靠模仿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12.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13.
形似与神似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本文阐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有其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形似的合理性,并应努力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近些年我国翻译名家有关汉语诗词中模糊数字的英译,从形似,意似和神似三个角度,对模糊数字的翻译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模糊数字的翻译,由于中西化不同,不必拘泥于形似,意似,在兼顾这两的同时,最得要的是从直译,变通或音译等译法做到神似。  相似文献   

15.
儿童画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带有强列主观情感色彩的绘画。对儿童画的评价往往以情趣为主,对造型没什么要求。因此在儿童画教学中,很多教师排斥写实性儿童画教学,反对用画得"像"来评价儿童画。我认为是一种偏激现象,写实性绘画也是儿童绘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就以儿童画写实教学的点滴,论述儿童可以进行适当的写实训练。  相似文献   

16.
李露 《大学生》2013,(7):26-27
正我自小勤练书法,喜爱国画。曾经觉得这只不过是工作之余的消遣、陶冶情操之举,但是进入大学学习后,却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画法对人文社科、理学工程科目等学习竟然都有着指导性意义。"工笔画"与"写意画"是我练习过的两种国画画法。其中,工笔画力求形似,注重细节和写实,人称"巧妙而精细者";写意画则力求神似,强调意境和神韵,人称"笔断意连,意断神连"  相似文献   

17.
董其昌是晚明时期一代绘画宗师,“松江画派”领袖。他的绘画标士气、精笔墨、尚意趣,主张独创,求真、唯情,求神似重于形似,善酝酿古法,变古为新,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了发展方向。董其昌的绘画思想及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因素,文章就其绘画思想、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绘画是有一定技能性的作业,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着眼于技能的要求,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过分地强调形象要画得象,画得真实,而越要求幼儿画得象则越是画不象。其实幼儿绘画的特点是神似而非形似。再说幼儿年龄小,观察力差,手腕小肌肉还不发达,如果要求过高就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在绘画教  相似文献   

19.
“形似与神似”一直是美术作品的参照系。古往今来,不同的美学思想都会影响这个参照系的变化。本便是从我国的美术发展史中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导控下来探索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比重与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艺术以形写神,以形似达到神似,神似重于形似。“传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体现了中国美学重“无”的智慧取向、“省”的审美意识及其它学的色彩。这与西方追求刻肖外物的真的境界,重“有”、重再现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对比,而中西方将互融互补,艺术共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