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塞姆一词最先出现于拜占庭教会史家申信者塞奥法尼斯所著的《编年史》中,拜占庭史学界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其中所指便是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军政合一的军区,并依此进一步认为是希拉克略的改革建立起了军区制。本文认为塞奥法尼斯在《编年史》中对“塞姆”一词的使用存在时代误置的现象,至少在尼基弗鲁斯一世改革之后该词才等同于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军区。结合其他相关史料来看,塞奥法尼斯对该词的使用实际上体现了军队长期驻扎当地以及长期军务需要所导致的土地所有权转移以及地方行政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1 1世纪拜占廷史家阿塔雷亚迪斯作为最主要的记录者,详细记载了陆政大臣尼基弗鲁斯施行于70年代间的谷物改革。改革给当地人民的财产和生活带来沉重打击,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仇视。阿塔雷亚迪斯认为尼基弗鲁斯施行改革的原因在于天性邪恶的他妄图用帝国大权来不断满足其过度膨胀的贪欲。但实际上,该大臣施行改革是以国家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为了应急处理帝国面临的种种危机。只不过,帝国政府执行公务时暴露出的腐败低能侵害了试点地方民众正常生活的权益,而且它借谷物改革暴力打击地方权贵势力的政治意图更侵犯了以阿塔雷亚迪斯为代表的地方权贵的实际利益,这是作者仇视改革和陆政大臣的根本原因。阿塔雷亚迪斯对谷物改革的态度实质上反映出地方与中央、地方权贵同帝国政府之间存在的尖锐对立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边界争端、族裔冲突、宗教纷争频发,差异性远超同一性,原因在于该地区错失了历史整合的时机。7—11世纪,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西部建立起了有效的直接与间接统治体系,还通过推动基督教化奠基了文化影响。然而,自11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对此地区的统治逐步失效,文化影响程度极不均衡。14世纪中叶起,拜占庭国力衰落,不仅在巴尔干西部的统治崩溃,而且随着其在此地区内最大的文化载体塞尔维亚帝国覆灭,承载、延续拜占庭文化的统一体被彻底打破,也经历了文化影响方面的崩溃。拜占庭势力在巴尔干西部地区的涨落,导致地区内部拜占庭化程度不一、拜占庭斯拉夫文明传统的整体性被打破,是南部斯拉夫人族群以及这一地区历史整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纵深防御战略是拜占庭历史上君主最常使用的军事战略之一,自君士坦丁一世首创,在莫里斯统治时期最终得以确立,一直影响到帝国中后期,为君主们所重视。它的推行反映了拜占庭早期君主们因时因势而行的治国策略与智慧,同时也是君主们探索帝国从早期向中期转型的重要手段。莫里斯最终确立的纵深防御战略被记载在《莫里斯的战略》中,其战例在塞奥非拉克特《历史》中具体体现,这一战略是莫里斯所施行的一系列政治与军事改革措施之一,为帝国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
普拉西利亚作为拜占庭皇室紫衣女性,身份的尊贵是她与生俱来的优势。她在狄奥多西二世皇帝软弱且无心政务的情况下顺势而为,凭借自身的勇敢、才干和对政治的敏锐等优势获取皇帝的信任,以皇帝的名义推行统治措施。更重要的是,她懂得如何通过宗教活动来加强自身的宗教影响力,扩大政治影响力,从而成为当时拜占庭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对于女性来说,在崇尚基督教的世界,或许对政治权力的诉求只有同宗教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权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拜占庭文化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占庭文化是指在拜占庭帝国内融合西方古典的(即希腊罗马的)、基督教的及古代东方各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文化。在欧洲文化史上,它是中世纪初期欧洲文化的精华,是古典文化和近代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桥梁,对14世纪以来的西欧文艺复兴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若干世纪以来,拜占庭文化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的影响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做些探讨。一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开始进入城市衰落、工商业凋敝、农田荒芜、文化停滞的“黑暗时代”。与此同时,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却相对地比  相似文献   

7.
塞奥多西一世在乱世中消除蛮族军事威胁、平息内战分裂势力、维护帝国统一、深化君士坦丁一世开国的各项改革、推进以基督教尼西亚信经为核心的正统意识形态发展,成功避免了“三世纪大危机”中军阀割据局面的重现,扶大厦于不倒。他以强硬的政治手段延续和发展了帝国皇帝专制统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并进一步推进帝国基督教化、改善军事作战体系、健全行政财政制度、力争拜占庭帝国社会物质和精神统一,对帝国千年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拜占庭9世纪后期至10世纪是一个编纂法律的时代,先后颁布了《法律手册》《序言》《帝国法典》和《市政官法》等重要法律文献。《法律手册》与《序言》是适合帝国内部法律实务界使用的重要法律典籍。《帝国法典》是对查士丁尼法典的改造和更新,实现了瓦西里一世将查士丁尼法典进行希腊化修订的愿望。《市政官法》则是一部非常重要而实用的城市管理法规,包含很多关于市政管理和商业行情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曼纽尔·克利索罗拉斯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在西欧大学中任教的拜占庭学者。此后,众多拜占庭学者纷纷效仿他来到意大利担任各个大学的希腊语教师。他在佛罗伦萨大学的教学引发了意大利人学习希腊语言和文化的浓厚兴趣,为意大利培养了众多复兴希腊古典文化的健将,有力地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然而,他到意大利不只是为了传播希腊文化,更重要的目的是为陷入困境的拜占庭帝国寻求西方的军事援助。  相似文献   

10.
“双头鹰”是俄罗斯联邦国徽上的代表性标记。最早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大帝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经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其中生活着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斯拉夫人等。它一个头望着西方,另一个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现在,对于在东西方中寻找平衡的俄罗斯来说,“双头鹰”的寓意是再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视听艺术之一的动画艺术,色彩是其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作用,动画创作者赋予色彩的丰富情感使得动画作品更有吸引力。充分认识动画色彩作用,研究色彩所代表的情感意义,以及探究色彩与观众的情感互动,这将有利于我们总结动画创作中色彩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2.
徐涛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53-54,F0003
充溢着美的课堂教学,能使师生感到心旷神怡。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前对教材、教辅、教法、学法、学生等的直接观照,构思后形成的清晰完整的教学脉络,进而以充沛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将其呈现于学生,使师生达到身与竹化的至高境界,是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明代笔记中大型蜘蛛故事还未限定在海滨,清人这里,“海州”这一区域,成为大型蜘蛛传闻发生压倒一切的地区。叙事特点有:1、大蜘蛛具有变形为人的能量,有善良本性,可与人交往。2、大蜘蛛也属于妖怪一类,但道行较高,可同雷公或龙较量,有时甚至能击败雷公或龙。宋人笔下相关传闻开始随文化重心南移而偏移到东南沿海,还把巨型蜘蛛与宝珠传说结合,成为“意外得宝”与“识宝”叙事模式一个凝聚点。蒲松龄《龙戏蛛》承续了同情蜘蛛的倾向,而谴责龙与雷霆代表的“天公”,以强化实录性来增加可信性。  相似文献   

14.
论《山南水北》的反异化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少功在其《山南水北》中通过对人性被异化的都市文明与多少带有原生态文化因素的八溪峒乡土文明的对立性审思,对唯经济主义的揶揄以及强烈的生态意识和对体力劳动的热情赞美张扬了颇具现代性的反异化姿态。  相似文献   

15.
中人是清代土地交易的重要参与人之一,是契约订立过程中除当事人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参与者。大屯契约4人以上作为中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有族长、亲族、妇女、立契者本人等。中人构成方式和立契者、参与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中人对晚清以来安顺屯堡民间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姜苓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05-106
通过语言、行为、幻灭感三方面剖析霍尔顿身上体现的个性危机与现代主义文学中对传统主流文化产生的疏离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稳定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坚持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综治队伍建设,做好教育、转化、打击、防范等工作,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与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几个主要阶段。80年代以后至今在政府投入内部进行了重心下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重心上移(乡镇与县)的关系调整、教育与其他部门关系的调整(预算单列)、政府投入及其与外部投入的关系调整。在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于1995年以后采取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方式进行特殊投入。经一系列制度变迁,我国已形成较有特色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相似文献   

19.
元朝政府文教政策的调整,各处地方官的积极推动,南宋遗民儒士、理学家、普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及宗族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上述各方力量所形成的合力,促成了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按所在地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特别是淮河流域一带,书院创建较少。按创建年代分,元代中后期安徽境内新建书院较多,也有不少前代所建而在元代得以留存的书院,经过修复被重新利用。按创建主体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绝大多数为民办,官办相对较少。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控制的加强,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官学化趋势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0.
提高民族高校领导干部的素质,一是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教育方针、政策。二是努力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管理知识。三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四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依靠教职工办学,识大体,顾大局,长计划,短安排,加快学校的发展。总之,要用“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和提高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