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坏事"却能"传千里"?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发现,"坏事传千里"的成因与传播过程的诸多构成要素皆有关,受众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都在潜移默化地推动"坏事"传播;传播负面信息并非只会产生消极影响,大众媒体在负面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若能采取正确的应对和引导措施,"坏事"同样可以发挥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舆论监督是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公证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其唤醒民众的作用和产生的社会巨大压力是其他监督方式无法代替的。说白了就是对事件的曝光,就是揭露事件真相,把事件置于阳光下,摆上大舞台,使事件尽可能地还原本来面目,让广大群众或远距离宏观或近距离地详细地观察事件,评定事件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这类报道无疑更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上呈现的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一旦提到舆论监督,受众首先想到的就是新闻媒体的批评。由于媒体的传播特点,使之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一些不光彩的行为被媒体披露出来,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广泛传播,给被批评的个人和集体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将有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造成无端的损害。所以,媒体一定要在舆论监督中保持平衡,保持报道的客观真实。如今,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平衡报道"被越来越多的提及。笔者认为,所谓平衡,不仅包括监督与被监督的平衡,还包括内容的平衡和感情色彩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句俗语,“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还有一句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两句体现中国人关于个人品牌经营传统智慧的格言,同样可以应用到城市品牌的管理中去.只不过要做小小的改变:一方面,对于每一个和城市有关联的人(经济学的概念叫做利益相关方),要让城市的良好名声留存在他们的记忆中;另方面,还要让这些对城市留下良好印象的人们愿意将自己的良好印象进行二次传播,以告知更多的人,让好事传千里,坏事处理应对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5.
安宁 《新闻窗》2009,(4):57-57
时下,有的新闻越来越像小品,小品越来越像新闻。小品是戏,新闻求真;小品收获票房,新闻传递价值。这两者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居然在一些媒体上进化得不分彼此,难辨雌雄。自从眼球成为经济以来.为了牢牢抓住这一面部器官,礼教退居二线,本能闪亮登场。火爆一点,肉麻一点,暧昧一点。点石成金。如此三点式在聚先灯的催情下,登堂入室,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阴阳裂变,乾坤挪移。媒体求新求变.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把眼光聚焦在灰色、暧昧、甚至是丑恶,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近期,北京电视台的"纸馅包子"报道失实事件沸沸扬扬,人们热议不断。国家有关部门对"纸馅包子"事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对北京电视台相关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鉴于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组临时人员訾某涉嫌违法,司法机关已依法严肃处理。北京电视台党委召开会议,决定以此事件作为反面教材,在全台深入开展整改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郭金民 《青年记者》2013,(17):18-19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着海量信息。我们又处在一个新媒体时代,自互联网面世以来,新的传播形式层出不穷,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不确定性。在竞争压力中,传统媒体进入"内容为王"时代,一般性信息难入其"法眼";"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和随意性给企业负面  相似文献   

8.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肉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况。"对于青少年来说,维持健康、愉快的生活,一要身体健康,二要心理健康。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作为社会环境之一——媒体工作者,尤其是少儿节目的传播者,责任在肩,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利用媒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2):48-58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和非对称的,而是具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层级对称性,形成一种趋同和趋近的"话语流动圈"。这种话语层级并非基于实体性或线下性的社会因素,而是基于线上性和准虚拟化的话语特征。在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受众。对传-受者的话语层级基于线上活跃度、互动性、影响力的定量检验和分析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现象,在所考察的媒体样本中是存在和显著的。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话语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0.
陈仲龙 《现代传播》2014,(4):167-168
随着网络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论坛等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公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公布与传播信息。尽管国家出台了网络监管的相关政策,但是"真相不出门,谣言已传千里"的现象仍是频频出现,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有必要针对社会上散播的各种谣言,及时作出正面的回应,用令人信服的澄清性报道遏制谣言的散播,  相似文献   

11.
《传媒》2012,(10):82
9月6日下午,以"嫌体品牌,价值几何"为主题的第4期搜孤传媒沙龙在搜孤网络大厦举办,该沙龙是由传谋杂志社策划,传谋杂志社与搜孤网传谋频道共同主办的。论坛邀请了传媒研究专家、谋介市场研究机构专家以及媒体代表,共同就品牌对媒体发展的意义、目前国内媒体品牌价值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衡量媒体品牌价值、如何提升媒体品牌价值、对国内媒体品牌排行榜的认识和建议、打造"中国媒体品牌实验室"构想等问  相似文献   

12.
越轨行为,自古有之,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行为,一般包括犯罪、违法、违纪、违德和违俗等几种类型。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越轨行为是任何健康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轨行为由社会创造出来,又反作用于社会。而对社会的影响初露锋芒是在19世纪上半叶大众化报纸兴起以来,这一时期在新闻史上被称为"黄色新闻时期",犯罪、违法违纪、违德、违俗,各种各样具有新闻价值的越轨行为被媒体广泛传播,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媒体就像一个放大镜,让越轨行为传之远,传之广。  相似文献   

13.
康凌 《新闻爱好者》2011,(24):60-61
手机媒体开辟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新领域,减少了媒介传播的障碍,快速地吸引受众的参与。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地迎合了受众快速阅读的心理,同时具备移动性、便携性等优势,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使手机媒体的移动阅读模式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更适用于零碎时间的浅阅读,因其贴身性、便捷性、互动性、移动性、私密性的特性受到高度认可。本文阐述了手机媒体及其传播特点,根据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体现了手机移动模式的优势及其面对的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食品、饮料及许多日常用品质量问题纷纷被媒体非正常曝光,甚至炒作成“健康危害”事件,令人遗憾的是渲染这种消费情绪的却有不少是虚假新闻或夸大其辞的宣传,利用社会大众重视自身健康的心理及对媒体的信任感, 大肆炒作,引发一起又一起的消费恐慌事件。那么其根源何在,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和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呢?本文试图就此问题材发表自己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5.
台湾媒体尤其是绿营媒体,在涉及大陆的报道及舆论导向方面,往往流露出刻意操作痕迹,显露了意识形态上的"污名化"倾向。这种"污名化"倾向其实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心理根源。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剖析台湾"媒介污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内在基源和技术来源,探讨在岛内媒体形塑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升媒体公信力是个系统的问题,就电视媒体而言,公信力的提升涉及到电视传播活动的方方面面。由于"媒体公信力是一种传播过程的产物,更多的是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①,在新闻传播中,传受互动的运用增强了电视媒体与其观众的关系,对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必然带来影响。电视新闻互动,从受众的角度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传者提问——受众回答——传者回馈"三个环节;从传者可操作性的角度看,大体可以分为"设置话题内容——设定互动形式——控制回馈言论"三个方面。当  相似文献   

17.
以本土化来实施定位的差异化县级电视媒体受覆盖范围、实际受众、制作能力、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局限,节目定位的"本土化"是其突出重围、反败为胜的最佳战术,究其原因主要有:观众的求近心理。媒体提供信息满足受众,信息能否被受众接收?在这个传与受的过程中,受众的"求近"心理占有很大的因素。受众的"求近"心理是指受众更容易被自己周围发生的或与己有关的信息吸引的心理。要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求近"心理,媒体就必须选择与受众密切相关的信息。现在可供观众选择的频道一般有40-150个,但是在收视率上都存在不可否认的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逐步加大,更加关注卫生科技进展和健康领域动态。而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对媒体如何维护公众健康知情权,如何把握健康领域的热点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在健康报社从事多年采编工作,现就卫生行业媒体如何把健康领域热点报道做"专业"提些浅见。抓选题从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粱云 《新闻前哨》2013,(9):49-50
新闻媒体素有唱"四季歌"的传统。每当遇上全国和地方两会、党代会等重大政治节点,媒体都会围绕同级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以及相关社会热点,策划推出一批主题报道,以期为重大政治活动的顺利举行,创造一个正面、向上、团结、鼓劲的"舆论氛围"。可是,当前不少主流媒体的主题报道,或者高高在上,说教味重,拒受众于千里之外;或者是单一的政府视角,笼统的简单灌输,虽然也"有观点、  相似文献   

20.
何蓓蕾 《新闻传播》2005,(10):68-69
传者、受者、内容和渠道是“传播”过程中几个最基本的要素。而传受双方也正是通过内容和渠道连接起来的。在媒体市场化运作日趋发达的社会里,内容和渠道都是传播者(媒体)的商品,媒体的竞争优势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业以各种方式的兼并与合作扩大集团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