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与寻根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讲,文革文学是一种现实符号,寻根文学是一种艺术符号.现实符号与现实意识相对应,艺术符号与审美意识相对应.现实符号具有自觉性和现实性,有确定的能指和所指;艺术符号是超越性符号,具有非自觉性和审美性.现实符号保障着人类生存发展、改造世界的一面,又有束缚自我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自由的对象世界的一面.因此,人类不满足于现实符号,而要突破现实符号的束缚,创造出一种自由的艺术符号.只有这样,人类的精神才能得到解放,才能最终找到通向自由领域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与寻根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讲,文革文学是一种现实符号,寻根文学是一种艺术符号。现实符号与现实意识相对应,艺术符号与审美意识相对应。现实符号具有自觉性和现实性,有确定的能指和所指;艺术符号是超越性符号,具有非自觉性和审美性。现实符号保障着人类生存发展、改造世界的一面,又有束缚自我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自由的对象世界的一面。因此,人类不满足于现实符号,而要突破现实符号的束缚,创造出一种自由的艺术符号。只有这样,人类的精神才能得到解放,才能最终找到通向自由领域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学和艺术是对人生的反观与自诘,是对世俗价值的自省与超越。人生对现实的超越,其意义其实也正是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意义所在。文学和艺术或许也并不能改变现实世界的规定性,但却在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中获得了意义,成为象征人类精神世界的伟大能指。文学与艺术是以语言与符号的方式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元影像理论中的"心灵能指"理论,是对所谓"个人性格"的深层研究,并从心灵的维度探寻内心-表达-媒介之间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死亡智慧与此在人生刘再华(湘潭师院中文系讲师)读张文初先生的《死之默想》,感到这本书是当前死亡学研究方面一部颇见功力的上乘之作,满含着一个人文学者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体悟与关怀。《默想》的主要特色有二:其一是将文学与死亡联系起来,书中引述的材料虽然涉及宗...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应是自觉的教育者.自觉的教育者,必然重视美育,重视以美育人,为学生的幸福奠基,为学生拥有美丽人生奠基.与此相联系,我们每个班主任朋友,也都应当、都可能做一个"美丽教师"(王相教授语).但现实情况是,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的排序,把"美"排在最末;美育被打入"副科".这些无形中助长了一种"习惯性思维":美育是最不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多在"超人"与"凡人"、存在与消亡、生存与发展、温情与激情、沉默与开口之间存在着悖谬性表现。由此可以反观出鲁迅早期深刻而又矛盾的人生观点:一面是对荒谬人生、虚幻历史、堕落人性的深切感受,一面是对实践现实人生、高昂生命意识、飞扬精神个性的极力追求。  相似文献   

7.
侯朝峰 《考试周刊》2008,(16):171-172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展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西方世界的法律等国家机器的本质和强权的不可超越性,揭示了西方现代人人性被物质、金钱所异化,以及在荒诞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痛苦和危机感,诉求人类自然人性的复归和对人生真理的孜孜追求,显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劳育人"是具有时代性的教育命题.马克思主义对劳动概念的阐述为"以劳育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从人的实践视角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劳动;从人的交往视角出发论述了人类在劳动中所缔结的交往与联系;从人类解放视角出发论证了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劳动.与此相应,"以劳育人"的三个维度具体表现为:历史维度劳动使人的发展得以明确和坚定;实践维度劳动使人的品格得以塑造和丰满;价值维度劳动使人的价值得以彰显和实现.新形势下,需要廓清劳动教育的范围界定,不断阐释"以劳育人"的丰富内涵;应对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深入发掘"以劳育人"的独特优势;结合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始终坚持"以劳育人"的教育原则,方能凸显"以劳育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10.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丁玲的小说创作以直面现实、正视人生的勇气,真实地展现了严峻的社会现实里种种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生图画,大胆透视出精神受到创伤的各色人物的深层心理世界,给人以纷坛复杂、深刻难忘的印象,甚至使许多读者和评论家至今还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同这种强烈的印象相联系,我们不难感受到始终流贯在作者小说中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如美学风格.作者晚年在写给孙犁的一封信中说:“不管你怎样写,总要从生活出发,写的深,写的热,写的细,写的豪迈.”这几句话,显然不能只看作是作者个性情感型的偏爱,它是作者在长期艰难坎坷的生活和文学实践中形成的深刻的自觉意识,是作者对于文学表现的一种独特性的审美要求.正是在这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指导下,丁玲的小说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对严峻现实的深刻描绘与对奋起抗争的生活热力的发掘结合在一起,细腻委婉的抒情笔调与豪迈雄健的恢宏气魄统一为一体.对于细腻与豪迈的美学风格,评论者多有论及,本文拟就丁玲小说所表现出的深度与热力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不仅要形象生动地描绘现实世界和表现人类的喜怒哀乐,而且要述说作家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乃至对人的存在的终板追问,因而它无可置疑地包含着形而上品质。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是人类精神的深刻表现,它给人以形而上的启示,给世代的人们以高级的精神滋养,让人们在日常平庸中获得一种超越平庸的精神支撑。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与哲学殊途同归,文学的形而上品质才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文学概论》课的教学,要尽可能将文学理论讲得精炼、简洁,同时,尽量将文艺实例举得经典、典型,要通过对文艺实例的具体分析和充分讲解,来进一步加深对文艺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尽量以具体经典的文艺话题带动学生们的参与性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学会个性化的成长。文学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符号世界,而人生是非常现实的。文学是与人生联系最密切的艺术,文学与人生都是充满人的创造的“作品”。坎坷的人生经验,是文学的宝贵财富。文学可以延展人生,体验人生,提升人生.照亮人生。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实用和审美决定着文学的走势与方向.魏晋以降,建安丈人在社会现实的逼仄下,已经自觉地解读到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赫然一面.于是有了"汉末实录",有了动乱和苦难的书写,有了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丈风,为中国文论实用性添上亮丽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上海沦陷区普通人尤其是女性的生活,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平常琐碎之中,表现战火纷飞的年代安稳的世俗社会生活的乐趣和生存的要义。本文试把张爱玲还原于上海沦陷区那样一种严酷而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时代氛围中,历史、辩证地看待其文学活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文中所表达的对现实、对人生飞扬一面的否定和对物质、对人生安稳一面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结婚俗称“成家”,是成年的一种标志,婚姻也是完整生活与人生的表征,相反如不能实现则意味着家的残缺、生活的残缺和人生的残缺.“难题婚姻”是难题求婚型民间故事及书面文学中爱情主题的一种变形,是艰难生活困境的反映,是人生残缺的直接表现,是认同缺失的隐喻,造成了人物巨大的精神困顿.“难题婚姻”虽然与文学普遍的爱情、婚姻模式不太一致,但作为人生的基本问题其实存在于现实中许多人的情感历程中,尤其在传统社会.因其难,才会婚姻在先;或许也是因其在现实人生中的普泛性,反而文学表现却少了.  相似文献   

17.
将当下的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中观照,前者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缺损:首先是缺少博大、深刻的思辨与思想.199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在摆脱了"宏大叙事"以后,就一窝蜂地转入"小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和世俗化写作,而很少有作家从"普世价值"的立场追问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其次,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明显有一种"写实化"倾向,将文学等同于个人传记,陷入个人化和私语化之中而不能自拔,显示了想象与虚构的乏力.当下中国文学的这种弊端其实与中国的文学传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古典文学几千年来一直以抒情文学为主体,中国文人所擅长的是品味的细腻与表意的含蓄,他们擅长在短小的篇幅中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生各种境遇中的喜怒哀乐,并通过暗示、隐喻、象征,用最有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直缺少像<神曲>、<浮士德>这样深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作品,同时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想象与虚构也一直显得比较拘谨.而"五四"以后,当中西文学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领域中形成一种"竞争"以后,中国作家就处在了一种明显不利的境地.中国作家审美体验的敏锐与细腻得不到充分展现,而思辨与想象的薄弱却非常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中国文学缺少"大思想"、"大想象"的作品与中国的文学传统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乌托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补充和参照, 在西方文学中, 乌托邦文学运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 勾勒出一个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以此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到了19世纪末20 世纪初, 乌托邦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对未来世界的可怕幻想代替了美好的理想; 悲观、失望的情绪代替了过去的乐观、自信。这种“反乌托邦”文学是乌托邦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观现实, 思考人生是其共同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不少作家由于对现实的不满与忧虑,不同程度地在文学中表现出向宗教寻求拯救倾向,作家们借宗教道德理想表现对人生对世界的忧思,力求寻求能联系全人类的一种精神。苏联作家的"宗教情结"在20世纪下半期现代社会中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具有全人类性、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功能有显与隐、动与静、常态与特殊等多种结构形式和表现形态。正是文学功能结构的多样性,使多元化的文学功能呈现出复杂性。文学功能是一个完整有序的结构体系,每一种功能都有相应的位置和作用,或表层,或深层,或规定,或被规定。这种认识,对于纠正在"多元化"幌子下对某种或某几种文学功能的放纵,使文学始终走在人生关怀的正确轨道上而非沦为变相的"工具",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