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不少课堂上几乎全都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确定性”“科学性”和“非质疑性”成为这种答案的显著特点, “没有问题”成了最好的教学。于是,学生不需要发现,也没有机会和可能去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效应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更好地解决问题,是广大教师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以下是笔者一节初二几何“三角形中位线”的教改观摩课。  相似文献   

2.
韦海云 《广西教育》2010,(20):57-57
教学中单独应用“发现学习”法,总觉得有力使不上的味道。究其原因,是因为发现学习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形成发现问题的机制,才能提高实效。否则,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主动性不足,无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就无法提高。所以,将“情境创设”和“发现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当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措施。  相似文献   

3.
孙晓天教授曾经说过:“没有数学化的数学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究和思维空间的教学,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实现数学化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给数学化多些支撑点,这样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回答已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表达自己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想法,并把这种行为升华为一种习惯。[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次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毕业测查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教学其突破口之一是教学评价的改革,“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新形式的命题,要求学生根据卷面提供的数学情境,提出和解决若干数学问题,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起数学,不少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多做练习。因此,一些人不得不搞题海战术,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让学生在题海中到处撒“网”,希望解决应试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然而,许多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苦练之后,却发现更多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对开放性、探究性的数学问题更是一筹莫展。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对学生数学拓展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基本知识,找到了一些解题窍门,却没有充分展开数学想象的翅膀,拓展数学思维,形象地说,就是掌握了“数”,却没有掌握“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  相似文献   

7.
李永红 《云南教育》2002,(10):43-44
创造潜能人人皆有,只是未必有适合的土壤条件使之萌芽。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提供这种土壤,即展现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阔前景,使数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营造“情境”氛围,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教学过程中,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创造活动中学习数学。一、创设欲正先误的曲线情境数学充满矛盾,教学正是利用这种矛盾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学生在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矛盾,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以已有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研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最能体现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载体是学生的“数学草稿纸”,因为它满载着学生分析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轨迹;它是学习、研究的起点,是思考、探索的重要武器之一。长期以来,它没有引起广大师生足够地重视。  相似文献   

9.
戴家杰 《四川教育》2001,(12):26-27
数学开放式教学法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数学教学新趋势。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特征是:教材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练习题目开放,作业形式多样。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学生有较好的基础。要全面推行这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应有所创新。 “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究的策略,鼓励学生参考他们先前的技能和知识,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这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索式教学”则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种体现,操作性较强,易于实施。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要实施“探…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创造”、“再发现”,特别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释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相似文献   

11.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从数学的发展来看,很多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很多的数学发现也是从猜想开始,正因如此,著名的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想吧!”笔者在教学中努力渗透波利亚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学生猜想思维能力的培养,诱导学生“从猜想中发现,在发现中猜想”,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如何诱导和激发学生的猜想思维的一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邱修庆 《广西教育》2006,(1B):71-71
我们常见的数学问题教学,教师习惯于从条件去探索结果。一邑得到结论,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就连平常所进行检测的数学试卷,也喜欢安排选择题只给出要么唯一正确答案。要么只有一个错误的单一选项的选择题。长此以律。容易给学生一个误导,学生始终都在认为“数学问题的结论和做法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就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学生的头脑中不知不觉地就根深蒂固了。事实上,任何“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都不止一个”,只要我们用心去探求,很容易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的解答都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如下列举的两例:  相似文献   

13.
刘宗泽 《四川教育》2002,(11):34-3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以便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一、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  相似文献   

14.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它是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作者在梳理分析“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各个环节的特征与联系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并以人教版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中各环节做了详细说明,为“情境——问题”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发现问题能力方面,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落差.本文剖析了生活中发现问题的实例,将探索得到的启迪迁移到数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发现问题能力,并对于数学教学中“问题”“发现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数学探究”正逐步影响到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课堂的探讨和研究包含着学生间的讨论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中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几何画板是适合数学教学的教育软件,它营造了动态、开放、新型的数学教学环境,通过适当的操作、探究、实验、交流、归纳、概括等活动,在教学中展示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交流互动等学习方式得到具体体现,实现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问题的提出和探讨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调动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数学教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显得异常重要,因此,把“问题”比作数学教学的“心脏”,学生思维的“启动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高速通道”,一点也不为过。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问题氛围中,尽情舒展思维,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学了做”与“做中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学了做”是通过教师的教达到学生的学,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做,它是把学生看成了解题的工具,放在完全被动的位置。而“做中学”是让学生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探究问题,它是把学生放在主动的位置,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感悟知识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了做”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做中学”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理解基本…  相似文献   

20.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可以说,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而探索与创新又与疑问分不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新知识的发生或发展处,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兴趣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的开始,我首先出示用铅丝做成的小圆圈如图1课前让学生也自制了一个小铁丝圆圈:想一想,怎样来测量它的周长学生议论、比划、摆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