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碱盐”是九年级化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教材在第十单元中首先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其次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相似文献   

2.
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第八章第四节,第八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它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使学生对无机物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一章是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总结。第四节“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在本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第三节学习的是“常见的酸、酸的通性”第四节重在指导学生用学习酸的方法来学习碱,并通过分析碱与酸的差异更加深了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为盐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四节的第二课时要讲的…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学内容的分析1.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课程标准中与本课题相关的要求有: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碳酸盐等。"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探究"属于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将碳酸盐的性质穿插安排在"酸的性质"、"碱的性质"和"几种重要的盐"等内容的学习中,知识点分散,简化了盐的化学性质学习的难度。但分散的知识点,难以让学生全面掌握、运用盐的化学性质。这一专题能帮  相似文献   

4.
初中化学第八章是《酸、碱、盐》一章,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几种常见酸、碱、盐的性质、用途,以及酸、碱、盐和氧化物等各类物质的通性.学生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应注意克服“易学易忘”和“难记难用”的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初中化学中“酸、碱、盐”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章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掌握。如何让学生很好地学习,以掌握这一章的知识内容呢?1抓住关键第一节“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以及第二节“几种常见的酸”是这一章关键的两节。因为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大都在溶液中进行,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因此酸、碱、盐在水中电离的相关知识很重要,既可帮助理解酸、碱、盐的概念,又可帮助理解这一章的化学反应,如BaCI2溶液与Na2SO4溶液的反应实质上是Ba2 SO42-=BaSO4↓。另外酸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对这一章起着至关重…  相似文献   

6.
酸和碱是化学中常用的两类物质,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生活中的酸和碱"是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一节,教材主要是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酸和碱是两类不同的物质,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或者pH试纸识别,物质的酸碱性主要由微观粒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决定。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常常碰到酸式盐的生成和与酸、碱、盐反应的问题,由于统编化学教材没有系统的讨论,学生学习时常常对在什么情况下形成酸式盐以及怎样判断酸式盐与酸、碱、盐反应的产物,有困难,因此,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往往是错误的。本文拟就教学实践中常见的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在怎样的情况下形成酸式盐: 1.过量的酸性氧化物或酸和碱反应时。这  相似文献   

8.
"溶液的酸碱性"是粤科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常见的酸、碱、盐"一章的第一节,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思路,该节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以下问题:在实验室中如何确定物质中是否含有酸?引导学生踏着伟人波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酸、碱、盐是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物质,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本专题通过对前面几个专题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的分析和归纳,使我们对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地掌握。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要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会用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会用指示剂和pH试纸进行检验溶液的酸碱  相似文献   

10.
浅议酸、碱、盐、氧化物的教学郝殿兰初中课本的第五章教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酸、碱、盐、氧化物的定义、命名、通性和相互反应的初步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在以后学习元素和化合物时用一般规律去指导个别的学习,做到以简驭繁,因此该章的教材在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  相似文献   

11.
寓教于乐是实现学生从苦学到乐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以"酸和碱"复习课为例,从"回顾常见酸和碱""归纳酸和碱的通性"和"掌握酸和碱的性质"这三个教学环节着手,通过巧用"化学扑克"及设置不同的趣味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掌握酸和碱的相关化学知识,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化学的趣味性,增强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2.
CO2与NaOH的反应是"常见的酸和碱"一节中氢氧化钠的重要性质之一。然而,教材中只给出了相应提示,并没有安排实验。在教学中,广大化学教师对该反应进行了许多的实验设计,独具匠心,精彩纷呈,或作为演示实验,或作为学生探究实验;有的利  相似文献   

13.
1 对知识不断整合,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让学生学会分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各个单元知识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按一定规律去联想,揭示知识内在的规律性,产生知识的飞跃,实现学习的目的.初中化学第八章是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落脚点,学生对酸、碱、盐的概念在第一节中学生比较难理解,通过学习"盐酸、硫酸"后,由具体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现象,逐步在学生大脑中形成这两种物质的表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性质所表现的相同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最后回到第一节内容,学生便很清晰地形成了"酸"的概念,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形成碱、盐的概念,通过典型物质的学习,逐步归类,形成知识结构--酸、碱、盐各类物质及相互转化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分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揭示其规律,才能产生超越教材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章教材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教学要求为:1.使学生掌握酸、碱、盐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的酸、碱的性质和用途;(着重讲盐酸和稀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常识性介绍浓硫酸、硝酸、磷酸).2.初步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氧化物各类物质的分类、命名和通性,以及各类物质间的衍生关系和相互反应的初步规律.3.初步掌握复分解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和中和反应;了解PH值的含义和PH试纸的用法;初步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4.学会使用浓硫酸、浓碱和指示剂以及进行酸、碱、盐和氧化物间反应的实验技能;能鉴别一些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为实现上述教学要求,设计了如下练习题并附有答案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将初中化学下册"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下面简称"该表")前置教学,让学生利用"该表"系统地学习离子符号,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酸、碱、盐和氧化物类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及分类,复分解反应的书写,甚至上升到酸、碱、盐反应的各类中考题型的解法,使"该表"成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中,"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是学生化学学习上的一个分水岭,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最后一项学习内容,容量较大,涉及面较广。文章从简化图形、物质分类以及微观本质的角度来归纳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酸、碱、盐反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复习要求1 了解 浓硫酸和硝酸的重要性质 ;常见酸碱盐的物理性质与用途 ;化学肥料的种类和对农作物的作用。2 掌握 常见酸 (盐酸、稀硫酸 )、碱 (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盐 (NaCl、Na2 CO3 、CuSO4等 )的化学性质 ;酸、碱的通性。二、知识结构溶 液导电性 →离子→酸常见酸 (盐酸、稀硫酸 )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主要用途 ,浓硫酸、 硝酸的特性酸的通性( 1)跟指示剂反应( 2 )跟金属反应( 3)跟碱性氧化物反应( 4)跟碱反应 (中和反应 )( 5)跟盐反应碱常见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 :物理  性质、化学性质、主要用途…  相似文献   

18.
常见的盐有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氯化钠俗称食盐,常通过海水晒盐的方法制得粗盐,再通过提纯最终制得粗盐.其中粗盐提纯的步骤、注意事项是本节重点之一.碳酸钠俗称纯碱,但不是碱,而是盐.根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可采用加酸(观察放出气体快慢)或加热(观察是否有气体放出)的方法区分这两种盐.通过学习常见盐的性质,可知盐的化学性质一般有四点,而具体反应能否发生需要根据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酸、碱、  相似文献   

19.
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是中学阶段常见的四种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尤为重要,它贯穿整个高中教学过程。学生最早在初三"酸、碱、盐"部分开始学习复分解反应,其定义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一  相似文献   

20.
解析 本题概括了不用其它试剂鉴别一组物质的几种典型情况,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重要酸、碱、盐的特征性质和相互反应规律及反应现象的掌握情况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是中考的常见题型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