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龙骅 《百科知识》2007,(4S):10-12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单元,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地球高纬度地区不断驱动着全球变化,同时也深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极地拥有过去地球系统演变的独特信息,对认识地球系统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单元,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地球高纬度地区不断驱动着全球变化,同时也深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极地拥有过去地球系统演变的独特信息,对认识地球系统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其存在和变化对大气、水资源和水循环、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地球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冰冻圈形成和变化机理与过程,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到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和适应,以及区域和全球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等的集成,发展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冰冻圈科学。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与"未来地球""地球委员会"等倡导的方向相一致,具有国际前瞻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冰冻圈微生物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冰冻圈的低温和严酷的生存条件,选择了具有独特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地球生命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独特组分。冰冻圈微生物大多为冷适应微生物;其中,有许多新微生物类群,是极其重要的物种和基因资源。嗜冷微生物是揭示生物冷适应机制的模式生物,其细胞及细胞组分在低温生物工艺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冰冻圈中也封存着一些古老的未知致病性微生物。冰冻圈是地球上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圈层,地球的升温正加速冰冻圈的退化和消融,冰冻圈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正在消失,且伴随着微生物的释放。这些微生物的释放可能是人类面临的不可预知的威胁。因此,亟待开展冰冻圈微生物调查与研究,探讨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为研究对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科学。地球科学既研究过去,阐述地球演化历史,又面向未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是一门既能拓展人类知识前沿又能服务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科学。文章在梳理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趋势和总结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现状与科技资助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球科学发展应从系统科学和国家需求的视角部署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计划。从地球系统整体出发,关注地球系统各圈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四个面向”引领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开展有组织的重大科学研究,完善科技资助与评价机制,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高山地区。在人类演化与进步的漫长过程中,冰冻圈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冰冻圈服务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各种惠益和福祉,如淡水资源供给、水文调节、生态调节等;另一方面,冰冻圈灾害,如雪崩、冰川泥石流等,也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自18世纪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活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地球行星风系,改变了亚洲气候,也改变了中国的生存环境。青藏高原岩石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与大气圈六大圈层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图1),是引起所有改变的驱动器。青藏高原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形成了亚洲10多条大江大河的“水塔”,造福亚洲人民;同时也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人类生存。青藏高原碰撞隆升以后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聚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未来土壤学看环境与生态优先研究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土壤学已由原来仅研究土壤本身向土壤圈及其与各圈层之间关系的方向扩展。土壤圈是地球上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交界面上的一个圈层,它处于四个圈层的中心,既是地球各圈层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枢纽,又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物质交换影响全球变化,通过人为活动对土壤圈的强烈作用,对人类生存与环境起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百科知识》2004,(10):34-34
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空间技术的进步已经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地球是一个整体,它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紧密联系,构成了有机的地球系统。该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对地球系统产生影响;反之整个地球系统的微小变化,也会对局部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人类已经占据了地球生物圈的统治地位,那么人类活动究竟会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不仅是现代环境科学的重大前沿问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化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综述复杂性、熵、耗散结构、系统观等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得到该区生态环境演化的一些重要启示:由五大圈层组成的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必须使生态环境系统维持在高组织、低熵的状态;重视植被建设;在该区可持续发展中重视子系统自身的智能吸收和再生能力,引导整体向最优方向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地球表面各个圈层,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都相应地要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各种自然灾害将频繁出现,人类正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因此全球环境变化是当前世界地球科学研究的焦点。这一问题的提出,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观测发生在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全球尺度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揭示这些变化的内在机制和  相似文献   

12.
1 顺应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形成纵横交错的资助体系地球科学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我们目前唯一生存环境-地球的基础科学.地球科学通过对塑造地球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地球深部内层和日地空间等)的过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加深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并应用这种认识去解决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供给、环境优化和灾害减轻等重大问题.一种基于行星地球的科学议程为人们所共识,包括对地球行星的结构、能量和动力、生态、新陈代谢等基本领域的研究.旨在对地球系统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的认识,并对未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居世界前列的我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全球范围内突出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地球各层圈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整体,同时,环境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为此,国际学术界认为应把环境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研究。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ICSU)于80年代后期制订了国际地圈-生物圈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并于90年代初将“过去全球变化”(PAGES)列为5个核心项目之一,国际地科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一道制订了“地球过程与全球变化”的研究规划。围绕这一主题,世界各国依据本国实际,发挥地区优势,选择适当突破口(如冰岩芯记录,深海沉积等),纷纷确定本国的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气候系统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冰冻圈科学和气候学的交叉融合,进而催生了冰冻圈气候学。冰冻圈的形成演化和地球气候有着密切关系。冰冻圈不仅是一定条件下气候的产物,其变化也影响到天气和气候,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冰冻圈气候学就是研究冰冻圈变化与大气圈的互馈作用及其物理机制的科学。文章从介绍冰冻圈气候学的发展历史入手,系统阐释冰冻圈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冰冻圈气候学重点研究冰冻圈在天气气候及大气环流形成与变异中的作用、冰冻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气候系统和冰冻圈模式的发展、气候变化与冰冻圈变化的预估,以及冰冻圈气候学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继续深化对冰冻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的认识,推动陆地冰冻圈、海洋冰冻圈和大气冰冻圈过程参数化方案向精细化、定量化、复杂性方向发展,特别是重点考虑冰冻圈不同分量和要素非线性作用的时空尺度,发展耦合冰冻圈过程的全球与区域气候系统模式是冰冻圈气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化的加剧已引起全世界的重视,人类对这一现象的观测和研究是必要的。地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全球变化是这个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总体的综合的响应。本文阐述了长期、连续、同步、协调地进行空中对地球观测的重复意义;指出了以探讨全球变化为主要内客的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及其七个主要研究领域。研究全球变t匕,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和开展对地观测是贯彻“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具体行动,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冰是冰冻圈核心物质,但不同冰冻圈要素因冰的含量及其他物质组成有所不同,物理性质及各种物理过程存在明显差异。经过20世纪中后期对冰的物理性质的大量实验研究和冰冻圈主要要素物理特征的广泛调查,冰的物理性质和冰冻圈主要要素物理特征的基本概念得以明确。随着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冰冻圈物理研究在3个方面要着力发展:(1)提高冰和冰冻圈要素物理性质的定量刻画精度,为过程模拟、冰冻圈灾害防治和冰冻圈服务提供关键参数支持;(2)加强冰冻圈主要要素综合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特别是要开展实体和相似性模拟实验;(3)推进冰冻圈多模式及其与其他圈层模式的耦合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8.
冰冻圈人文社会学的重要视角:功能与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冻圈与人类社会(人类圈)息息相关,随着全球变暖和冰冻圈普遍退缩,冰冻圈对人类社会的致利和致灾效应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冰冻圈灾害以频发的极端事件加剧呈现;另一方面,冰冻圈服务能力整体将不断减弱乃至丧失。文章在介绍冰冻圈核心区及其主要影响区域的人文社会特征基础上,对冰冻圈功能与服务及其价值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全球高山"水塔"的重要性和极地系统变化为例阐述冰冻圈功能和服务变化及其影响,最后进一步讨论了提升冰冻圈影响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荣华  王凡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308-1315
海洋中存在各种对气候和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多尺度自然现象,如热带不稳定波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它们是海洋中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过程及其与地球系统中其他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和相互作用等特点。对海洋的研究要作为一个系统来展开,以考虑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要采用不同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包括观测、理论和模式等);在认知和表征现象和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模式,从而模拟、预测和预估海洋相关现象及其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作为地球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化信号,ENSO现象是研究年际时间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预估的核心内容,本文以ENSO为例,来阐明海洋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对ENSO的调制影响(如海洋生物引发的加热效应和热带不稳定波等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玲  冉文春  袁增伟 《资源科学》2021,43(3):513-523
铜是支撑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金属之一,人类活动主导了地球上的铜资源循环过程.本文基于文献成果,运用元素流分析方法,从总体循环格局、关键铜流演变过程、社会存量时空变化和铜循环的未来可持续性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1910-2018年人类圈铜循环格局的动态演变及未来趋势.结果 表明: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圈铜循环强度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