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动-雌激素-骨代谢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研究表明,雌激素缺乏是导致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适宜运动可以增加体内雌激素的分泌,但剧烈运动、大强度训练可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对骨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当雌激素缺乏时,运动员骨细胞对负荷的适应性可能导致骨的转运和吸收加速,反之,对骨代谢的成骨作用刺激减弱。运动-雌激素-骨代谢三者间的密切相关性,提示科学保护竞技运动员,尤其是女性专职运动员、教练员骨组织健康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OPG-RANKL-RANK系统是骨生物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式发现。该系统作为调节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关键轴,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适量运动中雌激素可通过OPG-RANKL-RANK系统,维持并调控着骨形成与骨吸收动态平衡过程。过量运动可能因影响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骨的微结构,导致骨量及骨强度的降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该系统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总结归纳,来讨论适量运动和过量运动中,雌激素经OPG-RANKL-RANK系统对骨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临床研究表明,雌激素缺乏是导致绝经期后妇女患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由于运动训练和神经性厌食而引起的继发性闭经的绝经前期的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也是导致骨内矿物质含量下降及骨重量减轻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认为:根据Lanyon提出的最小有效应力与刺激的理论,骨组织对运动负荷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当雌激素缺乏时,运动员骨细胞对负荷的适应性可能使骨的转运和吸收加速,运动对骨的成骨刺激减弱。作者提出,倘若在这种情况下,重新确定一个比较适宜的运动负荷,可能会给骨组织重新提供一个有效的成骨刺激,对保持骨松质内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重量的下降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动与骨胶原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胶原蛋白在骨中起到"骨架"作用,为钙、磷等矿物质的沉积提供载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力可以通过刺激骨组织来影响骨胶原蛋白代谢。然而,胶原蛋白量变化又将会直接影响到骨代谢,进而影响骨健康。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负荷以及运动持续时间对于骨中胶原蛋白代谢所产生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尽管目前国内外运动领域内有关骨胶原蛋白的研究还很少,但这些研究成果为骨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本论文通过收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运动和骨胶原蛋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使骨中胶原蛋白的合成代谢加快,胶原蛋白含量增加。胶原蛋白含量的增加对于加快骨代谢又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适宜健身运动与植物雌激素复合作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通过对50名绝经后妇女分别进行6个月的健身运动(EG)、口服大豆异黄酮(SG)、适宜健身运动结合口服大豆异黄酮锻炼(E SG),测试锻炼后的瘦体重、肌力、腰椎骨L2-4的BMD和BMC、血AKP、ACP、E2.结果:E SG实验后的瘦体重/体重指数、肌肉力量明显高于SG,E SG的BMC与EG和SG比较具显著性差异;E SG的ACP活性明显低于实验前和EG和SG,而AKP活性的变化实验前后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小结:适宜健身运动植物雌激素复合作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可能是抑制破骨细胞的代谢,减少破骨细胞分泌和阻止骨丢失.建议防治骨质疏松的适宜健身运动宜选择跑步或低冲击有氧操结合四肢和躯干部的肌力训练,同时服用植物雌激素的效果比单因素防治骨质疏松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运动方式干预对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自由基代谢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旨在为改善和提高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更年期女性受试者,依据不同运动方式分为4组,即对照组(CG)24人、有氧运动组(AG)27人、抗阻运动组(RG)27人、健身气功组(QG)27人,实施24周的运动干预,在实验前、中、后分别对相关激素和自由基代谢酶水平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并进行更年期症状与心理状态评估。结果:24周后,AG和RG的血清E2、SOD和CAT值增加幅度,FSH、MDA、XOD值以及Kupperman、SAS和SDS评分降低幅度均明显高于QG和CG。结论:24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与低强度的健身气功相比,更有助于改善更年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自由基代谢水平,缓解心理焦虑、抑郁等更年期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女子400m运动员和普通女子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红细胞及其关系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安静时,运动员MCHC和MCH是维持其较高Hb浓度的重要因素;运动员红细胞具有耐酸性、抗过氧化能力以及变形性相对较强的特点;气体代谢与红细胞的应激性特点和能力有着密切关系;红细胞对运动负荷的应激变化是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女子足球运动员的骨代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能X线法(GE lunar,prodigy)测定15名足球女运动员1年训练期间前后3次(间隔6个月)的骨密度和体成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受试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探讨长期足球专项运动对骨量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及特征。结果显示,第3次全身骨密度及骨矿含量、脊柱骨密度、骨盆骨密度及骨矿含量、左大腿及上肢骨密度均明显高于第1次测试结果(P<0.005-P<0.05)。3次腰椎骨密度、骨矿含量、体脂百分比和瘦体重均无显著差异。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第2及3次与第1次测试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但3次测试结果与正常值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25-羟基维他命D第1次测试结果显著低于正常值下限(P<0.05),后2次测试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血清骨钙素(BGP)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3次测试结果间、以及与正常值下限间亦均无显著差异,因此,长期足球运动有利于增加机体的骨量,既可以增加全身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又使得机体局部—左大腿、骨盆和上肢骨密度,脊柱及骨盆骨矿含量显著增加,局部骨量的增加具有显著项目特征。生化标志物水平呈现小幅波动。提示,足球运动导致的成骨效应是建立在骨的高代谢转换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以2012年ACSM第59届年会Dr.Wolffe纪念讲座为切入点,对体力活动与骨骼健康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循证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有益骨健康和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证据等级为中等,Wolff定律、机械负荷理论等为体力活动促进骨健康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现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体力活动临床指南还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必须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研究机械负荷理论,从多学科、多层次探讨体力活动作用于骨骼的机械负荷机制和代谢影响;开展不同运动方式对骨代谢的影响及不同人群有效运动负荷的研究;通过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可为体力活动促进骨健康提供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2012年ACSM第59届年会Dr.Wolffe纪念讲座为切入点,对体力活动与骨骼健康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循证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有益骨健康和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证据等级为中等,Wolff定律、机械负荷理论等为体力活动促进骨健康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现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体力活动临床指南还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必须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研究机械负荷理论,从多学科、多层次探讨体力活动作用于骨骼的机械负荷机制和代谢影响;开展不同运动方式对骨代谢的影响及不同人群有效运动负荷的研究;通过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可为体力活动促进骨健康提供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老龄雌性大鼠骨量及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跑台运动对老龄雌性大鼠骨量及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0只12月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低强度组、中强度组、高强度组每周6次共训练10周,观察不同强度运动对老龄雌性大鼠全身骨密度,股骨中点皮质骨密度、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BGP)水平的影响.结果:低、中强度运动可使老龄雌性大鼠骨密度增加;三组均可使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骨钙素(BGP)水平升高.结论:低、中强度的跑台运动是一种适合于老年女性的健身方式,可以减缓伴随增龄而发生的骨量丢失,起到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切除卵巢大鼠各组骨密度(BMD)和生物力学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运动组BMD为0.316,运动1 组为0.305,显著高于模型组的0.275,制动组BMD均显著低于各实验组;2)生物力学实验显示:运动各组骨整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服钙组和激素组;激素组的生物力学性能显示韧性差;制动组的各项指标显示该组骨的生物力学性能较差。由此可知,运动可增加去势前大鼠骨量的储备,减缓去势后大鼠骨量的丢失,维持骨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的运动疗效及运动处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26例原发性OP患者按病情相当平分成A、B两组,分别进行不同负荷的运动治疗,运动项目为散步、跑步、健身操(结合哑铃、皮筋等器械)以及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太极推手)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运动的特点及Wolff定律制定运动处方。并且B组的运动负荷约为A组的75%。经18个月的运动治疗,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腰椎的骨密度值以及两组的疗效分别进行比较。结果:骨密度值都明显增大(P<0.01或P<0.05),并且A组的增幅大于B组;经疗效评定,A组治愈率为69.2%,好转率为23.1%,B组治愈率为38.5%,好转率为53.8%,有效率都为92.3%。疗效显著,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且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1)。结论:运动疗法是原发性OP治疗既经济又有效的疗法;骨密度及疗效与运动负荷成正相关;散步、跑步、健身操及太极拳等运动组合是治疗原发性OP有效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14.
低氧对体成分及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低氧和运动对体成分及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对了解肌肉收缩性能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综合阐述了反映蛋白分解代:谢的一些指标及变化规律和意义,并重点介绍了低氧对体重、体成分、骨骼肌质量的影响,以及它们与蛋白分解代谢的关系,对高原训练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就运动对各种脂蛋白的影响、运动强度及运动形式与脂蛋白代谢的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将运动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的影响加以区别分析,同时对相关研究的可行性及合理性作出分析论证。结果表明: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能够改善血脂组成,降低心血管疾病或冠心病发生的可能性,且普遍认为以60~80%最大心率强度的有氧训练能够明显的改善脂蛋白代谢。但至于其他运动形式是否对改善脂蛋白代谢具有同样功效,运动对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及载脂蛋白A水平究竞产生什么影响则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此外,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歧往往来自于实验设计的差异,提示在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时一定要注意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其中实验对象抽样和分组的随机化以及组间可比性更是需要详加考虑。  相似文献   

16.
递增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跑台建立大鼠递增负荷的运动模型,探讨长期运动对机体血细胞参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次性运动后大鼠的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计数减少,随着负荷的逐渐增加,RBC显著下降,在第五周运动后降至最低;平均红细胞容积的变化则与红细胞总数变化相似,说明可综合RBC、MCV与血红蛋白来评定运动性贫血。一次性运动后即刻,血红蛋白水平有所升高,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运动导致机体脱水,血浆减少,血液浓缩,但这只是一种相对升高。五周递增负荷运动后血红蛋白含量有逐渐降低,在第五周降至最低,且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长期坚持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如果恢复时间不多,则会出现明显的血红蛋白下降,导致运动性贫血,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7.
摘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域,对身体锻炼与积极情绪、幸福感、乐商、积极心理品质以及成功老龄化等积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进行综述分析,提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及锻炼心理学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锻炼心理学在身体锻炼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身体锻炼与乐商、社会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等方面研究相对不足;研究对象过于集中,抽样科学性不高,研究范式缺乏严格的实验设计,研究结果普适性不高,因果关系结论匮乏。未来锻炼心理学应重视身体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积极心理品质的运动处方以及身体锻炼积极心理功效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等问题,并在研究中注重概念和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以及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