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明 《兰台世界》2004,(8):30-31
民国档案的鉴定与分级管理是一项全面性、科学性、复杂性的工作。开展民国档案的鉴定,实行民国档案分级管理,为建立全国民国档案目录数据库,实现民国档案信息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民国档案的作用,具有极其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黎明 《广西档案》2001,(1):37-37
近年来,档案界开展了对国民档案鉴定问题的讨论,究竟要不要对民国档案进行鉴定,笔试从档案馆的实际工作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冯蓉 《陕西档案》2002,(5):18-20
民国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等级鉴定、划控鉴定、复份鉴定、特藏鉴定、真伪鉴定以及存毁鉴定等方面的内容。依据《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对于永久保存的档案实行分级保管,民国档案属于永久性保存的档案,理当实施分级保管,于是等级鉴定便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4.
《档案》1999,(2)
1998年第2期《中国档案》发表了蜀言的《民国档案没有鉴定的根源》一文,文章指出:195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关于迅速清理敌伪政治档案资料的通知》,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正式的有关民国档案“片纸只字不得损毁”的规定。这是中央在当时环境下对民国政治档案的规定,而不是对全部民国档案的规定,对真正无用的档案要鉴定、销毁。民国档案鉴定工作没有开展起来的原因,一是在于当时代管民国档案的机关没有条件开展鉴定,而国家各级档案馆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才相继建立,民国档案从代管机关接收进馆后,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民国档案鉴定研究概况、民国档案是否应该鉴定、影响民国档案鉴定开展的原因、关于民国档案鉴定标准与方法的研究等方面对20年来民国档案鉴定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 ,并根据作者的研究心得 ,对民国档案鉴定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在建国后五十多年时间里,档案工作在民国档案整理工作中,遵循档案形成的客观规律,依据全宗原则、利用原基础原则,对全国民国档案进行了案卷级整理工作,逐步建立了包括全宗目录、案卷目录、人名目录、地名目录等在内的民国档案目录体系,部分档案馆还建立了馆藏民国档案案卷级机读目录数据库。不过,随着民国档案开放力度增大,对档案内容信息的揭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民国档案整理成果已难满足现有的民国档案工作需要,对民国档案信息作进一步开发,即开展民国档案件级整理工作已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但这项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崭新的,我们需要对其必要性、和案卷级整理工作的衔接、应结合档案馆数字化工作开展以及在整理人员启用上如何谋求社会力量的支援等等问题加以认真思索。  相似文献   

7.
张江义  ;吴红玲 《档案》2014,(11):13-15
王可风在长期从事民国中央机关档案工作的实践中,切中肯綮地提出了民国中央机关档案边整理边鉴定、边编辑边鉴定、边清理边鉴定的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民国档案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提出了“馆藏档案分级管理”的新概念,它是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强化档案管理的一项新举,对馆藏国民档案分级管理,必须首先对民国档案进行分级鉴定。该从国民档案分级鉴定运作的角度出发,指出许多国外先进的档案鉴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国民档案分级鉴定有借鉴作用。并提出了国民档案分级鉴定的内容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9.
民国档案是我国国家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档案宝库中一批重要的历史财富,而且是不再新生和增加成分的档案。长期以来,特别是地方档案馆,对民国档案进行鉴定的意识是微弱的,甚至是没有的。民国档案究竟有没有鉴定的必要?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兹就管见所及,谈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民国档案的鉴定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它不同于建国后档案的鉴定,不宜采取传统的划分档案保管期限的方式,不能按现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模式制定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应以特殊鉴定方式,用区分等级的方法深化鉴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三条“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分绵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局制定”的规定,与该办法第19条的原则精神,笔主张民国档案价值鉴定的模式,可区分为四级,一级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 的代表性档案;二是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三级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档案,四级(或称等外)为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  相似文献   

11.
对档案工作者来说,鉴定是最难应付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民国档案的鉴定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任务更为艰巨和复杂.为确保鉴定工作质量,参考与吸取欧美档案学界提出的鉴定标准(或称原则)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陈晓敏 《北京档案》2004,(10):34-35
民国档案整理工作是整个民国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提供利用的前提条件。在建国后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档案工作在民国档案整理工作中,遵循档案形成的客观规律,依据全宗原则、利用原基础原则,对全国民国档案进行了案卷级整理工作,逐步建立了包括全宗目录、案卷目录、人名目录、地名目录等在内的民国档案目录体系,部分档案馆还逐步建立了馆藏民国档案案卷级机读  相似文献   

13.
《广西档案》2003,(2):33-33
为建立全区统一的民国档案检索体系,促进和实现民国档案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南宁地区档案局(馆)根据全区档案目录中心制定的《广西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采集方案》要求.2001年3月起开展了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采集工作.分别于2001年4月底、2002年12月中旬完成本级馆和所属11个县(市)档案馆共6686条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的采集、汇总和报送工作。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的措施是: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的档案以公文为主。由于民国政府在档案立卷归档中实行的是"有文必档"的原则,使民国档案保存的案卷内容繁多,薄厚不一。由于公文没有和现代的公文一样形成文件标题,只能以问题为单位提供案卷级检索,给档案的鉴定、保管、利用带来了不便。民国档案文件级著录工作的开展,对建成全国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中心,实现民国档案馆际交流,更好地为历史研究服务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董丹华  李冰  刘璐 《山西档案》2023,(4):132-141
民国机制纸档案修复和传统手工纸档案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修复步骤、修复理念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对馆藏严重炭化民国机制纸档案的抢救性保护开展案例研究能够为民国档案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在档案无损检测的基础上开展病害治理、选择适宜的手工纸多层修复、对炭化部分局部加固,这些保护措施能够在保持档案原貌的基础上延长档案寿命。通过对修复效果的总结,可以获得民国档案修复保护工作的启示:应灵活选用修复材料;使用现代化的检测仪器助力保护工作;对档案碎片应能拼尽拼;修复过程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留档案原貌。  相似文献   

16.
档案鉴定工作是档案管理业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档案管理诸环节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项基础工作。其中,对到期档案的鉴定工作则是各地档案部门普通认为的老大难,却又是一项紧要任务。为此,随着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馆藏到期档案数量的与日俱增,不少档案馆陆续地开展了到期档案的鉴定工作。以建馆46年的南通市档案馆为例,该馆馆藏档案40多万卷,曾多次开展到期档案答定工作。如1988~1999年.  相似文献   

17.
杨林 《山西档案》2003,(1):19-20
根据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民国档案目录采集方案》和国家档案局颁发的行业标准DA/T2 0 -1 999《民国档案目录中心数据采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现我省已开展民国档案目录数据采集工作 ,为提高我省民国档案目录检索体系的质量与效能 ,现就各地档案馆在民国档案目录数据采集工作中提出的问题解答如下 :  一、民国档案著录工作1、民国档案目录数据采集对象民国档案目录数据采集对象是民国档案 ,即“民国时期国家机构、社会组织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权机构 ,社会组织除外 )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  相似文献   

18.
档案鉴定的最终目的是根据档案的价值选择存与毁,并对留存件保管期限予以确定。然而鉴定理论相对滞后,档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鉴定工作。档案馆不能做到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鉴定工作,直接导致需要鉴定的档案与日俱增。同时,鉴定工作费时费力,难见成效,档案馆也未能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致使鉴定负担越来越重,鉴定程序复杂也使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难上加难,其结果是造成了馆藏档案整体质量下降、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普遍不高的状况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9.
孙绪奇 《兰台世界》2007,(6S):37-37
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必要性 档案价值的鉴定是档案工作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档案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由于鉴定工作理论的滞后,导致档案鉴定工作没有得到普遍的开展,大量未经鉴定或鉴定后未作销毁的档案占用了有限的库房,占用了许多装具、耗费了许多人力去管理,造成了人力的浪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民国档案著录标引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民国档案现代化管理和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