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人们在欣赏朱敦儒词作时多重视其隐逸词及其审美价值,但是朱敦儒在南渡后初期的爱国词作同样也值得我们重视。时代的苦难和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使词人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改往昔隐逸词的风格,其思想内容充满了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家国之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未为尧舜用 且向烟霞托——论陆游隐逸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存词145首,其中爱国词不到20首,隐逸词约70首,纤艳词50余首,可以说隐逸词在其词中占了一半。在世乱政昏的时代,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屡被投闲置散,抑郁之际,栖心于佛道,啸傲于烟波,在山水林泉之间构筑着让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寻求大自然的庇护和解脱。具体而言,其隐逸词可分为道家词、渔隐词和田园词。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不同视角观察南渡时期隐逸词,深入揭示那一特殊历史时期政治与隐逸词创作的密切关联,了解南渡志士的精神风貌,对南宋四名臣隐逸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四名臣的政治经历入手,细细分析四名臣各自的隐逸词创作,在总结隐逸词个性的同时,关注四名臣作为一个整体的内部共性,以及他们的隐逸词整体风貌在南渡隐逸词坛上的夺目个性。文章最后落脚于四名臣隐逸词特殊的政治烙印。  相似文献   

4.
李珣是一位很有特色的花间词人。长期以来,他似乎被人们遗忘了。李珣的艳情词颇多佳句,其隐逸词和风物词自成一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情真调逸,风异俗奇,简淡古朴,清新自然。渔父形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特色的文学形象之一。隐逸词被人们冷落的原因有二:一是对婉约和豪放风格的侧重导致了对其他风格的忽视;二是隐逸词宣扬避世隐身、消极无为的思想,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封建社会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文化背道而驰。产生隐逸词的根本社会原因。我们应重新评价李珣在词史上的历史地位,他在花间词人中自成一派而可与温庭筠、韦庄比肩而立。  相似文献   

5.
叶梦得是南北宋之际的著名学者、文人,他的一生有着长期的隐居经历,并创作了大量隐逸词。本文对叶梦得隐居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宋南渡之前的隐逸词进行了梳理,对叶梦得的隐逸词作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叶梦得及其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在隐逸词大量风行的南渡时期,叶梦得的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内容上表现出隐逸的特点,并在风格中透露出旷达的词风。  相似文献   

7.
陈霆是明代词史上著词较多的词家之一,而其隐逸词尤甚.这些隐逸词描写了闲雅的田园隐居生活,表现了他对功名的厌弃,其中一些词还表现了他对神仙的追求及向往.同时,陈霆的隐逸词既有豪放派之激越,又有婉约派的柔媚,形成了他词中别具一家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宋代南渡前后的“隐逸”词人朱敦儒,他一生两次隐逸以及使其成名的隐逸词,体现了中唐之后人们对隐逸的认识变化:但求适意,不拘形迹;乐天知命,不为物累;难忘尘寰。“隐逸”词人朱敦儒在黑暗王国中的歌哭哀乐,挣扎呻吟,留下的心灵乐章,应受到后人充分的注视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张力。在他的这些词里,我们看到一个英雄的辛弃疾和隐士的辛弃疾彼此交战力求超脱的形象,悲慨、苍凉底色下的超旷放达是他隐逸词的主体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试谈唐宋闲逸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闲逸词与豪放词、婉约词、风雅词不同,它不是一种流派,也不是某一、二位词人的专长,这类词散见于各家各派的作品之中.从主题和内容上看,闲逸词主要是写隐逸生活,或表达对世俗的厌倦,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闲适词,也被称之为渔隐词或隐逸词.这类词兴起于中晚唐,北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南宋时期盛行于词坛,其发展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1.
极具特色的文人渔父词,是中国词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隐逸文化一个突出的"热点".中唐词人张志和5首<渔父>开渔父词创作先河后,渔父词便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青昧,代代吟唱,绵绵不绝,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高潮.文章以两宋文人渔父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生成、勃兴的原因,并通过这些渔父词及其渔父形象,透视在两宋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立身处世行为和各种各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12.
宋遗民词人隐逸词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宋遗民词人 ,是宋词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 ,本文从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 ,对其中的隐逸词进行考察 ,结合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分析 ,探求宋遗民词人的心奥 ,试图为宋末元初遗民群体中隐逸词的特点找到社会文化学依据。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眼光 ,详析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 ,并联系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具体情况 ,试对宋遗民词进行认真 ,允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柳永是北宋词史上第一个非隐士隐逸词作者,从他的隐逸词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他从浪子性文人向士大夫丈人的转变轨迹以及从俗到雅的转变过程。在宋词中那些表达看淡人生和隐逸思想的词作,实际上是由他开端的,这对后代隐选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4.
南宋遗民词人,是宋词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本文从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其中隐逸词的特点进行考察,结合宋亡后士夫心理与境遇的分析,探求宋遗民词人的心奥,试图为宋末元初遗民群体中隐逸词的特点找到社会文化学依据。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眼光,详析宋遗民隐逸词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古典文学中,隐逸文学一直有着它独特的神韵和内涵.宋代隐逸词表现出了宋代士人对于独立人格的追求,对于自然景致的亲近,对于丑恶现实的消解,对于生命价值的追问.理性地看,宋代隐逸词或者是士人在政治参与意识受挫后的无奈的变通,面对险恶官场而作出的策略性自我保全;或者是遭受打击排抑后的自我安慰;或者是凭借对山水林泉的亲近,实现自我心灵的安顿和对世俗的超越.这些隐逸词,表面上淡泊雅致、旷达超脱,实则表达出词人们忧国伤时及个人身世感慨的丰富内涵,在思想和艺术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都有着浓郁的隐逸情结,反映了农村的表层现象,对当时农民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较来说,辛弃疾农村词涉及面广,是一幅幅现实生活的画卷;苏轼农村词题材狭窄,多是浪漫情思的抒写。  相似文献   

17.
<正>隐逸诗歌源远流长,虽然"隐逸诗"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钟嵘的《诗品》中,但隐逸诗歌则滥觞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并于汉魏时期渐成风气,在两晋达到繁荣鼎盛期,并一直贯穿、绵延于中国文学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试从美学层面上探讨隐逸诗歌的意蕴和特色,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歌咏自然,使自然成为了独立而纯粹的主体审美对象大自然中的山水、林泉、田园等写作对象并不是兴起于隐逸诗歌,但是其在不同时期诗歌之中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的《潇湘怨词》分为《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及《潇湘十景词》三组,其山水文化一方面为山水与景观文化,体现船山对家乡湖南的情愫。另外一方面为山水与隐逸文化,即船山在面对国家灭亡时发出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9.
仇远在宋元词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其词集《无弦琴谱》展现了一个由宋入元的故国遗民的沉挚心曲,包含亡国之痛、桑梓之悲和隐逸之思。仇远的生平经历,其词集所展现的遗民心态,在宋遗民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李曾伯是南宋文武兼备的名臣,其自寿词相比于他寿词更有价值,其中渗透着隐逸与报国的矛盾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寿词受辛派词人辛弃疾的影响,但相比而言,李曾伯寿词以归隐和爱国矛盾心境作为其寿词的思想核心.辛弃疾寿词则凭借豪放的抗金复国的爱国风气而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