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通過對曹雪芹繪畫生活、内務府旗人身份以及從梵蒂岡圖書館所見之"兩蝶一蜂牽牛花圖"、"茄子茄花圖"、"墨蝶紅牡丹圖"的考察,指出曹雪芹通曉中西繪畫技法,其中西洋畫法可能受到了同時在内務府如意館供職多年的郎世寧的影響,并體現在曹雪芹關於"迷筆"、"用光"的畫論中。而這些"曹雪芽畫論"作爲《廢藝齋集稿》的部分殘稿,其存在的可能性與合理性對於論證《廢藝齋集稿》的真實性有重要意義。  相似文献   

2.
城南客话     
步障:實物和常理《辭海》“步障”條云是“用以遮蔽風塵或視綫的一種屏幕”,引《晋書·石崇傳》:“崇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作紫絲有布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沈從文編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從本圖和敦煌開元天寶間壁畫《剃度圖》、《宴樂圖》中反映比較,進一步得知古代人野外郊游生活,及  相似文献   

3.
一 文徵明《雨餘春樹》的問題 石守謙先生在討論文徵明(1470-1559)的畫作《雨餘春樹》時說:"雖在畫題上未見與送别有關,實際上却是出自那個轉變時的一幅送别圖."①石守謙承認此畫從主題上與送别未必有關,表面上"只是一幅充滿古意、清雅的山水圖."并且,《雨餘春樹》"不僅僅是對某一狀况下、某一蘇州地區風景外形的描繪而已",這種山水"與畫家對吴地山水的感覺有關","還有深厚的文化傳統".  相似文献   

4.
以著作宏富蜚聲海內外學術界的張舜徽先生,新近又問世了兩部宏篇巨著:一是他四十歲以前寫的未出版過的書稿的結集《舊學輯存》,三大册,九十多萬字;一是他花了三年時間到七十六歲完成的《中華人民通史》,也是三大册,共一百多萬字。從時間和年齡的跨度上講,這兩部書恰好向人們展示出一位一輩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辛勤耕耘的學者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陳寅恪先生撰《柳如是別傳》,條件所限,搜討材料極見艱辛,仍有不能彌縫之處,故推論多有,而"俟考"數見。此稿殺青刊布,至今三十年,贊譽及批評皆多,而以新材料考其俟考,補其未及者,并不多見。今人眼福大勝前人,三十年間新材料層出不窮,然終究事與願違,其間因緣又是如何呢?陳先生當日撰《柳傳》,遺闕很多材料,此爲事實。以"錢氏家難"爲例,其間幾個關鍵人物,如主犯錢朝鼎,從犯錢曾,替錢家訴訟之嚴熊,他們皆有詩集,然條件所限,陳先生都沒能看到。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談的“吉祥圖案”,是指附在器物上的一種寓意幸福的紋樣。我國古代美術論著中無“圖案”一詞,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裏稱之為“樣”,如說畫家董伯仁“有雜畫臺閣樣”,又有關於竇師論“初為太宗(李世民),秦王府咨議相國錄事參軍,封陵陽公……凡創瑞錦宮綾,章彩奇麗,蜀人至今  相似文献   

7.
正正如范曾先生所言:"中國畫是哲學的、詩性的和書法的"(《中國畫法研究》p.79,以下只注頁碼),"詩爲畫魂,書爲畫骨"(p.47)。那麼哲學可謂統魂與骨爲一體的精神脊梁。統觀全書,縱論古今,橫比中西,閎中而肆外,其中心主題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哲學底蘊。"我們談中國畫法必須從形上之學開其端,否則終身勤於斯而不聞道,始於渾噩,終於渾噩"(p.17)。論畫法而不帶匠氣,緊扣哲學的脈絡,此乃范先生該書立意高遠所在。筆者於畫法是門外漢。但掩卷之餘,受范先生弘論啟發,和之以幾點由形而上引發的思考,謹回鳴金玉之言。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除了《紅樓夢》小説以及《種芹人曹霑畫册》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套著述《廢藝齋集稿》曾於七十多年前短暫出世,後又驟然消失在衆人眼前。本章即透過殘存的材料和訊息,嘗試論證在此書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誌》内所提及的"舅鈕公"即國舅鈕祜禄氏伊松阿,"惠老四"爲宗室敦敏的族弟惠敏,"過子龢"是董邦達應認識的過秉鈞。這些新發現不僅與前書中各當事人的種種訊息若合符契,且其人脉網絡所出現的許多前所未知的鏈接中,還包含不少紅學界熟悉的人物(如阿濟格、永忠、李煦、陳浩、黄克這等),此研究應可强有力地支撑《廢藝齋集稿》一書的真實性,并讓我們看到曹雪芹在小説家之外另一個前所陌生却又令人悸動的面向:一位實踐派的人道主義者。  相似文献   

9.
《游园惊梦》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最为著名的一折。这一折以文彩著称,曾轰动文坛,风靡大江南北,“几令《西厢》减价”(《顾曲杂言》),赢得后世许多青年妇女的同情之泪。此折戏曲素材来自佛教名著《法苑珠林》。  相似文献   

10.
正中國是竹子品種最多的國家,主要生長於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據《辭海》截,有毛竹、剛竹、慈竹、淡竹等三百多種,其中以毛竹產量爲最。因竹子虚懷勁節、刚正不阿,有"君子"美譽、"平安"吉兆,歷來被文人雅士所喜爱。"寜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庶幾成了中國的文化符號,故常被選作詩、書、畫、雕的表現題材。特别是以毛竹根部爲原材料雕刻加工而成的民間傅統手工藝品,因質地細腻、光滑,紋理清晰、美觀,更受世人青睐,在藝術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張岱所著《陶庵萝憶》,稱濃仲謙的竹根雕"巧奪天工","勾勒數刀,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籍華裔學者葉嘉瑩教授自一九八二年始,每歲夏間來成都,與余撢研評論唐五代兩宋詞,竭四年之力,至一九八六年,共撰《靈谿詞說》四十二篇,自創體例,發抒所得,既已刊行问世矣。葉君嘗出示其舊作詩詞,而每有新什,亦必就余商榷利病,不憚删改。數年前,其女弟子某君輯錄葉君所作刊於台灣,曰《迦陵詩詞稿》(附有散曲),去取未盡當也。葉君擬删補重刊,乞序於余。余不  相似文献   

12.
墓葬中的"擬山水畫"同時提供了兩種信息,既涉及地下墓室中爲死者設計的繪畫程序,又涉及它們所模擬的地上山水畫作品。本文討論近年在唐代墓葬中發現的若干這類壁畫,通過檢驗它們的内容、位置、樣式和風格,力圖把中國美術史中的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以考訂鑒别爲前提的繪畫史研究和以考古發掘品爲基礎的墓葬美術研究——在方法論和歷史研究兩個層次上進行結合。  相似文献   

13.
文長書畫的來源徐文長善書法。陶望齡《徐文長傳》謂 渭於行草書尤精奇偉傑。嘗言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識者許之。袁宏道《徐文長傳》云: 文長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子不能書,而謬謂文長書决當在王雅宜、文徵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也。陶望齡謂文長“其論書主於運筆,大概仿諸米氏云”。黃汝亨《徐文長集序》謂:“書似米顛,而稜稜散散過之,要皆如其人而止”。文長書受米字的影響是明顯的,但不主一家。文長題跋,屢次提到南宮,但並不特別地推崇,以为是天下一人。他對宋以後諸家書的評價是公正客觀的,不立門戶。《徐文長逸稿·評字》: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編》正如《朝花夕拾》,是魯迅為解决“個人時間”与“歷史時间”之緊張關係而進行的静夜掙扎。他那“放在引號中叙述”的基本策略在此书中有更精彩的表演。由《補天》到《鑄劍》到《奔月》,他最終择定了“油滑”的即“混淆古今”的叙述方式,使來自文獻与當代的众多引語在同一作品空間中同質地發声,从而將“过去”的故事、“未來”的闡释納入他寫作的“現在”,以反抗那個話語秩序分崩離析的時代里講故事者的悲喜劇命运。  相似文献   

15.
一 庫木吐喇石窟第34窟壁畫中的"象輿"庫木吐喇石窟第3 4窟主室正壁上方繪有一幅因緣故事,此幅分别著録於《新疆石窟·庫車庫木吐拉石窟》和《中國新疆壁畫藝術·庫木吐喇石窟》①(圖1).前者圖版説明稱它為《須達多乘象勸化緣》:"過去有一長者,名須達多,以祇園精舍、百干金錢布施佛僧,他想‘若勸化貧窮下賤减割針綖,而用布施,……復得無量無邊功德’.於是‘乘大白象於四道頭街巷里陌,處處勸化’.坐在象身上的即是須達多,身背一小箱".後者圖版説明則稱之為因緣故事:"轉輪王乘的象前腿跳起,轉輪王手攀樹枝,似與大光明王本生相關.佛經説,鄰國給大光明王送了一頭白象,王非常喜歡,請來象師來馴象.當象馴服好後,國王乘象來到一顆(按應為棵)樹下,象突然狂奔.王責問象師.象師回答説,我能馴服它的身,但無法馴服它的心.該畫面與龜兹石窟中大光明王本生不同的是,王身後背着箱子,後面一人也背着箱子."畫面所表現的故事内容,兩書的解讀頗不相同.不過據所謂"王身後背着箱子"——當然這不是箱子——來看,此幅所表現的應是《須達多乘象勸化緣》.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学术态度和学术思想,像血液一样流贯于他的全部著述之中。这种学者的执着使他的历史研究事实上与文化史相重合。《元白诗笺证稿》等直接关涉文学创作的以诗文证史的著作姑且不论,即使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那样的纯史学著作,寅恪先生也是选取从文化史的角度来加以立说。1951年撰写《论韩愈》,开宗明义即提出,他的文章是要确定“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  相似文献   

17.
历书起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在古代中國人宇宙圖象中,時間與空間密切聯繫在一起。人生天地之間,凡百行事,都必須選擇在合適的時空點上進行,方能吉利有福,反之則有禍而凶。所謂“敬天之紀,敬地之方”(《欽定協紀辨方書》乾隆御製序),正是此意。堪輿、擇吉  相似文献   

18.
《韩昌黎文学传论》(以下简称《传论》)由三秦出版社于2003年1月出版。这是西北大学教授阎琦继《韩诗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韩愈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之后的又一部韩愈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19.
正本書文字所用之文獻,多取自清初別集;鋪叙論述,大皆圍繞當時之遺民與贰臣間之交游。兹輯成集,用便就正於海內外之方家。憶余三十年前訪書滬上,於范祥雍先生齋頭得見曹溶(秋岳、倦圃。1613-1685)《靜惕堂詩集》(雍正三年刊本)。曹秋岳於順、康間,以朱明之舊臣,累膺地方大吏,南起百越,西北至雲中,名列《贰臣傳》。《靜惕堂詩集》乃余久欲得讀之書。當日蒙范先生允假歸客舍,窮旬日之力,翻讀曹集,然後知秋岳於康熙改元至二十四年(1662-1685)  相似文献   

20.
道学文化与企业管理──学者与企业家对话录隗瀛涛,薛永新隗瀛涛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四川省历史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四川保路运动史》、《四川近代史稿》、《重庆开埠史》、《近代重庆城市史》等。薛永新成都恩威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