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寓言”是《庄子》一书的表达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从思维发展的深层原因上看,庄子选择“寓言”的方式来立言达理是由战国时期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的寓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同时理性精神在逐渐增强;“重言”反映了《庄子》的理性精神,“卮言”反映了《庄子》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寓言"理论及文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源于《庄子》的"寄寓于言"手法创作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有"寄寓之言"的寓言故事,也包括中国古代特有的"寓言诗",以及一些有寄寓之义的散文和比喻。由此可见,源于《庄子》的中国古代的"寓言"文学,应是一种广义色彩的"泛寓言"体式。还原《庄子》的"泛寓言"理论,探讨其深远影响,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寓言"观念及其影响下的"寓言"创作,比较中西及古今寓言的异同,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寓言故事一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常常是有所寄托,有所比喻。《庄子·寓言》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讬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所以《史记·庄子传》说:“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寓言总是通过寄托与比喻来表现深刻的思想。特别是某些不便于直接说出来的,或者是比较深奥的道  相似文献   

4.
《庄子》散文中以庄子自身活动为材料的寓言故事凡二十四则,占《庄子》寓言总数的较大比 例,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大体看出庄子其人的生活境况、志趣追求、处世方式和哲人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史料不足的缺憾。要理解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这类寓言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预设:《逍遥游》一文散漫断续,变幻无穷,尽管《逍遥游》是哲理散文,但庄子是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很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寓言故事中去领悟其中的哲理。这对于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并体味《逍遥游》一文的内容精髓,并真正领会庄子的思想,笔者认为应该用讲故事  相似文献   

6.
庄子寓言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不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美学家、散文家,而且还是杰出的寓言家。一部《庄子》不仅是哲学著作、美学著作、散文集,而且还是“一部优美的寓言故事集。”(郭沫若语)庄子寓言以它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部《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言日出”。(《寓言》)他所说的“寓言”包括一切神话故事;其“重言”是假借某些历史事件和传说的人物(多为假托);其“言”是随机应变而寓有深意的话语。通而观之,三者均为假借人物故事来表达理想的,实际都应看作寓言。 《庄子》寓言丰富而艳丽,主要是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战国时代,社会上流行一种讲寓言的风气。当时人们在各种场合,想要说明问题时,常常借助寓言来表达,尤在外交场合,这样的情况更多。比如我们可从《战国策》中,看到各国大臣和游说之士,都能随口说出一则寓言,以表达各自见解,如“鹬蚌相争”和“狐假虎威”等故事,写得都很生动,意义也很深刻。庄周和屈原一样,同是在楚国文化肥壤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家。荆楚秀丽的山光水色陶冶了他酷爱自然的天性,为他的文章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古朴的民族习尚也深深地影响了庄周。据《楚文化史》记载,古代荆楚之地巫风盛行;这楚地巫风及其神奇迷离的浪漫主义手法也被庄周吸收而使之成为寓言材料,以表达其玄妙的理想。因此《庄子》在文学史上主要是以寓言故事见长。其浪漫主义特点和寓庄于谐的表现手法,以及它在语言和结构方面的形式美等,皆成为其独特之处。 《庄子》寓言不是对现实的直接描述,而是从否定现实出发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寓言,可以分为哲理寓言和讽刺寓言两大类。关于哲理寓言,评论的文章很多,而触及讽刺寓言的文字却很少,即便有所涉猎也往往包括在阐述其哲学思想的内容里。笔者认为,作为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庄子,在大力宣扬“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同时,又以犀利的笔锋对黑暗的现实进行辛辣的嘲讽。如果说哲理寓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表述,那么讽刺寓言便是庄子政治思想的艺术体现。他面向冷酷的社会,正视痛苦的人生,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揭露社会的罪恶、官场的虚伪、世风的龌  相似文献   

9.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故事方面的内容占据了一定的分量,这些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的寓言往往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寓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融文学性、知识性、哲理性于一体。比如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乌鸦和狐狸》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这些寓言故事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10.
“寓言”一词出自于《庄子》。所谓寓言,就是作者把某些生活经验和所要表达的道理,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寓言是我国古代散文中成熟较早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发达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是由寓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寓言故事形象具体,含蓄幽默,耐人寻味,可以增加说话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因而受到全社会人们的喜  相似文献   

11.
杨峻岩 《新读写》2011,(1):46-47
寓言,就是“寓义于言”。把握寓言的主旨,自然是“析言见义”。全国各地的中高考作文题,时常把寓言故事作为话题或材料。写好这类作文,懂寓义和明哲理,是关键所在。下面的寓言故事.你读了之后有哪些哲理启示?请不要先看“提示”.而是独立思考.若动笔写一写,那就更好,然后再与“提示”对照,也许你的独到见解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先秦寓言文学是很发达的,作为诸子散文之一的《庄子》,就有不少寓言,它的意义是很丰富的,也是很复杂的,具体分析这些寓言的思想意义,是从文学角度研究《庄子》及其寓言的重要工作。本文浅谈一下《庄子》的寓言。 一、《庄子》的作者,为什么爱用寓言? 庄子及其后学,为了宣传他们的观点,写了不少文章。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为了使自己的言论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很重视“藉(借)外论之”的方法,即使用寓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三言"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一书中,《寓言》篇“三言”之说可谓具有导论性质。但古今对此争议较多,故笔者通过字面本义阐释、实质功用阐释和三者关系阐释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梳理、辨析,以求对《庄子》有较为明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东施效颦》是《庄子·天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说:丑女东施看到西施皱眉的动作很美,于是“归亦捧心而颦其里”,最后却没有得到好效果。这寓言说明:一个缺乏内在美的人,如果只从外表上模仿别人,结果会更丑。  相似文献   

15.
李明珠 《语文新圃》2009,(12):36-37
通过对话构造故事.是庄子创作寓言的重要手段和特色。《庄子》一书随处可见以对话构成的寓言。先秦诸子经典《论语》、《孟子》、《墨子》等都具有“对话”的特点,然《庄子》的“对话”与它们风格截然不同。儒墨经典中的对话,平实有据,基本是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古代文学的叙事和抒情的影响,众所周知,然而其“藉外论之”的寓言观对古代文论的贡献却鲜有人论及。笔者认为其寓言的由“器”而入“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重要的言说思维形式,“寓言”应作为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与“比兴”、“隐秀”、“兴寄”等并列而存在,并相互影响着诗文创作。  相似文献   

17.
<正> 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其文为“百家之冠”,堪称我国古典文学中“独步的文笔”。自称其文“寓言十九”,《史记》也说他“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正是这些寓言,表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庄子论文的特征。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寓言,就没有《庄子》。庄子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体文。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审美精神主要由诗意思维、神话意识和寓言方法等要素构成.庄子是一个诗性主体,他以诗意思维创造感性的审美意象和神话意象.以“道”的神话为基石,联袂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神话”和“平等民主的神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神话”和塑造“真人神话”,建构“至德之世的神话”和超越生死的逻辑的“至乐神话”、“唯美主义神话”、“历史主义的神话”等审美结构.《庄子》的神话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它使哲理和美感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和神话意识密切关联,庄子以寓言方法蕴含空灵的哲学智慧,赋予寓言以想象力和美感,以故事和情境达到思之启迪和美之生成.  相似文献   

19.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干彼’。这就是说,寓言是借一定的比喻(籍外)寄托要表达的意思(壬先谦《庄子集解》)。在国外  相似文献   

20.
寓言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文体,常常借助短小而精悍的故事阐述深刻的哲理,在小学第二学段的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鉴于寓言文本的特点,阅读教学的中心就在于寓言形象的感知与内在哲理的感悟。而对于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寓言形象的感知最为根本,是引领学生迈向深刻内涵、体悟内在哲理的通道。提出要借助角色扮演,促进寓言故事的主动阅读;着力情节推动,延续寓言故事的发展轨迹;唤醒想象意识,丰富寓言故事的内心视象,从而构建师生活动的语境磁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