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例如: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  相似文献   

2.
修辞格比喻,又叫“打比方”,指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这一事物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的语言现象。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明比喻的词)、相似点(本体与喻体共有的特点)。有时本体和相似点不明显,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根据这四要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及其若干种变式,后者常见的有博喻、连喻、引喻、缩喻、倒喻、逆喻、进喻、派生喻、类喻和较喻共十种。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介绍。 1.明喻:明显地打比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比喻词常用表相似关系的“像”、“好像”、“如”、“比如”、  相似文献   

3.
谈谈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比喻是选用事物的相似点(喻体)形象生动说明、描述本事物(本体)的一种修辞方式。常见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明显地以喻体说明、描叙本事物(本体)的一种修辞格。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它的表达形式是“甲像乙”。明喻中间常用...  相似文献   

4.
先分析一下实际修辞教学中存在的疑难点问题.疑难点之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分.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运用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分清呢?关键是明确概念.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类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比喻是打比方,本体和喻体凭借相似点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技法导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比喻句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叫“喻词”。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 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做比拟。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比喻与比拟,是文章生动形象的双翼。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家们是如何运用它们来让自己的文章生动形象的。  相似文献   

6.
一、比喻和比拟(1)反映的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例如:①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②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  相似文献   

7.
<正> “甲不象(是)乙”这种修辞现象是不是比喻?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甲不象(是)乙是比喻,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即“反喻”,其根据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相似点,而这相似点需从本体或喻体的反面去理解;另一种是,“甲不象(是)乙”不能算比喻,理由是它既然用了否定形式,那“甲”,“乙”就不具有相似点。  相似文献   

8.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班许多同学对修辞格中借代和借喻、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总搞不清,请您给予答复。敬礼! 安徽桐城师范吴永胜吴永胜同学: 借喻和借代都属于材料方面的修辞格。借代同借喻有相同点,都是用另外的事物直接代替本体事物;不同点是,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性质上相似点或相合点,如:  相似文献   

10.
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等辞格的划界,是个颇为麻烦的问题。从名称来看,“比、喻、拟”三者可以互训,因而比喻、比拟难以区别;从定义来看,比拟、移就、拈连都是“把适用于甲对象的词语移用到乙对象”(郑远汉/1982/P.62),三者亦难以分辨。如果将名称、定义综合起来看,这四个辞格的界限问题就更为复杂了。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它们加以区别,也有一定的效果(参看郑远汉/1982)。但是,像“比喻重点在‘喻”’、“比拟的重点在‘拟”’(黄伯荣、廖序东1991/P.225)这样一些毫无形式标志可供操作的区别条文,似乎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根据联想,用与甲物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格。它是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艺术手段,运用得极为普遍,它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概念的事物形象化,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把深奥的哲理浅显化。博喻,则是用众多的  相似文献   

12.
课文中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象征、衬托等,为小学生学习联想提供了范例。运用修辞格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讲准相似点,认识联想。例如比喻,就要让学生认识哪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本体),哪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喻体);并讲准相似点,懂得  相似文献   

13.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或把甲事物易化成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重点在拟,形象直接,能把无生命或有生命的事物写得更加鲜活、更有感情、更现本质,使语言因此而产生韵味、迭宕有致;使内容因此而蕴藉深长,耐人寻味。运用比拟,要善于抓住事物本身的特征,合理想象,大胆创造。下面试从构成上作些品析。一、在类比联想基础上形成的比拟。如: ①接着就飞出了八岁的宏儿。②蓝色的火焰舔着锅底。①中的“飞”是模拟禽类比人,②中的“舔”是模拟哺乳类比物,两者都紧扣相拟点,拟得贴切形象、生动活泼。若分别换成“跑”和“烧”字,则文采顿失,韵味全  相似文献   

14.
比喻又叫譬喻,根据甲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的修辞方式。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用“像”字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相似点上来打比方。但是有“像”字的句子并非都是比喻句,这里主要谈两种不是比喻的“像”字句。一、比较不是比喻。性质相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在“像”字句中,相同的事物往往构成比较,以表示相类或相同之处,或者表示看起来有些像,有时用于对具有相同点的事物的推测,或含有推测的意味“。像”含有“如同”的意思。例如:“黄山真像…  相似文献   

15.
说拟喻     
拟喻,即比拟式比喻。它是比拟和比喻两种辞格的融合。客观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即决定了辞格间“非此即彼”的质的差异和对立,也决定了它们“亦此亦彼”的融合连通。拟喻作为两种辞格的交合,是意与象的奇妙组合,是人与物的典型融通。根据比拟的两种类型,我们可将拟喻分为以人喻物的拟人式比喻和以物喻人的拟物式比喻两种。  相似文献   

16.
比喻最常见,但它又常常与其它修辞方式相混淆。以下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的“喻”是“说明”的意思,比喻着眼于“相似”,大多属于对喻体作静态的说明或描写,突出本体“像什么”。比拟的“拟”是“仿照”的意思,也就是直接把本体当作拟体来描写,大多是动作神情的描写,突出“做什么”。在句中,各种方式的比喻的喻体名称都是出现的,而比拟的拟体名称却是不出现的。例如(拟体动态用“———”标示):(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相似文献   

17.
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等辞格的划界,是个颇为麻烦的问题。从名称来看,“比、喻、拟”三者可以互训,因而比喻,比拟难以区别;从定义来看,比拟、移就、拈连都是“把适用于甲对象的词语移用到乙对象”(郑远汉/1982/P.62),三者亦难以分辨。如果将名称、定义综合起来看,这四个辞格的界限问题就更为复杂了。  相似文献   

18.
修辞手法     
比喻考点分析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二者的词语)组成,它包含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五种。构成比喻的条件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物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19.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他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于“喻”(比喻);借  相似文献   

20.
比喻与比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构成比喻的因素有三个: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象”、“是”等词)。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出现。构成比拟的因素,也有与比喻相应的三个:本体(拟被比的事物)、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拟词(体现拟体动作、性状特征的词语,移接在本体上,使本体获得拟体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