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浒传》被搬上舞台后,用多种戏剧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样的故事情节,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这些剧目,通过视觉和听觉效应传播给观众,这种视听和传播相结合便具有了审美效果。文章从《水浒传》戏曲传播中的女性世界的整体概况和水浒戏曲传播中的女性的极端化解析这两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2.
据《红楼梦》改编而来的戏曲称为"红楼戏"。清代"红楼戏"中写"黛玉葬花"戏的戏曲作品较多且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戏曲集》中的"黛玉葬花"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清代"黛玉葬花"戏对小说《红楼梦》的改编,从而分析清代"黛玉葬花"戏改编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伸振奎作为清代改编《红楼梦》小说为戏曲的第一人,学术界一般只是将其与《红楼梦》的传播相联系,而对其戏曲创作的成就,特别是剧作总数至今没有定论。对仲氏在《红楼梦传奇》创作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和高度的戏剧创作技巧则论之甚少。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15,(4):46-51
从传播学的角度,中央电视台2011年推出的长篇电视剧新《水浒传》是四大名著第二次改编中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新《水浒传》利用当下"电视—视像"改编名著的技术优势,并借助多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了《水浒传》视觉传播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对于小说原著的思想、人物和情节也做了适当的改动,有些内容是全新演绎甚至是颠覆。这些改动一方面体现出编导、演员对原著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迎合当代大众期待视野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嘉时期的泰州人仲振奎,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首编者,在《红楼梦》传播与改编史上的地位已逐步得到公认。其祖居泰州东乡西场古镇,清乾隆时移泰州城居住。其父子、兄弟皆有著述,其家世对其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早在清代,就出现了将《红楼梦》改编成戏曲的文学现象。清代红楼戏在结构安排、内容表达和语言风格上存在着诸多共同点,本文将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清代红楼戏改编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水浒戏曲的传播主要是以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为主角的剧目。"五四"运动以后,欧阳予倩改编的京剧《武松与潘金莲》,洪深改编剧的评剧《阎婆惜》,都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水浒戏曲的改造,以《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为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水浒戏曲出现新变,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产生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译本《水浒传》当属中国古典小说海外传播的典范,其前后三个版本均表现出装饰性的插图。更重要的是,插图画家珂弗罗皮斯多以中国戏曲脸谱与服饰装扮人物,有意识地摹拟戏曲演出的舞台场景,并呈现戏曲表演动作与状态,从而赋予图像叙事明显的“表演性”,给小说添加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又为西方读者接受《水浒传》打开方便之门。这种图像叙事的表演性,既符合清代以来小说插图“戏扮化”的整体倾向,也离不开梅兰芳赴美演出等时代因素,特别是珂弗罗皮斯对中国戏曲演出的切身体验与有限认知。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和演绎,经历了全本、散出选本和改编本三种演出形式,同时还经历了剧本结构、声腔、曲辞、表演的改编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历史久远的舞台演绎过程中《牡丹亭》承载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经典特质,又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修改和完善。这种传播丰富了戏曲舞台,同时也保护了古代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潮州歌册对同名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进行情节增删、细节创新、字词更替等文学叙事改编,并融入潮汕民俗风情,体现说唱文学艺术特色。相较于话本小说,潮州歌册传播环节发生显著改变:传播方式从案头阅读到口耳相传;传播者从书商文人到说唱艺人;接受者从广大市民阶级到特定女性群体。立足歌册与话本小说传播要素之变化,可考察蒋兴哥故事因何改编、如何改编和改编效果等问题,认识书面作品与说唱文学两种文体表现方式、审美情趣差异。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更为显明,不少传奇、杂剧的题材都来源于小说,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相较而言,戏曲改编《红楼梦》小说有一个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学价值:小说中精妙的细节描写、风格各异的诗词歌赋等,都可以成为剧本创作的原材料。当然,能否在尊重原著美好意旨并保留其原有神韵的基础上做到"因体而异,量体裁衣",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不妨对《红楼梦》中的《红楼梦曲》在清代《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清代‘红楼戏’")中的改编、化用情况加以探究,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2010年8月在乌鲁木齐举行了全国侠义小说研讨会。会议讨论了侠义复仇与过激行为问题;《水浒传》侠义的多向度以及在其中出现的文侠形象;清代公案小说对《水浒》侠义精神的背逆与“伪侠”的出现;清代的女侠与情侠问题;侠义小说中的“混混儿”是侠义的变形。会议还讨论了三派侠义小说的写法及影视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与稍后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清代的《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内涵独领风骚,并以其重要的美学价值而名重于世。  相似文献   

15.
清代地方戏曲中的杨家将故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移植、改编的传统杨家将故事,如《金沙滩》、《天门阵》、《杨义广征西》等等;一类是民间艺人新编的杨家将故事,如《四郎探母》、《牧虎关》、《杨八姐游春》,等等。传统故事主要取材于《杨家将演义》和宫廷戏。这类剧目在  相似文献   

16.
成书于清初的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名著。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中提出并阐发了诸多极富理论创见的文论思想,然而这些文论思想在清代的传播却是一个高开低走的传播局面。金批《西厢记》的文论思想在清初影响极大,并得到李渔、毛纶等文化名人的继承和发扬。然而清代中期之后,其文论思想的传播却出现失承的态势。之所以如此,既与清代的文化政策、思想风气有关,也与清代戏曲发展的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17.
戏剧作为一种通俗的文艺样式,在《红楼梦》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申所起作用十分巨大。但众多的清代“红楼戏”中,清代“红楼”第一戏创作与流传至今却未有定论。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推动了《红楼梦》在全社会范围的传播进程,促进了“红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围绕《红楼梦》展开的学术研究琳琅满目,其中多艺术介质的改编活动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秉要执本的扩散功用,不但推动了红楼文化的社会传播,更以其媒介特征和传播逻辑对其文化内蕴进行了异质同构。其中黄梅戏《红楼梦》的改编,用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安排,以戏曲的形式诠释了《红楼梦》崭新的主题内涵,辅以清新细腻的音乐格调,再赋予《红楼梦》现代化气息,让更多观众接受的同时,完成了对《红楼梦》的又一次艺术传播。  相似文献   

19.
《水浒新传》是张恨水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部《水浒传》的续书,它是接续金圣叹七十回本《水浒传》来写的。该书改编了《水浒传》的一些故事情节,突出了《水浒传》中梁山英雄的结局,借鉴了《水浒传》景物描写的手法并有所发展。同时,它将《水浒传》中"逼上梁山"的主题改变成抗金战争的主题,将原来的阶级矛盾改变成民族矛盾。在人物形象方面,它重新塑造了时迁、卢俊义、关胜等抗战派人物,强调了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和斗争,鞭挞、讽刺了投降派。作为《水浒传》的续书,该书在艺术上基本上是成功的,它的经验和教训在名著续书中带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