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贾岛是晚唐诗坛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诗风瘦硬劲峭而兼备奸穷平淡之风,后世学者皆以此为定论。然而贾诗特点不止此,其诗尚备精约之风格,无论是“推敲”还是“苦吟”;是思理的构建还是景物的摹写,均是精约之美的外显。  相似文献   

2.
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是绿叶丛中的花,还是河旁堤岸的柳?是中秋之夜的皓月,还是西山之巅的夕阳?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效乃一声山水绿”?是“四月南风大麦黄”,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但这些只不过是自然之美罢了。它们固然很美,但终究只能愉悦人的眼目。真正永恒的美,属于人。美是什么?是绿叶丛中的花,还是河旁堤岸的柳?是中秋之夜的皓月,还是西山之巅的夕阳?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效乃一声山水绿”?是“四月南风大麦黄”,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但这些只不过是自然之美罢了。它们固然很美,但终究只能愉悦人的眼目。真正永恒的美,属于人。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老课程,学生的学习都应放在落实“双基”上。新课程改革并没有要求一概摈弃所有传统做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双基”就是根本,就是泉源,突出“双基”教学是贯彻新课标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王云建  张越 《教育》2006,(6):24-27
“择差”学校的出现是合理的吗?或有人会引用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来证明其合理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都是现实的。既然现实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择差”学校。而且不止一所两所,可见其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这句话时还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绝非无条件地现实的。” 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讨论哲学问题。“择差”教育是现象,也是存在。合理否?这是一个现实的哲学命题。 在庐山择差教育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差生”这一叫法就曾受到来自国内的六位教育专家的一致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的。 自从“择差”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提出疑问:何谓差?差之标准?差之界限与界定?差之源?等等。“择差”教育,是合伦理,还是合法理?是合人之常情之理,还是合教育规律之理?再者,“择差”教育之手段与目的之统一何在?——是钱,是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拷问生活,也拷问生活中的人。 带着“拷问”之重负,我们记者造访了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还是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数学文化”和“数学历史”的育人价值或功能;在国际上,无论是美国的学校数学课程标准,还是英国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都把“数学的创造性”和“数学的普遍性”视为其数学教学的基石,其实,不论是数学的“文化”和“历史”,还是数学的“创造性”和“普遍性”,都是数学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数词小议     
数词除了表示数目之外,在汉语里用法十分灵活,很多时候不表实数,而是表示虚数。同时,数词还具有文化色彩、神秘色彩、地方色彩。恰当使用数词,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因此,数词也可用作多种修辞手法。一、数词的活用1.“三”或“三”的倍数表示“多”。在汉人心目中,3是多,3的倍数,6和9也是多,6和9的倍数12、36、72、108、360、720,等等,也都是多。清人汪中在《释三九》中说:“三者数之成也”,“九者数之终也”。“先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所以,…  相似文献   

8.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20首圆舞曲,在继承圆舞曲传统风格的同时,以独特的创造力使之达到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华丽性”圆舞曲还是“抒情性”圆舞曲,都是作某种思想和生活经历的反映,虽然它们并没有像肖邦其它作品那样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民族性,但它们是肖邦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白。  相似文献   

9.
洪俊 《中小学管理》2006,(10):18-21
进行“离农的教育”还是“务农的教育”,“实施普通教育”还是“提供职业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两个矛盾焦点。其根源在于对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不同理解。依据“三农”发展趋势以及农村学生发展的需求,追求真正的“教育公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课程价值取向,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文化,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之本,是化解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困境的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
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  相似文献   

11.
读罢“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写的《师说》,获益匪浅。但对“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说,我却颇不以为然。试问,圣人高于众人,这到底是客观的事实,还是韩愈老夫子的谬见?这实在是很值得一议的。  相似文献   

12.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  相似文献   

13.
一、考试背后的教育之痛。教育现象一:2004年惊现教育特殊现象:“南京高考之痛 。人们议论纷纷,是素质教育的错,或是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的错,还是考试的错?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在总结“南京高考之痛”后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4.
当谈到基础教育理论时,不少人会给它冠以“务虚”之名,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形而上”,《周易》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其实,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我们所谓的教育家本质上都是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是融为一体的,这为基础教育理论的“务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历史根基。但当科学研究成为学术的规范,基础教育理论一词投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理论成为教育之后缀,  相似文献   

15.
刘知己在《史通》序中说:“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爱定兹名。”李教授称,考研时曾将历史知识前后联系起来通识,有茅塞顿开之感。对于“唐宋变革论”李教授提出,不论是唐史学者,还是宋史学者,都应打通唐宋断代史的界限,真正把唐宋变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仅此二例便可说明,“广知邃密求贯通”是其治学之要诀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描述上古之人的吃喝,常用成语“茹毛饮血”。有一成语词典解释说:“古人猎到禽兽,连毛带皮地生吃其肉,吮饮其血。”这就不禁想到看电视“动物世界”中狮虎捕食猎物的场景。而我们的“古人”连兽毛都吃,以血止渴,莫非比野兽还要“原始”?这个成语源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孔颖达疏曰:“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食其毛,以助饱也。”这里说明初民还是“毛”、肉分而食之的。其实“若不能饱”,再去捕猎是了,何至于啮食羽毛、兽毛?因此这里所谓之“毛”,究竟何所指,值得考…  相似文献   

1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盛唐刘长卿的一首著名五绝。对这首诗的释义和理解,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些争论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表现在诗文的释义上:第一句“日暮苍山远”之“苍山”是特指还是泛指,“远”是尚远还是似乎更远;第二句“天寒白屋贫”之“白屋”是简陋之屋还是覆雪之屋,“贫”是稀少还是感觉贫寒;第三句“柴门闻犬吠”之“闻”是诗人闻还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江苏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选文为《上善若水》。原文刊于2008年9月《吉林日报》,约3700字,命题者根据命题需要将其压缩为1000余字。这样一篇充满着对现代文明的忧思、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的“大气”之作,考生对其的阅读理解能力却“不及格”。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教师知识素质观,“知人”、“善诱”的教育教学素质观,“忠焉”、“爱之”的教师道德素质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职业发展观,对于今天的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疏密谈冀文秀,刘春香语文教学中到底是“密”好,还是“疏”好?还是七。常所说的“疏密相间”呢?当今世界信息量猛增,各类知识容量之大、更新换代之快,都给人一种印象:要迅速地、大量地获取知识,学校教学非“密”不河,加之语文教学目标多元化,结构立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