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秀峰课堂”是桂林市秀峰区教研室开发的教师培养教研模式,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它以课堂为研究主阵地,以教师问题为研讨主题,以“专家引领+网络研讨+课堂实践”的形式,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旨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升教学水平,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第一届“秀峰课堂”的主题是“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以来,基于U-S协作的校本教学研究成为一个亮点,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特色.大学专业研究人员积累的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欲从事课堂研究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十分宝贵的,其专业的引领不仅必要且意义重大,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捷径之一.U-S协作开展校本研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引领集体备课、公开教学、评课活动等系列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另一条是通过“引领备研”、“引领听课、观课”、“引领评课”等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研究.专家基于校本教学研究的专业引领为教师观念的变革、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学校课程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经历:为了更好地践行“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学校办学理念,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价值取向,探索有学校特色、立足学生发展的“学养”课程架构和实施策略,加强“学养”课程的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与课程实施突破点聚焦在“学养”课程之中,旨在推动学校课程内涵、功能、结构、管理、教学、评价等实践研究,努力使课程成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载体,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瑞金市金穗学校立足生源“杂”、师资“弱”的校情,通过创立校级名师工作室、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等方式,探索引领教师阶梯式成长的可行路径。一是组建“草根”名师工作室,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形成教师发展新模式;二是探索构建阶梯式成长机制,同时基于教师实际工作中的真问题开展深度研修,真正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三是发挥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共研共享引领教师队伍整体提升,通过送教送研带领城乡教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提升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出发,厘清了“课堂革命”的内涵及“课堂革命”的必要性,并针对现行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要以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心灵革命”为引领,采取“内容革命”“方法手段革命”以及教师自身的“学习革命”等措施,回答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何进行“课堂革命”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立足校本,聚焦课堂,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培养年轻教师,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丰厚教师底蕴,营造教研文化,培养一支科研型、智慧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是万泉小学努力的方向.我们立足学生发展,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改善课堂,追求课堂的精彩,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开展"为我喝彩"主题校本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中彰显自我,勇于成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历练中促成长.  相似文献   

7.
一、磨课:磨你千遍也不厌倦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便是艺术工作室。在此,学生在教师这个艺术“介入者”的引领下,每天进行着融合师生智慧和学养、激情和才艺、灵魂与思想相长的艺术创作。而优秀的教师会自觉地把追求艺术与智慧共美的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理想,尽力把自己的课研磨成精品课。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国培的开展,社会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把课改工作落到实处,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专家引领,互助提高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有专家的高端引领。因此,近几年我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培训,比如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研讨会、课堂教学改革专家学术报告会、“立足中考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专题研讨会等专业培训。同时,还和各位同仁相互学习,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展示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教学改革研讨课、课改推进观摩课等活动。在向各位同仁学习的基础上,我也参与其中,每学期都在校内进行课堂展示,还多次参加市里的展示课和黑河市的赛课。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整体规划,重视专业成长的过程管理;思想引领,培养自我追求与探索精神;立足课堂,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构建团队,在同伴互助中实现专业成长;利用网络媒体手段,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梧州市长洲区立足本土实际,通过开展“打卡式”网络阅读、开设“主题式”名师课堂、开展“影子式”跟岗研修、构建“1+N引领式”专递课堂、设立“共享式”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通过“三个课堂”赋能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樊帆 《考试周刊》2010,(9):210-211
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校本教研模式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同课异构”发展模式——构建教师共同研讨的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教案学案一体化”发展模式——提供教师交流反思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说课研讨互动”发展模式——提供教师网上互动的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发展模式——提供了教师自我提升的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2.
“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是教育科研的理想境界。近年来,我校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育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努力引领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为教学而研究”,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了“和谐课堂”等教学特色,丰富了学校内涵,提升了办学质量,学校也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3.
叶同心 《陕西教育》2014,(10):33-35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引领和强力支撑。近年来,西安教育坚持行政推动和教科研引领并重的工作思路,以“两改革、两创新”为抓手,强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西安市教科所紧密围绕市中心工作,坚持立足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深化和提升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为实现我市教育改革发展“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的战略定位提供业务之撑,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堂贯通大中小学的各个学段,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堂教学实效的成败与思政课教师整体的课堂驾驭与引领能力密不可分。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是站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基础上去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在二者的有机统一中以推进实现良好的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强调要立足学生主体,紧紧围绕铸魂育人的使命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着力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政治引领力和价值引领力。反思并应对思政课堂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消极现象,我们须以提升教师的课堂引领力为突破口,从思想上强化对课堂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握思政课堂各学段的特殊性要求,及时开展思政课教师网络课堂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紧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建设,由此带动思政课堂教育实效的改善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全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以下简称“两课”)活动中,潜江市实验小学紧紧围绕“发展”二字做文章,为实现新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立足新起点、放眼新目标、打造新课堂、谋求新发展的“四新”工作理念,“两课”活动稳步迈向常态化,有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张俊燕 《文教资料》2011,(33):138-140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形势下对教师素质的研究。本文从立足“问题教研”、强化专业引领、优化研修环境三个方面,阐述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学校注重对教师业务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通过开展“教学论坛”“专家引领”“名师讲坛”“德育年会”等系列活动,立足教师教育教学特点,强化个人教育教学特色,鼓励形成教育教学风格;通过开展跨区域教研、共建校际教研联合体,扶持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培养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通过实施教师读书工程,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唐冰 《辽宁教育》2013,(12):53-54
新课程实施以来,“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立足课堂,切实有效地落实好教学五环节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学辅导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型”的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把握凸显“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立足“四链对接”发展需求、聚力团队综合能力提升、实现团队“样板”示范引领的基本原则,从完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强化教学团队专业和创新能力、健全教学团队培训和运行体系、搭建教师企业实践平台入手,探索有助于破除建设困境,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建设水平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将第二届年会的主题定为“历史教师的学养与素养”,意涵是多方面的。其一,突出了学会的专业主旨——历史学科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少不了学养的历练和素养的提高;其二,主题——语破的——将学会的主体者(历史教师)和学会的任务(专业发展),由学养和素养一以贯之,此于学会夯实基础之时尤其重要。据此,有深究历史学科教师学养和素养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