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生英译汉的歧义有很多原因,而望文生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学生不了解英语句子和词汇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不同含义,造成对英语原文的理解错误,加上英语语法结构的复杂性,导致英译汉中形形色色的望文生义的错误,从而出现翻译的歧义。本文旨在解析导致英译汉歧义的各种望文生义现象,提出克服此类问题的方法,供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模糊和歧义都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两者之间往往界线不明。模糊语言和歧义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它们的概念不同,产生的根源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区分它们的差异,对语言研究和教学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语常见歧义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 《平原大学学报》2004,21(3):103-104
歧义是指一句话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汉语中歧义的产生,有语境的原因,也有语言自身结构的问题。歧义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消除。  相似文献   

4.
歧义有句法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句法与语义密切相关,这也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句法、语义和语用也密不可分,特别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知识,割裂它们,则有些现象就难以得到正确的解释。就冯志伟先生的三篇相关的文章,具体讨论了这一问题,与冯志伟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5.
错觉歧义是一种心理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对言语信息的解码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这种语言现象同句法歧义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前者表现为同一个言语符号链对某人来说可能产生歧义,而对另外的人来说可能没有歧义,原因在于理解这一言语符号链对人们的预感不同;句法歧义是语法现象,不论谁都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本文从错觉歧义的类型、产生错觉歧义的原因、以及怎样避免错觉歧义现象的发生等方面对错觉歧义作了考察,得出了错觉歧义的三种基本类型——不能卒读的错觉歧义句、语义不通的错觉歧义句、不符合原义的错觉歧义句,分析了产生错觉歧义的三种主要原因——前一语素对后一语素的影响、缺少已知信息的暗示、不实行分词连写,并介绍了避免错觉歧义产生的两种主要方法。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的论点,我们还对本文所选用的例句在一定的范围内作了认真的调查。  相似文献   

6.
人的思堆和语言存在的形态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口头的、书面的、思维的。口头的语言是即席的、交流的思维。书面语言是思维的储存形态。将这三种语言与它们的活动空间相联系,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由于它们的交流对象的不同,其意义必然会产生歧义。同时,语言自身存在着一对固有的矛盾。即所指和能指,所以语言本身就有意义的差异。歧义在本体意义上是语言的固有特性,它决定了不可能创造出具有绝对标准意义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歧义”是语言中实际存在的一种现象。就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同表层句法结构的关系来看,我们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歧义。”语法的歧义,语义的歧义,语用的歧义。它们分别属于语言的三个不同平面:语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探讨和区分这三个不同平面的“歧义”,可以帮助我们较正确地分析确定歧义语言片断的结构层次、歧义的语义内容、歧义的语用价值。“歧义”有合理的歧义句,有不合理的歧义句。合理的歧义句是由语言结构或语言表达所致,不合理的歧义句,完全是由于表达上的缺陷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语言歧义性的跨学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歧义性可从语用、语境和语义等跨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分析。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语用心理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受人们的语用意识和语境等因素的制约和调整。语言歧义的产生是一种特殊的语境语用化现象,它不受语用交际策略使用等因素的制约。本文在语用学、语境论和语义学等理论基础上,探讨语言歧义的跨学科研究,试图用这些理论来分析研究话语的歧义及其消除,也证明了它们和语言歧义性研究之间存在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许长岭 《现代语文》2006,(1):127-127
我们平常说话、写文章要语言明确。要做到语言明确,就要避免歧义。所谓歧义就是同一语言形式有不同理解的语言现象。歧义也是产生语病的原因之一,1998年全国高考第七题作为专项知识进行考查。可见对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有必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歧义是指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因而造成的不同的理解。歧义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就语言因素而言,歧义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语义层面、语法层面和语用层面。无论哪种语言歧义都是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这可以说是歧义问题的客观性。另外,语言接受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也会成为产生或者消除歧义的潜在根源。文章将分析了歧义产生的三个因素,并探讨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逻辑看歧义的产生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歧义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哲学和逻辑学主要以澄清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为目的来看待和研究歧义。语言表达式的多义是导致语言使用产生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歧义的产生应该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来进行。语境既可能消解歧义,也可能保留或产生歧义。认识歧义的多种表现形式,有利于利用多种语境来解决多种歧义问题。从自然语言使用本身出发,对歧义只能是分析、防范、利用,而不可能指望通过使用某一种人工语言将其杜绝。  相似文献   

12.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的自然语言中。它是指在日常语言运用中句子的一种特征,即一个句子可以有多于一个的解释,而其中并不包括足够的线索,以确定其具体和其它含义。英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  相似文献   

13.
语言模糊性与模糊语言、模糊与歧义、模糊语言与模糊言语它们之间有联系亦有区别,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是模糊修辞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中广泛存在歧义问题。歧义使语言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其成为有效的交际手段;它是一个表达式具有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或解释。语言的表达式与意义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若干的关系。语言的语义内容是无限的,大到人的想象力所能及的范围。使用有限的表达式表达无限的语义必然产生多义性,而多义在语言使用中常常导致歧义。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歧义现象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单纯从语言学角度看,歧义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音系和词汇方面造成的歧义范畴只局限在句子的个别词上,可称为局部歧义。语法方…  相似文献   

15.
周玲 《时代教育》2007,(10Z):35-35,37
语言的歧义现象是很普遍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歧义现象。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歧义结构中的词汇歧义,而歧义词中的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又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本文就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Kess和Hoppe在其专著《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一书中甚至提出“语言无处不歧义”的观点。他说,“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Kempson指出:“词和句子都可能含有一个以上的意义。”而英国Leech则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因此,本文认为,不妨把歧义理解为“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7.
歧义是一个语言表达式有一种以上意义的特殊语言现象。就是这种意义未定的独特性使得歧义在语言实践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学作品、广告、修辞格、政治言辞、法庭辩论、幽默笑话、日常交际等不同语言场合中,人们有意地利用歧义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语用,充分显示出歧义在语言使用中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修辞价值、信息价值和交际价值等不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必极端地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所谓歧义是指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  相似文献   

19.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必极端地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所谓歧义是指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其中无意歧义则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损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结构矛盾的自然显露。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是语言中歧义现象产生的总体原因。运用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这是人类自然语言不同于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歧义类型的多样化说明造成歧义原因的复杂程度,但主要是词语和语法组合的原因。消除歧义的主要手段有移位、增加或改换词语、更换句式、利用语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