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3.通过本…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的气度、心胸,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他事业的成败,也可能会影响他的寿命。李广,白“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被匈奴视为“飞将军”,以至于“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位抗击匈奴入侵的一代爱国名将。没有死在抗敌卸侮的疆场上,却在剿敌而回的归途中自刎而亡,以致“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也赢得了后代文人的热情讴歌。而同样在抵御外族入侵方面具有决策之功和鞍马之劳的汉武帝和大将军卫青却成了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是他们联手逼死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李广。  相似文献   

3.
宫刑是汉朝承袭秦朝旧制,除大辟(死刑)之外,最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刑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即宫刑(一种破坏男子或女子生殖的刑罚)。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因“李陵之祸”引起的。天汉二年五月(公元前99)五月,汉武帝令李陵、李广利率骑兵出击匈奴,结果李陵深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召问群臣,司马迁委婉地陈述了看法:李陵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他的观点使汉武帝大为不悦。其实,汉武帝对司马迁欲加之罪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是促使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相似文献   

4.
一汉代经济政策在汉武帝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汉武帝时代①之前的汉代经济政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清净无为,轻徭薄赋。这既是秦末农民战争后社会经济极度凋敝的无奈之举,也是西汉初期的统治阶级以“黄老无为”之道为基本国策的结果。这一政策在汉高帝至景帝五代70多年中得以延续,成功地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极大地充实了国力,为武帝时一系列重大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时代,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国家战略决策的高度看,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基本国策的转变,由“黄老无为”转向“外儒内法”,即在儒家思想外衣之下的法家之道。而经济政策转变的直接原因,在于国家财政开支急剧增长,国库频频告急。1.巨额军费开支是汉武帝时代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从前135年闽越之战到前89年颁布“轮台罪己诏”的46年中,几乎无日不用兵,其对象从南方的南越、东南的闽越、西南的夷族、东北的朝鲜、西北的大宛到北方的匈奴,可谓八面出击。尤其是对匈奴的战争更是旷日持久,从前133年的马邑之战到前90年李广利出击匈奴,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15次之多。其中,仅前123年、前119年的两次大胜后的赏赐就分别用去黄金20多万、50万斤②,前121年赏赐投降的匈奴部落...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九十九年),司马迁四十七岁,春秋正盛,一场血腥之灾从天而降。原因很简单,司马迁为孤军作战兵败匈奴的李陵辩白,激怒了圣威,再加小人杜周的谗言,诽谤,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判为“诬罔罪”——也就是杀头之罪。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刘彻是汉代在位时间最长(前140~87年)、最有才干、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封建帝王之一。对他的评论历来众说纷纭。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一) 否定。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虽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但在《史记》其他有关各篇中对武帝的所作所为则是完全否定的。《封禅书》中说:“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披露了汉武帝大量的迷信鬼神的举动。《匈奴列传》中说:“今帝即位,……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后来是由于武帝“择任将相”不当,才导至与匈奴关  相似文献   

7.
从汉武帝发动马邑之战开始,西汉王朝结束了和匈奴之间数十年的和亲政策,转而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战争。这一政策的转变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是汉武帝特殊的主观意志和国家客观实力结合的必然结果。从这二者的角度出发,探讨汉武帝的对匈战争,可以为我们研究其对匈奴政策提供一个观察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试论汉武帝的敛财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究其目的与效果并非是抑商重农,或农商并重。这些政策是为了迅速聚敛社会财富,以支持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并巩固大一统的帝国,同时也满足皇室的奢华生活。这些政策可统称之为敛财政策,它分为三个阶段:与民协商,互为换利;以法治商,与民争利;极尽物欲,不计后果。汉武帝敛财政策既给西汉社会带来抗击匈奴的胜利、巩固国家统一的正面效应,又为西汉走向衰落埋下了诸多隐患,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9.
<正> 西汉初期,全国政治斗争重心在西北地区。匈奴“暴虐中国,中国被受其害”匈奴劲骑威胁西汉北边安定,汉武帝在承鉴前代对外战事成败的基础上确定了“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 10 9页 :“西汉初年 ,(月氏 )被匈奴逼迫 ,向西迁移。汉武帝了解到月氏人西迁之事 ,又得知匈奴单于曾残酷地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饮酒器 ,大月氏深恨匈奴。汉武帝决定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敌 ,乘势争取西域各国。”教学中我始终有一个疑问 :既然月氏和匈奴有如此深仇大恨 ,而张骞为什么却无法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使命呢 ?课本仅以时过境迁为解释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为此我查阅《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等书 ,发现月氏与匈奴的关系远较书中所写的更为复杂。首先 ,月氏和匈奴共发生过两次战争。第一次匈奴和月氏的战事发生在楚汉战…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60页:“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先后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根据《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136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劝乌孙回河西故地,与汉共同抵抗匈奴,并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可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完全相同。张骞之使命有二$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2.
西汉自立国之初至汉武帝年间,面对来自西北边境的匈奴族的时常入侵,其国防政策前后有重大变化。高祖至景帝之时采取防御性的和亲政策;武帝时期,使用进攻性的武力征伐政策。然而不论是和是战,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息息相关,即国弱则取和亲政策,国强则用武力征伐。  相似文献   

13.
一、经话改革的自的与实质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始于元特4年(公元前119年)起用东郭咸阳与孔仅为大农丞之时。这一时期汉武帝攻匈奴,平东殴闽越,通西南夷,正紧锣密鼓,求神仙,事巡游,修营室,搞得热火朝天,“岁费百余巨万”.”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①”,汉初六七十年间积累起来的财富,这时已全被消耗。武帝所采取的各种筹款办法,都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当时最有钱的富商大贾、“财或累万金.却不佐国家之急”,②因而与皇权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严重的财政危机面前,汉武帝决心向大商人担腰包,想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获取财源,实…  相似文献   

14.
“和亲”政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婚姻关系;二是指与边疆民族结盟,包括互赠礼物、互通关市。以“和亲”为长远国策,始于西汉。西汉二百三十年间对匈奴的政策,经历了和亲、战争、再和亲的反复实践,得到共识。匈奴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建立了匈奴史上空前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冒顿依仗“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征服了许多相邻部族。其控制地区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而南与中国为敌国。…  相似文献   

15.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关于巫蛊事件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把汉武帝说成事件的主谋者。事件本身十分复杂,为武帝是主谋者的说法找一些根据并不困难,但从其整体发展脉络来看,似仍需进一步讨论。本文认为:一、汉武帝没有策划易嗣,把他说成巫蛊事件的主谋者不符合历史事实;二、汉武帝迷信神仙,是酿成“巫蛊之祸”的重要原因,江充集团捣鬼有术,是“巫蛊之祸”的主谋者;三、事件过后,武帝反思一生所为,“悉罢诸方士侯神人者”,下轮台诏书,是他一生,也是西汉历史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7.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李广的长孙,年青时任过侍中建章监,因“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而闻名。汉武帝认为有其祖父李广的品格和才气,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攻击匈奴,后被提拔为骑都尉,领兵增至五千。天汉二年,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击匈奴失败,之后投降匈奴,于是,便成为千古罪人,民族败类。然而,认真研究当时的史料,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对李陵的认识,有许多地方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讨汉将李陵投降匈奴之原因所在,论述李陵之投降,乃汉武帝混淆是非,蓄意谋害使然,投降伊始,实属假降,是人在“胡”营心在汉;并以此证明司马迁对李陵的判断是正确的、;历史加在司马迁头上的“为李陵在对敌斗争中的变节投降行为作辩护”的罪名,亦应予以洗刷。  相似文献   

19.
郭文峰 《少年月刊》2022,(17):42-43
<正>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属今陕西西安)人。他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他的爱国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出使匈奴公元前100年,时任郎官的苏武突然被汉武帝召见,获得一个重要的任务——出使匈奴。匈奴是大汉的死敌,自西汉建立,两国便斗个不休。汉武帝上台后,战争更是激烈。以前汉使出使匈奴,往往都被扣留下来,有去无回。当然,为了报复,大汉也会扣留匈奴使者。不过,这次出使,苏武觉得自己应当不会落得那种下场。因为匈奴的新“老大”且鞮(dī)侯单于刚刚上台,位子不稳,他怕遭到大汉的进攻,便主动缓和两国矛盾,把扣押在匈奴的汉使全都送了回来。  相似文献   

20.
张骞最早跨越葱岭张骞受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当时汉武帝要联络原先住在祁连山、而后西迁的大月氏人去打匈奴,就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他第一次出使是在公元前138年,但在途中被匈奴拘禁了10年。后来逃脱,经过中亚的费尔干、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一带,到达已在阿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