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西方媒体关于2006年"中非峰会"的报道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从议程设置、彰显真实和隐蔽控制等角度,剖析了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策略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齐彬 《新闻战线》2023,(1):48-49
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中有记者在核心现场,是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发出声音、扩大影响力的第一步。对于“现场感”的强调,特别是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我在场,我看见”的亲历式报道,是中国媒体冲破西方媒体信息把控和话语垄断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归因理论解析病毒政治化行为,追溯政治病毒生成的社会心理源头,认为美国政客的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下非常规性、跨情境一贯性和非特异性的他者化行为,构筑了病毒政治化的社会心理基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及成功抗疫的情境刺激了美国政客,威胁论、阴谋论成为主流媒体和威权主义分子攻击中国的口实。  相似文献   

4.
崔涌  吴晓春 《新闻界》2006,(6):83-84
在新闻传播中,对报道中出现的错误勇于承认,并及时纠正,应该说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职业要求。但近年来,国内媒体的纠错意识越来越淡薄,甚至有的媒体即使知道自己的报道出现了错误,有时候也会装聋作哑,从而丧失了媒体应该具有的诚信美德。本文通过对软体飞机的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来透视目前媒体所存在的职业素养问题。一、关于软体飞机报道的回顾关于软体飞机的报道是近年来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海内外有数十家大大小小的媒体两度卷入其中。关于软体飞机的报道首次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源于国内一家通讯社的一位史姓记者在2004年11月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报道有所减少,客观、平衡的报道比例加大.但由于中国在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上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加之中国崛起对当今西方构成的心理冲击导致西方种种质疑与非难,西方媒体的对华报道仍然存在偏见,尤其是在政治议题上.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炒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发生后,西方媒体对华正面报道增多,对华态度急剧改变。就连一些平时对中国抱有偏见的西方媒体,也给中国打了高分。此次西方媒体报道态度的转变,其中原由不能不引起国人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外华语媒体和华语传播学界就西方媒体对中国西藏问题的报道的批评与抗争为契机,反思西方新闻客观性。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个人特定的学术角度,进一步提出有关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框架、学术参照、和学术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8.
假新闻、流言、谣言等虚假信息被信以为真、并引发传播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事件不时发生.受众之所以会相信虚假信息,从社会心理学来看有三个因素:首先是受众的刻板印象和先入为主的接受心理造成的偏见;其次,受众为了避免认知失调不断寻找信息,使偏见进一步加深并形成信念固着;此外,受众在无意识的从众心理作用下,容易坠入错误信任的“陷阱”,从而加速虚假信息的扩散.在当前媒介融合形势下,要让受众提高对虚假信息的免疫能力,应从改变受众的刻板印象和基本归因错误入手,重塑社会各阶层形象;同时培养意见领袖,鼓励少数派,引导受众摆脱从众压力.  相似文献   

9.
黄倩妮 《新闻世界》2009,(5):122-123
“3·14西藏打砸抢事件”爆发后,西方的主流媒体出现一些歪曲性的报道和反华、支持藏独的言论。anti-cnn网站在纠正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试从网络传播的角度,探索anti—cnn类民间网络媒体在该事件中取胜的原因,从而探索民间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力,找寻其在国际传播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媒体(传统媒体及社交媒体)使用作为自变量,以气候风险感知和低碳行为作为主要因变量,将气候变化内外归因、心理距离视为中介变量,以调查法为主要方法,验证气候传播语境下各传播学变量间的作用机制。社交媒体使用对包括气候内在归因在内的各要素产生积极影响,而传统媒体使用则没有这一效果;内外归因和心理距离在此模型中通过气候风险感知影响低碳行为意愿。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媒“3·14”事件报道的选择框架与意识形态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14日发生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打砸抢烧事件,是2008年3月份西方媒体对华报道最为关注的议题。自"3·14"事件发生后,大量的西方媒体的报道引发了中国公众的巨大民族情绪,对西方媒体所标榜的客观性、真实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到底西方媒体在此次西藏事务的报道中,呈  相似文献   

12.
新闻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借助媒体传播信息和意见的自由,构成公民、记者和媒体的法定权利。 媒体发表新闻与意见不受约束,当然是自由的,但不能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他国的名誉,否则应受到道德谴责或法律审判。 在民主国家,媒介防止煽动、诬陷或辱骂性言论,对他人的名誉和世界和谐有新贡献。是各国媒体公认的义务。 西方少数媒体及记者对中国的振兴。不断释放诽谤、污蔑与猜疑的信息,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诋毁中国,是他们遏制中国发展惯用的伎俩。 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表明,新闻自由作为国际报道的严格规范。是各国新闻界的行为准则。 国际报道涉及他国的主权和尊严,各国记者只有相互尊重彼此的制度、民族权益和文化,才能形成新闻自由的国际性。  相似文献   

13.
衍生议题作为国际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对重大事件的舆论发酵起到至关重要的议程设置作用.在宏观层面作用于海外受众对具体事件的感知与态度,在微观层面影响着国际舆论场的走向.籍此,研究立足北京新发地疫情期间俄罗斯与阿拉伯国家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集中梳理了相关衍生议题,并从主体特征、传播方式和主题归因三个层面上对疫情的长尾效应进行追溯分析.针对衍生议题进行多方位的检视、归因与应对策略探讨,以期为重大公共事件的海外舆情监测与引导擎灯,优化海外舆论格局与国际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14.
王斓 《新闻世界》2014,(10):55-56
国际医学会议构筑起现今国际医学交流与合作的最高端、最前沿的平台。国际医学会议报道横跨医学报道与会议报道两个方面,因此在报道时,既要遵从医学报道的基本原则,也要注重会议报道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与西方媒体相比,我国媒体对大型国际医学会议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因此应加大报道力度,加强报道理论研究。在遵循医学报道基本原则和会议报道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试就大型国际会议报道的采访策略、方法及技巧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柯文浩 《报刊之友》2010,(12):128-13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网络版作对比分析,研究二者对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并探究两家媒体如何设置对华报道框架,尝试挖掘出不同西方媒体在常规议题和报道方式两个维度上建构中国新闻框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偏向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倾向.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主要表现为: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会影响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解释、“信念固着”及认知偏向可能引导记者趋向证明自己的已有观念、基本归因错误会使记者在采写人物报道时高估个人的影响等.偏向只能靠记者用自己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减轻或克服.  相似文献   

17.
刘丹丹 《新闻世界》2014,(6):303-304
本文通过对我国和西方媒体关于"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媒体在本次事件中暴露出诸多局限,如缺乏"独家消息"、报道过度煽情、谣言大行其道等。并对产生这些局限的原因进行反思,探讨我国媒体应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8.
杨庆  任安 《青年记者》2008,(14):44-45
从"西藏3·14事件"看西方媒体的"新闻帝国主义" 连日来,西方媒体对"西藏3·14事件"的报道中,出现了许多违背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原理的错误,这些错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偏见,是西方媒体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典型表现.大致而言,国外媒体关于西藏事件报道的谬误可分为以下4类:  相似文献   

19.
刘格非 《新闻世界》2014,(6):299-300
本文以法国媒体对于2013年10月发生在天安门的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为例,使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他们对涉华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方式,并从媒体和恐怖主义的关系、西方新闻观等方面对其报道的风格和立场进行剖析,为我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带来了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媒体建构论为理论框架,对六家报纸2007年太湖水污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消息来源、报道主题、风险归因方式及报道立场等方面考察媒体如何报道与呈现相关环境风险。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媒体在消息来源与风险归因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均高度依赖政府信源,存在简单化归因倾向;但在报道主题和报道立场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地媒体在政府主导型的报道框架下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宣传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